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

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发放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耕地地力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有效保护耕地,实施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灌溉保证率,是耕地地力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次耕地质量调查中,全县共采集4200个土样,化验了5万多个有效数据,基本摸清了清河县各乡镇耕地的质量状况。

(一)宏观方面

耕地地力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有效保护耕地,实施秸秆还田,培肥地力,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和灌溉保证率,是耕地地力建设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清河县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外部环境条件改善和内在质量提升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鼓励农民大积大造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世纪50年代以后进行了长时期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和有机肥料建设,成为这一时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利用商品粮基地建设资金,运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开展了地力基础建设工作,同时随着国家启动了以中低产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沃土工程等重大专项工程,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多样化的耕地地力建设格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粮食单产、总产登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跨越了10万吨、20万吨,跻身国家级产粮大县行列。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随着国家再次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耕地地力建设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清河县先后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建设、旱作节水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等重大项目,将耕地地力建设摆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提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特别是2009年清河县被列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和2010年又被列为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县后,新一轮围绕标准粮田建设、装备能力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的高潮到来,先后实施了农田水利工程、机耕道建设工程、地力提升工程、良种化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技术推广工程、信息化工程等重大建设工程,对全县粮田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水利化、良种化、农机化等工程建设和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将全面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耕地的承载压力将越来越大,对耕地地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以标准粮田建设为主要内容的耕地地力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产出率,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的关键措施将长期坚持。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耕地地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土壤肥力演变规律和作物肥水需求规律,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根本大计,做到建设、管理、监督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全面协调,齐头并进,长期坚持。在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土壤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以土壤为中心的耕地地力建设思想,深入田间地头,加强调查研究,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的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症下药,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消除土壤障碍因素,协调好土、肥、水三者之间的关系。

标准粮田建设,是在目前已经具备一定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按照项目设计的粮田建设标准,在继续完善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新的提高。要始终坚持以土壤为中心,把标准粮田项目建设成为地力建设的样板工程。

2.坚持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的技术路线 物理性状(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剖面性状(剖面构型、成土母质)、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有效钾)、障碍因素(障碍层类型)、土壤管理(灌溉保证率、排涝能力)等是影响耕地地力的因素。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变水利条件、地下水埋深、灌排条件、剖面构型和水型等,通过农艺、生物和化学措施可以改良耕层质地、障碍层次、土层厚度、耕层厚度、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酸碱度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因此,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不能只靠工程措施,必须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综合措施,因地制宜,才能达到真正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增强农作物抗灾减灾能力,充分发挥土水肥资源利用效率、良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稳定提高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3.坚持数质并举、以质为先的建设原则 耕地地力建设具有技术性强、涉及面广、工程量大等特点,是一项长期的农业基础工作。在推进耕地地力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建设数量,力争每年在高产稳产农田总量上有新突破,更要重视质量,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把耕地地力建设工程作为“百年大计”来抓,确保“建设一批、成功一批、受益一批”。

(二)微观方面

本次耕地质量调查中,全县共采集4200个土样,化验了5万多个有效数据,基本摸清了清河县各乡镇耕地的质量状况。

1.土壤有机质 清河县耕地土壤有机质自1983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机质含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有机质平均含量增加了7.3g/kg左右,从五级水平升高到四级水平。

2.土壤磷素和钾素 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有机循环中的主要成分。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磷素和钾素均有显著提高,中等水平占主要比例。

3.土壤微量元素 清河县大部分地区的微量元素如铁、铜、锌、锰都维持在中等以上水平,极少有缺乏现象发生。

粮食生产能力分析:耕地地力等级确定的标准依照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确定为:一等地>900kg/亩;二等地800~900kg/亩;三等地700~800kg/亩;四等地600~700kg/亩;五等地500~600kg/亩;六等地400~500kg/亩;七等地300~400kg/亩;八等地200~300kg/亩;九等地100~200kg/亩;十等地<100kg/亩。从清河县耕地质量总体来看,仍有中低产田可供改造,粮食生产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清河县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 自然条件好,光照充足,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较好,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全县现有耕地中,一级、二级地占总耕地的44.9%;三级、四级地占总耕地的55.10%。从地力等级的评价得出,全县50.6万亩常用耕地以全部种植粮食作物计,其粮食生产能力为41492万千克,平均单产为820kg/亩。通过对中低产田进行改良治理,可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耕地尚有生产潜力可挖。

表6-2 清河县耕地潜在生产能力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