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的田猎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古代的田猎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田猎活动,是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田猎,又称畋猎,即狩猎、打猎之意。周代的田猎按季度进行,称为四时畋猎,每季举行的时间都在每个季度的中月。但在周代对于田猎也规定了一些礼法上的限制,不允许超越礼规去暴殄天物。清代的田猎活动,典型的有“木兰秋狝”。
田猎之礼_中国的礼制

古代的田猎活动,是与军事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军礼的一项重要内容。田猎,又称畋猎,即狩猎、打猎之意。在我国古代,只要国内没有重大的政治事故如战争等,没有重大的自然灾害,帝王们都将一年四季地举行田猎活动,并动用军队参加围捕追逐,军队在田猎时所表演的弯弓骑射、分进合围诸术,实则上也起到了训练和检阅军队的作用,由此,田猎也成为古代军队训练中的一大经常性制度。

周代的田猎按季度进行,称为四时畋猎,每季举行的时间都在每个季度的中月。周代的四时田猎也各有名目,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四季田猎的训练内容也各有区别。于仲春二月进行的春蒐,主要训练士兵掌握军中的鼓、金等信号,并在这些信号的指挥下,切实掌握“坐作、进退、疾徐、疏数”等阵法和战术;于仲夏五月进行的夏苗,着重训练士兵露宿原野的能力以及夜间战斗的技巧和能力;于仲秋八月进行的秋狝,则主要进行布阵演练和实战操练;而于仲冬十一月进行的冬狩,则是对军队一年来训练成果的综合性大检阅。

但是,军事训练只是田猎活动中的部分内容,田猎还是一项统治者走马荒郊、追鹰逐兔的娱乐活动,大自然中的各种飞禽走兽都成为田猎的猎物。但在周代对于田猎也规定了一些礼法上的限制,不允许超越礼规去暴殄天物。周代礼法中规定:幼兽、有孕之兽、鸟卵、鸟巢,不得捕猎或破坏;围捕时要留一缺口,不能一网打尽。这些规定,体现了立意者的良苦用心,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于今尚存借鉴意义。

田猎,是一项娱情悦性的活动,历代统治者多喜田猎,沉迷于此的更不在少数。古代帝王沉迷于频繁的田猎,一方面荒废了国家政务,耗费了国家的大量资财,另一方面也极大地骚扰了田猎地的百姓生产和生活,对农业生产破坏极大,故历史上不少人对此都颇有微词,如司马相如的《长杨赋》、扬雄的《校猎赋》等作品,都讽刺了帝王们只顾自己欢乐,不顾百姓痛苦,一味沉迷田猎的做法,也说明寓军于猎的田猎活动不断被古代帝王引领上了歪路。

清代的田猎活动,典型的有“木兰秋狝”。木兰,在今河北围场县,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北。满语中的“木兰”,意为吹哨引鹿之处,吹哨即模仿雄鹿叫声,以招引雌鹿。它说明了满族等少数民族一种特别的狩猎方式:哨鹿。在木兰秋狝中也有哨鹿之举,由侍从十余人护卫皇帝至哨鹿所后,一名侍卫举起雄鹿头,模仿其呦呦鸣叫,待雌鹿寻声而至时,弯弓将其射杀,迅即截取温热的鹿血,供皇帝饮用。

清代的木兰秋狝,还有其特殊的政治含义。清王朝由世居关东的满人建立,相比于人数众多的汉族而言,满人的人数较少,要有效地控制全国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清统治者很注重其与蒙古族的特殊政治联盟关系。另外,蒙古族散布于西、北广阔的边境线上,要保证边疆安宁,也势必要取得蒙古族的全力支持,清统治者特别重视笼络蒙古上层贵族集团,也就成了理所当然、义所必至的事情。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木兰秋狝就成了融洽满蒙关系、巩固政治联盟的绝佳机会。故而,每当清帝至木兰行猎之时,都要召集蒙古等各部首领前来参加,木兰秋狝由此也就成了民族团结的一大盛会。

木兰秋狝同时又是满蒙军队的一次大操演。参与行猎的军队有步、骑、火器等各大军兵种,其围猎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围而不合的行围,一是四面包围的合围。行猎之时,先由各部兵士分散开来,将四方野兽向预定的包围圈中驱赶,然后皇帝入围,指挥各部协同收缩包围圈,格杀企图突围的野兽,遇到凶猛的猛兽则由操火器的官兵将之射杀。如果围中野兽较多,皇帝也会大发慈悲,使包围圈网开一面,纵部分野兽逃出。逃出的野兽是皇帝格外施恩才得以放生的,属于皇帝的仁政,所以也不再允许任何人加以猎杀。通过这种大规模的行猎,锻炼了军队,对军队的日常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