首页 百科知识 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社会环保组织和环评组织,并与赣南地区矿产企业构建联动机制,对所有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展开调查评价,进而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档案和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社会建设,需要针对赣南地区具有严重污染的产业、行业、地区、企业等进行重点治理,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支持力度。
完善社会环保体制机制,增大社会力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四、完善社会环保体制机制,增大社会力量,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并逐渐形成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重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公众性、公用性和公益性,是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特征。与以绿色崛起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相同,以可持续减贫为核心的社会建设也同样存在着资金投入规模大、周期长、回报率不高等不同于市场经济原则的问题,而且,这也成为现阶段阻碍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因素。面对当前“消除贫困经济形态”与“生态恶化保护环境”的迫切形势,必须要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也应当践行“重点论”。即,在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既要实现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赢,又要在两者相互矛盾时有所侧重。在现阶段全球生态恶化日益严峻的态势下,必须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不违背或不影响人类生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牺牲经济发展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

第一,营造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氛围。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需要全民参与的系统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建设,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了群众,是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贫困治理等公益性事业之中的重要方法。人口因素,既是推进农村贫困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促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等生态文明建设事项的重要力量。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环境保护宣传工作与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之间的有效互动,让环境保护意识“进万家”,让绿色发展成为社会共识。也可以设立环保网站、宣传环保知识、设立环保论坛、制作一些环保纪录片以及环保公益广告等。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组织、新闻媒介、居民社区以及执法单位等举办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社会居民的环保意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环境保护事业之中。

第二,依据赣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及矿业活动环境污染严重的客观现实,必须要建立健全社会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社会建设,这需要相关政策制度的有效支撑。具体说来,应当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把环境损害、资源消耗、生态效益等因素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着力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以及奖惩机制。二是要成立专门的社会环保组织和环评组织,并与赣南地区矿产企业构建联动机制,对所有矿山的自然生态环境展开调查评价,进而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档案和生态环境预警系统。三是要对矿业活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例如,鼓励社会上的一些技术公司研究污染治理技术,并将技术出售给矿产企业,在实现自身盈利的同时,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社会建设,需要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机构进行有效引导,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建立不同层面、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实现赣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利益最大化和生态最优化的双赢局面。二是通过开展矿产资源循环利用试验试点工作,为矿产资源循环利用机制的建立积累经验,试点成效显著可全面推广。三是要设立矿产资源循环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帮助赣南地区矿产企业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四是通过创建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方式,推进循环利用机制的发展。

第四,增大社会力量对矿山生态治理的关注力度。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社会建设,需要针对赣南地区具有严重污染的产业、行业、地区、企业等进行重点治理,强化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支持力度。当前,要实现矿产行业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除减少污染的产生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对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推广应用新型的环境保护技术及措施。对于众多地方中小企业面临的现实困境,必须通过加大社会投资的方式,为无力支付研发费用的企业特别是众多中小矿产企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此外,矿产企业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技术资源提高矿山开采水平,更新改造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矿山企业采选三率的指标,减少采矿过程中的污染,真正“造福于民”、“造富于民”,进而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