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实践沙产业理论年回顾与体会

甘肃实践沙产业理论年回顾与体会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尽人皆知,并很快延展到河西的武威、酒泉、嘉峪关,河西走廊第一次出现了不受大自然约束,用高科技、新观念指导的新型农业。他一生反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企事业等,唯一同意在甘肃用他的名字命名成立沙产业基金会,足见沙产业在老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的沙产业理论,是老人最为看重的部分。

马西林

1984年,为我国航天事业建立过不朽功勋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在他的金色晚年又提出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伟大构想。1994年,作为这个伟大构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沙产业理论在甘肃省张掖市率先进入实践,大获成功,并在甘肃省委大力助推下,迅速在河西走廊遍地开花,硕果累累。如今,党中央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部署,不禁让人联想到钱老当年提出伟大构想的历史眼光,他为人类点亮了一盏灯,用智慧照亮未来生存的康庄大道。

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是雾海灯塔。

钱学森把他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如何让祖国尽快强盛起来,不再受列强的蹂躏和恐吓,这是20世纪前半叶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普遍的追求和理想。钱学森冲破重重阻障,回国后与许多科学家一起,在当时的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扛起国防建设大旗,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建设成就,为祖国赢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发展机遇。

垂暮之年,钱老开始潜心研究如何富民。1984年,他提出“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影响所及,遍布华夏。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第一产业形态,即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他预测这五大产业在这次即将到来的产业革命中,以互联网为平台,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将发生质的飞跃。人们现在已经感受到产业革命大潮的力量。而在这五大产业形态中,沙产业是最先破题、最有力印证钱老科学预测和大胆构想的产业。

1993年,我甫任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张掖地委书记,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群众强烈要求改变生活状况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荒漠面积大,水资源匮乏,风沙侵蚀的速度惊人,盲目开发无耕种条件的戈壁沙滩,不但无益,反而加重沙漠化进程。在群众求生存、求发展、求富裕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我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阻止开发,理由无力;鼓励拓荒,又为实践所否定。怎么办?恰在这时,时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曾长期在甘肃工作的荒漠专家刘恕,带来了钱学森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伟大论述,其中的沙产业理论,让我如获至宝,茅塞顿开。于是,立即在张掖付诸实施。1994年我们选择在张掖城郊的戈壁石岗墩沙滩,建起了一座占地15亩的温室大棚,引进以色列的技术和优良品种,第一次让农民看到了蔬菜可以在一个完全由人主动控制的环境中种植。戈壁滩上种植的樱桃、西红柿、人参果、辣椒、生菜等,长势喜人。寒冬腊月里,外面是冰天雪地,棚内却是一派绿意,叶翠果鲜,前来参观、看稀罕的人整天络绎不绝。接着,我们又在山丹县的清泉乡拾号村,建起了占地100亩的温棚群,形成戈壁滩上的沙产业示范基地——新型现代绿洲。在古明长城沿线、312国道两侧的广袤无垠的戈壁滩上,我们建起日光温棚235座,以机井为水源,井水入棚内进行膜下滴灌、渗灌,棚内以无土栽培和换基土模式进行精细化无公害蔬菜种植,年收入每亩达1.2万元,超出传统农业种植好几倍。清泉乡的成功,极大地开拓了农民群众的视野和积极性,带动了几个乡的沙产业种植,并很快总结出沙产业的技术路线:“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榜样的力量带动张掖的6个县进行大面积推广,共建起14个示范点,水的利用率比传统漫灌提高了4倍,亩产值可增40倍,收益比过去提高了5倍以上。钱老的沙产业理论尽人皆知,并很快延展到河西的武威酒泉、嘉峪关,河西走廊第一次出现了不受大自然约束,用高科技、新观念指导的新型农业。河西的成功实践,受到甘肃省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相继在1995年和2000年,两次在张掖市、武威市召开了沙产业工作会议,总结经验,扩大影响,并及时出台了支持沙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老革命家宋平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出席会议,还表示他将来有机会的话也从事沙产业,并把沙产业定名为“阳光产业”!

河西沙产业初获成功,给钱老以极大的鼓舞和安慰,他甚至一再表示,他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比“两弹一星”更让他高兴和自得。祖国强大了,没有人再敢拿着核疙瘩吓唬你了,这还不算,还要让13亿中国人过上幸福体面、有尊严的生活。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这是他夙夜在怀、念兹在兹的一件大事。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在钱老逝世的这些年里,沙产业在甘肃省得到快速发展,上万亩的林果种植园、10万亩的葡萄种植园相继出现在大漠戈壁深处。生态农业的崛起,十分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构想。沙产业不仅在甘肃河西等地,还在内蒙、宁夏、新疆、青海等地开花结果。我们完全可以预测,钱老关于在有充沛阳光资源的沙漠戈壁可以发展高科技农业型产业的论述,一定会实现,沙漠戈壁成为人类取之不竭的“地面油田”的目标也为期不远。

钱学森的科学思想,不仅为国防建设筑起宏伟大厦,而且为祖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撬动了变荒漠之地为生存空间的理想之门。用戈壁荒漠最富集的取之不尽的阳光,在大棚通过绿叶的光合作用而固化为产品供人消费,这在目前世界人口爆炸、耕地减少、生存空间极为缺乏的困境情况下,让占世界陆地面积近1/3的荒漠戈壁成为人类新的更洁净、更环保、更优质的食物来源地,不啻为人类点亮一盏灯。这是钱学森的大仁大智。

