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宝贵的经验

宝贵的经验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工业兴市的理念,强化工业兴则淄博兴、工业强则淄博强的意识,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实现新跃升。淄博因工业而兴起,城市因工业而形成,工业是淄博的立市之本。作为老工业基地,淄博工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淄博工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几许风霜与韶光,几多梦想与辉煌”。回首淄博工业的发展历程,深感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十分宝贵,启迪发人深省。

工业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发现、研究和把握规律,自觉按照规律的要求,抢抓机遇,顺势而为,与时俱进,科学决策,持续推动了淄博工业经济的发展。

人类工业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因资源而兴的工业城市在工业化初期所走的道路惊人的相似。而在其工业体系基本确立,原始积累基本完成之后,由于选择的道路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其结果却大相径庭。凡是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时因地因条件制宜的,产业结构、质量就会不断优化升级,经济、社会、生态就能够协调持续发展。淄博市工业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同样如此。

改革开放以后,全市上下解放思想奋力开拓,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释放。我们抓住计划经济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大机遇,采取“三分”、“两活”、“一联”等多项战略性措施,推动乡镇企业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使淄博成为当时全国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区之一。我们抓住国家深化企业改革的重大机遇,争取到了“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市”、“清产核资扩大试点市”、债转股、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市、“国家体改委股份制试点联系市”等一系列国家政策,并争取和积累了下岗职工再就业补贴、养老基金转移支付、重大项目资金扶持等一大批扶持资金,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创造了良好条件,工业经济由此逐步走出徘徊驶入快车道,并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体系。我们立足淄博组群式城市的基本特点,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变一个驱动力为多个驱动力,通过深入实施“四大改革”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激活“板块经济”活力,构筑起了工业发展新的空间格局。进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我们对工业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结构调整是主线、节能降耗是关键、环境保护是“命门”等一系列工作指导思想,理清了产业轻重关系,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在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水平对传统产业进行全面改造提升,推动传统工业向重而优、重而特、重而附加值高方向转变的同时,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提升发展,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高新化,高技术产业规模化的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正是深刻把握了工业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客观规律,我们才奋力开拓了淄博工业发展的新境界。

淄博工业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工业兴市的理念,强化工业兴则淄博兴、工业强则淄博强的意识,努力推动工业经济不断实现新跃升。

淄博因工业而兴起,城市因工业而形成,工业是淄博的立市之本。淄博悠久的工业发展史、特殊的资源禀赋、雄厚的工业基础、庞大的产业大军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工业、促工业、强工业,努力推进全市工业加快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不断实现新跃升。

作为老工业基地,淄博工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性贡献。自建国以来,淄博共为国家贡献了4.4亿吨煤、2400万吨铝矾土、1.09亿吨铁矿石、3200亿千瓦时电。淄博工业上百种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我们规模庞大的基础原材料加工工业有力支援和支撑了全国全省工业的发展。

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建国以来,工业共为全市提供了1.2万亿元的增加值,上缴国家1680亿元税金。全市从业人员中的三分之一从事工业生产,同时,还吸纳了近30万外来人口,淄博之所以成为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工业需求是主要因素。

工业使淄博较早地接触到现代文明。早在上世纪初,淄博就有了铁路,有了炭厂、缫丝厂、玻璃公司、琉璃厂、印染厂、铁厂等众多现代厂矿企业,有了发电厂、电灯,有了周村商埠这一当时最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票号、银行、寄庄、商社等现代商业元素,有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和工商业同业公会、企业总工会等行业管理模式,有了工业传习所等工业教育培训研发机构,有了“金红茶碗”、“刻花大花瓶”、“内画大鼻烟壶”等一批在国际国内获奖的名优品牌。

工业是淄博城市文明的主要载体。齐文化“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和“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特质,是淄博工业发展的文化基因,工业发展又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生动有力的坚实载体。从未停止创新发展的琉璃产业让我们增加了叫响“淄博琉璃·明清官窑”的底气,陶瓷工业在万年薪火传承基础上的重新崛起让我们有能力重塑“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形象,走向文化创意产业的丝绸纺织工业让我们审视定位“丝绸之路·起点淄博”,新材料产业的高速发展让我们获得了“新材料名都”的荣耀……一张张靓丽的城市名片,激发了全市人民科学创业的激情,工业与文化紧密融合,使淄博的城市文明内涵更加丰富。

