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古代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篆竹简科举制度起于隋,废于清。透过这些考试,有助我们了解科举制度的一个大概,及其严重弊端。所谓“解”,指参加考试的由州县推荐,发送上级。解试是唐宋时期在州府举行考试,相当于明清的乡试。解试中式,就是考试合格,上解榜,称“得解举人”。省试在解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宋太祖加设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临殿廷策试。

小篆

竹简

科举制度起于隋,废于清。按隋大业3年(公元607年)计算,到清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前后约1300年历史。科举制是在废除了人才的察举制及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后,逐步建立起来的。所谓察举,就是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委以官职的用人制度。所谓九品中正,就是在各州郡,设置中正官,把士人分为九品,再按设置的标准选拔人才。科举选才,是凭考试选才,不拘门第,投牒自进;不用推荐,公平竞争。它的出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贯穿这一人才选拔制度的,就是一系列的考试。透过这些考试,有助我们了解科举制度的一个大概,及其严重弊端。

唐宋的解试和省试

隋代废除了九品中正制,设置了进士考试科目。但考试科目较多,有秀才、进士、俊士、明经。到唐代保留了进士、明经两科,又增加了明法、明字、明算。到北宋王安石改革时期,考试科目,仅留进士一科。这样做,科目单一,标准也统一了。这就比较公允,所以进士一科,延续到明清。进士科的选拔,先要参加解试。所谓“解”,指参加考试的由州县推荐,发送上级。先行解试,后省试,省试考中了,就是进士。

解试是唐宋时期在州府举行考试,相当于明清的乡试。考试由州府官员主持,时间在秋季,所以又称“秋闱”,闱原指礼部的门,借代试院。解试中式,就是考试合格,上解榜,称“得解举人”。解试第一名称解元,明清乡试第一名也称解元;第二名到第十名称亚元。解元名称就来源于解试。解元在金元时期,也是对士人、举子的敬称。如《西厢记·诸宫调》作者,其名已佚,人们知道他姓董,就称之为董解元。

什么是省试呢?省试指各州府举人进京参加中央一级的考试。这考试在开元24年,由郎署移职礼部,礼部属尚书省,所以称做省试。唐宋省试相当于明清的“会试”。省试在解试的第二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省试中式就可称进士。中进士很光彩,也不容易。它不同于“明经”,考明经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太平广记》引《国史补》:“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进士被推重为“白衣公卿”、“一品白衫”。

宋太祖加设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考试,由皇帝亲临殿廷策试。始于宋开宝八年,宋太祖在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排定名次,从此以为常制。明清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何以称状元,赵冀《陔余丛考》说到唐代举子应礼部试,先要投一张状子到礼部,考得最好称状头,也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赵翼说“盖眼必有二”,所以榜眼即榜上第二名。第三名探花,唐代有探花使,许是与探花名称有关。探花使,指进士及第后,在杏园初宴,折花的人,多为少年英俊。《梦粱录·士人》另有一说,探花名称是皇上御文德殿唱名时,定的名称。

殿试到明代改为廷试。清代雍正又增“朝考”。一般说廷试即殿试。但廷试既指殿试又指朝考。朝考是在二甲、三甲新进士中,选定庶吉士。庶吉士是从新进士中选取文学、书法好的人,入庶常馆学习,三年后再经考试,选为编修;各地贡生能否入国子监,也在朝考时测定。

明清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院试是考秀才的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称院试。也称道考,因提督学院旧称提学道。考取可称生员,可进府县学宫入学。生员即秀才,也可称相公。不能入学的称童生、童儒,不论年龄大小。上海百岁老人苏局仙,为上海最后过世的一位秀才。

明清生员分廪生(廪膳生)、增广生、附生三种。廪生由国家供廪食;增广生是在正额之外增加的名额,也称增广生员,简称增生,无月米,地位相对次于廪生。附生也要经提学考取,岁试后准作附生。

乡试是明清生员考举子的考试。三年一次,在省城贡院举行,考取就是举人。举人中式,参加会试,即使会试不第,也能依科授官。乡试要考三天。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所谓“四书”文,就是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出题。要做代圣人立言的八股文章,要先“破题”、“承题”,接着“起讲”,再后为“入手”,再下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段都有排比、对偶,合起来称八股。这种文体繁琐苛刻,考生不能自由发挥,公式化、死套子糟蹋了人才,害人不浅。清代大思想家戴震,六次没有考中进士。蒲松龄古稀之年,才得一贡生。原因固然很多,问题还是这种僵化了的考试制度害了考生。

会试是明清举子会聚京城的考试。三年一次,都在京城贡院举行。得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再由殿试定三甲。一甲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宋代殿试考取称进士,明清会试中式即可称进士。何以称进士?《礼记·王制》郑注:“进士,进受爵禄也。”会试未能中式,还有退路,就是入监读书

监指国子监。它是当时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是最高学府。晋代称国子学,唐代称国子监。国子监分太学、国子学、四门学。唐玄宗时,准许州府学生经考试进国子监四门学读书。国子监的学生有贡生,有监生。贡生有优贡、拔贡、恩贡、副贡等。优贡是从州府县生员中选拔文行俱优的,拔贡六年一次或十二年一次不定期。监生最初由学政考取,或是皇上特许的。后来有花钱捐纳得监生之名的。《红楼梦》秦可卿死,贾珍想到:“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生,灵幡上写时不好看”,要为他捐个前程。又如鲁迅《祝福》中,写“四叔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监生没有贡生那么光彩。有可能是恩监,也可能是捐资入学的例监。

注:

①李肇《唐史补》(下)56页,说到公元736年“移职礼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②清赵翼《陔余丛考》483页,河北人民出版社

③《汉语大辞典》742页,汉语大辞典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