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类型土壤改良主攻方向为发展灌溉。为此,我们提出了以提高灌溉水、土壤水和降水利用率为中心,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土壤的供、蓄水能力,科学用水,充分挖掘土壤的增产潜力,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一)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节水农业
故城县的地下水资源是有限的。为此要从发展节水农业中寻求出路,在加大节水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上求突破,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其目标是通过大力推广定额用水,实施工艺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最大限度的优化农业用水配置,全面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粮食用水额每亩控制在160~200m3,具体抓好以下措施:
1.发展管道输水防渗系统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直接送到田间灌溉,以减少水在明渠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蒸发损失,真正做到高效用水。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传统的土渠输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节电20%~30%;省地2%~3%;增产幅度10%。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硬(软)管及金属管等。故城县应大力推广,以此来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建立喷灌、滴灌、地下滴灌配套设施
(1)喷灌。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并通过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均匀地喷洒到田间,对作物进行灌溉的一种灌水方式,取消了田间灌水沟及畦埂,增加了15%~20%的播种面积,节水增产效果显著。喷灌大大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及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的工作量,灌水均匀,土壤不板结,水的利用率达80%,作物增产幅度可达20%~40%。
(2)滴灌。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将水通过直径约10 mm毛管上的孔口或滴头送到作物根部进行局部灌溉。它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其水的利用率可达95%。滴灌较喷灌具有更高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可以结合施肥,提高肥效一倍以上。可适用于果树、蔬菜、经济作物以及温室大棚作物灌溉。
(3)地下滴灌。是把滴灌管埋入地下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灌溉水通过微孔渗入土壤供作物吸收。有的在塑料管上隔一定距离钻一个小孔,埋入地下植物根部附近进行灌溉,群众俗称“渗灌”。地下滴灌具有蒸发损失少、省水、省电、省肥、省工和增产效益显著等优点,果树、棉花、粮食作物等均可采用。其缺点是,当管道间距较大时灌水不够均匀,在土壤渗透性很大或地面坡度较陡的地方不宜使用。
(二)发展田间节水灌溉技术
1.平整土地 土地平整,可使灌水均匀,达到节水的目的;也可有效接纳雨水,避免地面径流,使降水全部进入土壤水库,蓄以待用。
2.小畦灌溉 小畦灌溉是故城县行之有效的一项田间节水灌溉技术,小畦灌溉的特点是水流流程短,灌水均匀,只要管理好,可显著减少深层渗漏,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田间水利用率,减小灌水定额,达到节水和增产的目的。大畦大水漫灌不但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还引起土壤团粒结构的破坏和地下水位上升,甚至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发生。推广小畦灌溉投入小,收效显著。
3.长畦短灌 长畦短灌又称长畦分段灌溉,是将长畦划分为若干不打横向畦埂的小段,用软管或纵向输水沟将水送入各段灌溉,采用软管输水时灌水通常由远及近,采用输水沟输水时灌水则由近及远。长畦分段灌溉可以达到小畦灌溉同样的节水效果,而且减少了田间渠道,节约了耕地,也便于农机作业,易为农民接受。
4.膜上灌溉 膜上灌溉是在地膜栽培的基础上,把膜侧行水改为膜上行水,通过放苗孔直接向作物供水的一项田间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它类似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可有效地防止深层渗漏,地膜覆盖也大大减少了棵间无效蒸发。
(三)实施农业节水技术
1.农业节水技术 所谓农业节水就是利用农业综合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率,它是众多节水环节中较为关键的一环,是节水农业的主导地位。