淄博之所以能在国际国内产生重要影响力,是因为我们曾经拥有过的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因为淄博工业对全国全省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是因为淄博工业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淄博工业正在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许多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曾经有过“去工业化”阶段,导致产业空心化、经济虚拟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遭受重创,深刻教训面前,他们不得不进行认真反思。美国重拾实体经济,开始“再工业化”;日本重提“环境立国、生物产业立国、纳米科技立国”,启动新工业化;法国扶持“竞争力集群”,力求走创新发展的路子。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一再告诫我们,工业是淄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邦宁,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拉动服务业,加快工业由大变强,实现三次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结构调整是主线的理念,坚持在调整中发展、发展中调整,努力提升工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结构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升淄博工业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调整始终伴随着淄博工业发展的全过程,成为工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前后,我们开始有意识的对产业轻重比例关系进行调整。从“八五”开始,实施“腾飞计划”等一系列产业调整举措;“九五”后,重点实施“61020工程”,培植壮大6个支柱产业、10个拳头产品以及20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五”时期,按照“三个层次四个一批”的结构调整主线,组织实施“30工程”、“双百工程”,以大规模的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十五”后三年逐步形成“五大基地、十大优势系列产品”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坚持双轮驱动,组织实施“5年1500亿技改计划”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今年以来,我们又按照抓产业链的思路组织工业结构调整,首批推出六条产业链,整合政府可调控的资源对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点和核心项目实施突破,带动整条产业链实现提升发展。

我们坚定不移地深化所有制结构调整。1980年,淄博毛巾厂周村分厂作为全市第一个工农联合企业,终结了其单一的公有制结构。1986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降低门槛、放宽限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的落实,促使民营经济空前繁荣。1985年,以淄博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淄博建筑陶瓷有限公司的设立为标志,淄博的外向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目前,全市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基本到位,所有制形式已由过去单一的公有制逐步调整为公有制、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我们坚定不移地加快企业领导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从改革开放前的党委领导模式到改革开放初期广泛采取的厂长负责制,从股份合作制的初步探索到股份制经济的全面兴起,厂长制逐步被公司制代替,从公司制的建立到1993年以后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我们对企业领导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调整积极稳健、效果明显。目前,全市经认定的规范股份制企业已达1156家,居全省第一位,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我们坚定不移地促进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确立“以园区建设为龙头,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发展思路。新世纪初,以市高新区、齐鲁化工区、新华医药工业园“三驾马车”为重点的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全市园区建设数量最多的时候达到86个,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加快形成。随后针对园区布局散乱,土地浪费严重的问题,2004年,我们对园区进行大规模的整合撤并,保留发展12个省级以上园区,并着力建设以节能环保、微电子、电子元器件等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同时,围绕促进城市建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三和谐”,实施了一大批产业布局调整项目,搭建起了工业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

围绕调优调强工业,我们的结构调整经历了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历史性转变。通过持续不断地调整,调出了淄博工业发展的激情和活力,调出了淄博工业日益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日益凸显的比较竞争优势。

必须牢固树立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千方百计提升创新驱动力,持续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定性因素,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竞争、人才竞争,谁掌握了技术和人才,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占领了发展的制高点。回顾淄博工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我们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创新对于促进淄博这样一个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建国后,在国家战略主导下,淄博工业进入由大企业内设研发机构为主的创新发展阶段。依靠大企业多、国家投入大的优势,淄博工业创造了一大批全国第一和具有先导意义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淄博工业进入以引进消化吸收为主的创新阶段。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广阔的需求空间。我们通过深入实施工业技术振兴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和丰收计划,加快星火技术密集小区建设,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并由此在全国较早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星火计划密集区试点单位之一、全国科技兴市试点市、全国科技兴市山东试点带城市,淄博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全市五区三县全部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

进入新世纪,淄博工业进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新阶段。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广泛的产学研战略合作深入开展,以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全市大中型以上企业全部建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以东岳离子膜等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项目加快实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围绕创新能力建设,以“一校五院”联合创建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为标志,科技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创新联盟不断涌现。科技体制改革和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日益强化,新材料技术论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性科技交流平台。市高新区以争创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的辐射带动能力全面增强。深入实施品牌战略,一批创新成长型企业和优势名牌企业快速成长。目前,创新型企业、创新型产业、创新型园区多轮驱动下创新型经济日益成为淄博工业的主导。

创新离不开人才。我们历来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早在198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改善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10个方面的规定。1994年,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把实施人才工程作为跨世纪的重大举措。2009年,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等四个人才队伍建设文件,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服务等方面提出了大量创新性政策和具体办法。同时,积极搭建科技创业园区、民营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为高端人才干事创业提供载体,“以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观,激发人才智慧迸发涌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不断健全,使淄博日益成为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热土”。

面对资源枯竭、要素约束与市场竞争加剧的新形势,我们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由过多依赖资源向科技支撑、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只有如此,“淄博制造”与“淄博创造”才能相互支撑、比翼齐飞,持续为工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必须牢固树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理念,增强战略思维和全球眼光,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

作为一个依托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淄博之所以能够跳出“荷兰病”、“资源诅咒”的窠臼,就是通过观念更新克服路径依赖,通过改革开放扫清发展障碍。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淄博工业体制机制矛盾集中爆发,“国老大难”问题集中显现,淄博市曾连续三年GDP增速在10%以下,国有企业亏损面达到一半以上,全市工业企业利润、利税增幅在全省处于后三位,各类企业不良贷款大幅增加,被各大银行列为“金融高风险区”,全市有10多万职工下岗,同时,资源枯竭,生态恶化,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在困难面前,我们不等不靠,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开启了波澜壮阔而又充满艰辛的主动转型、“自费”转型历程。从承包租赁、分块搞活到整体改制再到破产重组、兼并联合、组建重点企业集团,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企业管理权限到对国有资产实行授权经营,从推进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到率先完成股权分置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财税、金融、流通、投融资体制改革为重点的配套改革稳步推进,人才、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基本到位,多层次、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以优化服务环境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全面加强。