是沙产业把我和这位天才科学家联系了起来。难忘多次聆听钱老关于沙产业的精辟论述,难忘多次收到钱老亲笔书信。这一切都成为我一生中最珍贵的记忆,让我受益终生。老人一生惦记的是国家强大,倾心的是人民富裕,从不为自己争名夺利,晚年更是把获得的巨额奖金,悉数捐献给沙产业基金会。他一生反对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企事业等,唯一同意在甘肃用他的名字命名成立沙产业基金会,足见沙产业在老人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这么多年,唯一不敢推辞、不敢怠慢的就是沙产业,加之老革命家宋平的谆谆教诲,两位世纪老人对沙产业如此看重,如此用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做到尽职尽责,尽善尽美。

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的沙产业理论,是老人最为看重的部分。在1994年9月,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常委会上明确提出:“在不少于100年的过程中改造利用沙漠,这就是沙产业的任务。”后来,他又满怀信心地说:“在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并发展中国的沙产业。搞得好,产值可能上千亿元。”“我们中国人民是有能力、有智慧的。所以我想,沙产业咱们中国人能不能带个头呀,我看一定会成功的。”2013年由甘肃省主办的“甘肃河西走廊绿色发展(沙产业)咨询评估会”在河西召开,与会的来自世界各国的沙漠研究方面的顶尖级专家,对河西沙产业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评估,他们的总体感觉是——规模之大、发展之快、技术之先进,令人震惊、震撼!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普京顾问佐恩十分激动地说:“应该感谢你们的企业家和人民,是他们把科学家的构想变成了现实,把无尽的沙漠变成中国的‘黄金储备’!”这些异域科学家的褒奖,就是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构想最真实、最可靠、最有力的认同和回应。

沙产业体现了钱学森人本思想最宽广的心怀,他从在大漠深处搞导弹研究时受到极大的触动,从草原一亩地只有一元钱的产值受到强烈的刺激,从关心西部人民治穷致富,扩展到迎接人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的严峻挑战,把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实践触角,伸向全世界荒漠贫困之地,第一次把荒漠之地最富有、最慷慨,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作为资源,集中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思路,通过设施里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阳光固化为食品,供人类食用。这种把阳光通过现代技术固化为供人类食用的大规模、集约化生产食品的构想,极为鼓舞人心。

大家知道,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国土面积只有2万多平方公里,且一半以上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50毫米,人均资源约为我国的1/11,原来蔬菜几乎全靠进口,发展了荒漠知识农业之后,大批优质蔬菜不仅能满足自身需求,还供出口。而我们甘肃省的张掖市,国土面积是以色列的2倍,整个河西走廊是以色列的10倍,按照目前河西走廊发展沙产业的良好势头,把河西建设成中亚的“冬季厨房”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应该成为甘肃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很好抓手和平台。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辐射源,阳光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总功率为200亿千瓦,比全世界发电站的总功率10亿千瓦多20多倍。太阳是清洁能源,而且沙漠中的太阳辐射高出温带1倍以上,所以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太阳资源是基础。而涵盖绿洲的荒漠地区,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率还不到1%,全世界农业地区对太阳能的有效利用率也仅仅达到4%,绝大多数的太阳能都散释到空中去了。如果通过沙产业把太阳能的利用率提高1%,那将会产生无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当下的时代,繁荣与迷茫同在,进步与困惑共存。中国人民以从未有过的自信,把建设生态中国重大战略提到党的议事日程,而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之沙产业构想,不仅为中国,也为全人类点亮一盏智慧之灯,把阳光变为无量资本成为人类最大胆的梦想。这也是一把打开贫困之门的钥匙,沙产业扛起的生态农业大旗,已在河西走廊广袤的荒漠之地遍地飘扬,难怪老革命家宋平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那么支持,那么尽心,那么孜孜以求,他老人家正是看中了“阳光农业”无比光辉的远大前程。不久前他老人家还谆谆告诫人们:一个粮食,一个石油,这是天大的事呵,天大的事呵!按照钱学森在20世纪后期的预言,到21世纪中叶,沙产业才会在世界形成气候。到那时,沙漠戈壁不仅能生产大量高效优质的农林畜产品,还会成为取之不竭的“地面油田”,这才是沙产业取得大发展的标志。如果按钱老的认识和宋老的要求看,沙产业在河西才刚刚起步,但这成功的一步,已弥足珍贵了。用以色列科学家奥尔洛夫斯基的话说,这么大的规模,这么大的气魄,这么快的技术进步,只有在中国才有可能!他20年间来中国差不多20次,河西走廊的沙产业给他留下的印象,“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就是我们对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原因。

面对国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甘肃省河西走廊正谋划着将这里建设成为面向中西亚的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中西亚的冬季“后厨”。实践将证明,这一构想能变为现实。

甘肃省沙产业20年的发展实践证明,沙产业理论不仅是对传统防风固沙理念的一次革命,也是对传统农业发展理念的变革。只要我们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不断采用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在沙漠“不毛之地”创造“上千亿产值”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作者系中共甘肃省委原副书记、甘肃省沙产业研究院名誉院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