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形成自己的行为

形成自己的行为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 “慎独”,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凭着高度自觉, 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 做人原则之事。近年来倡导的 “无痕出行” 就是环境教养的体现。总之, 不因自己的存在给周边环境及他人带来负面影响。公民承担环境责任的道德担当,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选择自己的行为,树立环保意愿; 审视自己的行为, 拥有环保智慧; 约束自己的行为, 生成环保自律; 形成自己的行为, 拥有环境教养。

环境教养是一种后来塑造而成的气质与追求, 是现代公民优雅的表现, 是公民教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慑于群体的压力, 看得见的教养相对容易形成。 现代社会有自觉力的公民, 都能自觉地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干净的环境里可以做到不乱丢垃圾; 在安静的博物馆可以不高声喧哗; 在秩序井然的队伍中可以有序排队; 在无人吸烟的清洁房间, 可以不点燃香烟。 在相反的情境下, 如脏乱的环境下、 嘈杂的气氛中、 无序的队伍中, 仍拥有强大的内心定力, 不改初衷, 才具备环境教养的品质。

所谓的环境教养, 体现在对环境与资源的尊重, 对自我选择与行为的理智约束, 并且在孤独中坚守。 做到慎独、 慎微、 慎初。 东汉郑玄对 《中庸》 中 “慎独” 这样作注: “慎其家居之所为”。 所谓 “慎独”, 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凭着高度自觉, 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 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 做人原则之事。

公民环境教养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生活方式, 需要持续地反复地在日常生活中予以践行并成为习惯。 一次性植树、 熄灯一小时、 一天不开车等所宣示的内容不足以彰显公民的环境教养。 环境教养不是道德规范, 也不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也并不必然地与文化程度、 社会发展、 经济水平挂钩, 它更是一种尊重与体谅,体谅他人的不易, 体谅他人的处境和习惯, 尊重自然万事万物, 不浪费资源和能源。 近年来倡导的 “无痕出行” 就是环境教养的体现。 “无痕出行” 最基本的层级是不乱扔垃圾、 不随地吐痰。 垃圾本身不是美好的东西, 但在丢弃时却可以有教养。 第二个层级是不留下声音的痕迹, 比如在博物馆、 车厢、 餐馆等室内外的公共场所, 要轻声细语。 第三个层级在所经过的公共空间不留痕迹。 如在使用完公共厕所后能够自觉清理干净、 在入住的酒店里做简单的垃圾清理等。 总之, 不因自己的存在给周边环境及他人带来负面影响。 日本有一种文化, 其宗旨在于“不给别人添麻烦”, 比如不小心把水洒在了地铁座位上, 即使下一站就要下车,也要想办法擦干净, 这样下一位乘客就不会觉得麻烦了。 尽管即使不擦也不会被人批评, 而且大部分时候并没有机会跟下一位乘客认识, 但这种谨慎独处, 保有敬畏的态度恰恰是最能考验真假教养的地方。

公民承担环境责任的道德担当,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选择自己的行为,树立环保意愿; 审视自己的行为, 拥有环保智慧; 约束自己的行为, 生成环保自律; 形成自己的行为, 拥有环境教养。 将 “无痕出行” 大而言之, 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 不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压力, 做到你离开后, 世界依然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