从开放初期的重视进出口贸易,到1992年后合资合作企业的风起云涌,再到2002年后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淄博工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特别是通过实施引资与引智并举,部分外资企业开始将全球研究中心或企业总部整体迁至淄博。通过推进“市外即外”的大开放格局,不仅引进了大量国外优质资本,中化、中海外、华润、茂业等国内知名企业也纷纷抢滩淄博。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为我们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创发展优势奠定坚实的基础保障。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理念,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以更宽的视野看待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发展工业必须统筹兼顾,做到多个产业共同繁荣、多种要素共同支撑、多个文明共同进步。

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动力,城镇化为工业化创造需求。作为一个先有产业后有城市的组群式城市,我们高度重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互动发展。早在1986年,就采取城市工业与乡镇企业“挂网联”方式,开始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探索。此后,我们又发挥组群式城市城乡结合面广、工农关联度高、要素交流频繁的优势,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特别在明确“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后,我们按照城市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仅显著增强了城市的承载辐射能力,也为优化工业能源结构、提供水资源等生产要素支撑、为软件等创意产业和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我们结合“四个层级”建设,在城市连接带打造了若干个产业带,桓台县马桥镇和临淄区凤凰镇被评为全国高水平综合发展城镇。2009年,我们更是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历史性机遇,策划实施了总投资200多亿元的“两区三村”改造建设工程,起到了促统筹、惠民生、拓空间、带产业等多重功效。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上世纪90年代初,淄博市相继建成的淄川服装城、建材城、周村纺织大世界、临淄齐鲁化工商城等一大批专业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我们全力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形成了一大批第三方物流、专业物流和综合性物流,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我们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国内各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纷纷来淄博市设立分支机构,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正在成为全省性的股权交易市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本支持。我们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新材料技术论坛”促使新材料产业一跃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我们加大企业剥离办社会和主辅业分离力度,促进了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工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推进。从环境立市到全面建设生态市再到争创全国环保模范城,要把淄博变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气更爽”的生态和谐宜居城市,需要胆识和气魄,更需要科学把握,稳步推进。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做到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确保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出局,改变高耗能、高污染局面。为此,我们持续强化“关键”、“命门”意识,用足用活节能减排倒逼机制,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攻坚战。我们加快建成了城市垃圾焚烧电厂、城镇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城市环保基础设施,为生态文明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防线”;我们狠抓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大力实施“因景治污、因景植绿、因景修路”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为生态文明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我们狠抓以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为重点的综合环境整治,彻底根治化工异味、秸秆焚烧、含酚废水、粉尘烟尘等破坏生态文明的一个个“毒瘤”;我们牢固树立新的资源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拉长产业链,强化产业配套,把大批的中间产品、初加工产品变成了我们新的发展资源,打造出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个新的“节点”;我们全面推进结构节能、工程节能、技术节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土小”企业,大力盘活存量土地,加快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资源能源优势区转移,为生态文明建设腾出了一个个“空间”。目前,淄博的低碳环保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生态与工业协调推进,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推动淄博工业逐步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实践证明,牢固树立统筹兼顾意识,是系统优化工业发展环境的根本方法,也是工业经济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必须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发各方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人民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工业化进程的首要准则。推进工业发展必须以切实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推进工业领域的各项改革,必须通盘考虑社会成本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措施的协调性,让改革成果充分惠及于民。

淄博工业跨越发展的过程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的过程。切实保障企业职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不断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定期制定企业工资指导线,完善工资支付和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全市城镇职工平均年收入由1978年的570元增加到2010年的3.39万元,年均增长13.6%。全力解决就业这一民生第一需求。从上世纪初的企业办劳动服务公司到90年代开始深入实施的再就业工程,从为下岗职工“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到全面推行的“就业援助计划”,就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特别在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积极采取“六个一批”、“先安置后破产”等方式,加大下岗分流人员安置工作,促进了老工业城市转型的平稳过渡。加快健全完善社会保障这一民生第一防线。逐步健全完善了以企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和社会化发放,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全面解决5.5万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4.2万“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保障体系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加快健全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企业自建住房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较好解决了企业职工住房问题。大力培育企业文化。在全国较早成立企业文化协会,深入开展企业文化示范单位等基层创建活动,“善小”、“顺意”等企业文化品牌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在国家权威机构对全国200个大中城市企业文化建设综合指标评比中,淄博市位列前十名。高度重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全面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健全完善专家查隐患、部门抓监管、政府抓督查、企业抓落实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在一个高危行业众多的重化工业城市,始终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基本稳定。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淄博工业的职责所在,推进工业改革发展必须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