(1)增施有机肥和平衡施肥。每亩增施有机肥4000kg,有机肥配比为农家肥和堆沤肥,它能较好地改善土壤结构,活化土壤,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及营养元素含量,提高土壤综合地力。每年保证有机肥施用量45000~67500kg/hm2,合理调整氮、磷、钾比例,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益,施肥比例为1∶0.8~0.9∶0.4~0.5。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形成团粒结构,而且使土壤容重变小,孔隙度增大,能使雨水和地表径流水渗入土层中变成毛管水保存起来,以减少蒸发。因此,增施有机肥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大土壤涵蓄水分的能力,增强根系吸收水分的能力,达到以肥调水、提高水分生产率的效果。
(2)深耕蓄水技术。深耕蓄水技术是指分期分层逐年加深耕层,或推广深松犁,深松深度可达40cm以上,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疏松土壤厚度,增加土壤蓄水容量的土地翻耕方法。深耕后底层土壤容重由1.5g/cm3降到1.35 g/cm3,孔隙度由45%增加到54%。深耕后底层土壤根系下扎,增加对深层土壤水的利用量。深耕地根系深入到1.5m以下,而浅耕地根系分布在1m土层。作物根量深耕地比浅耕地增加30%以上。试验表明,采用“上翻下松”的深松耕作法,在一定深度内,作物增产幅度为20%~50%,土壤蓄水增加20%。
(3)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肥料效应和农业生产要求,在施用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制订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肥料的施用方案,按配方科学施肥。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技术要点。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培肥改良缺素障碍土壤,提高土壤肥力0.5~1个等级,肥料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增产10%~15%,且品质明显改善,亩增收一般40~80元。
(4)秸秆还田和覆盖技术。秸秆堆沤、翻压和覆盖还田可以防止形成径流并减少水分蒸发。故城县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小麦、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蓄水保墒和增产增收的作用。据测定,连续三年麦秸覆盖玉米田后,土壤容重降低0.06g/cm3,空隙度增加3.01%。有机质增加0.13g/kg,速效氮增加8.87mg/kg,有效磷增加3.82mg/kg,速效钾增加17.8mg/kg。麦秸覆盖的地表径流只相当于不覆盖的37.3%,土壤侵蚀量只相当于不覆盖的41.2%。玉米全生育期0~20cm耕层土壤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大喇叭口期平均增加1.6%,抽雄期增加1.7%,成熟期增加2.4%,麦秸覆盖还田的比未还田的夏玉米平均亩增产36.5kg,增产率8.3%。
(5)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技术是一项人工调控土壤—作物间水分条件的栽培技术,是降低农田水分无效蒸发,提高用水效率的有效农业措施之一。采用农田地膜覆盖阻断了土壤水分的垂直蒸发和乱流,使水分横向迁移,增大了水分蒸发的阻力,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抑蒸力可达80%以上。覆膜的抑蒸保墒效应促进了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系中水分有效循环,增加了耕层土壤贮水量,加大作物利用深层水分,改善作物吸收水分条件,水热条件及作物生长状况的改善同样有利于矿质养分的吸收利用。推广应用地膜覆盖的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西瓜及蔬菜等。
2.生物节水技术 根据故城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的作物节水栽培技术。
(1)调整种植结构,种植耐旱作物。种植制度调整是选择优质、高效、节水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压缩部分虽然高产但效益低、耗水大的作物,增加传统的耐旱节水优质高效作物的种植。可以适当调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增加春播抗旱、耐旱作物面积,如春播地膜棉花,地膜花生,甘薯等。与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相比,春播作物地膜棉花可节水50m3/亩;甘薯是典型的耐旱作物,一生仅需要300~400mm降水,一般不用浇水,可节水200m3/亩左右。花生可节水30m 3/亩,夏播作物谷子可节水50m3/亩,夏甘薯可节水100m3/亩。
(2)选用抗旱节水品种。通过选用节水抗旱作物品种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如小麦选用衡观35、石麦15、石家庄8号等高产、稳产、节水品种,玉米选用抗旱、抗逆性强的郑单958、浚单20等品种。
(3)科学灌水。根据作物的“水分临界期”,保证关键期水分的需求,制定灌水方案,实施测墒灌溉。如小麦足墒播种,并在起身拔节期和扬花灌浆期浇两水,玉米保证浇足底墒水。
(4)推广小麦适期晚播和窄行密植。等行距13~15cm,防止地表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分利用率。
3.化学节水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有机高分子与水的亲和作用下形成的液态膜物质,分别施予种子、幼苗、土壤和植株,利用高分子或膜物质对水分进行调节控制,达到吸水保水、抑制蒸发、减少蒸腾、防止渗漏、增加蓄水、节水省水、有效供水的目的,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
如抗蒸腾剂、生长延缓剂、保水剂等拌种和大田喷施,能降低作物叶片蒸腾强度,促进根系发育,有利于根系下扎吸收深层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