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破中国科学场域的封闭特性

打破中国科学场域的封闭特性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我国来说,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人们在骨子里就渴望垄断与集中,这种背景决定了中国科学场域的封闭特性。

24.打破中国科学场域的封闭特性

布尔迪厄是对科学场域进行临床社会学分析的最有力的思想家,他的许多观点给我们理解科学场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反观视角。这里,笔者想从布氏的观点出发,对中国科学场域的特征进行一些粗浅的扩展性分析。

按照布氏的说法,所谓场域,指的就是那种拥有相对自主的空间,并具有自身法则的小世界。场域也是一个冲突与竞争的空间,这种矛盾推动场域发展,问题是对于科学场域来说,这种冲突与竞争必须是源于科学本身与个人才智的冲突与竞争,而不应该是其他形式的矛盾。由此可以推出,科学场域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自主性。那么,中国的科学场域又有哪些独有的特征呢?在笔者看来,中国的科学场域面临如下两个主要困境:首先,场域的自主性导致中国科学场域有日渐演变为封闭与保守的发展趋向;其次,在科学场域的封闭空间中,空间位置变化过慢,导致秩序人的激励机制严重不足,整个科学场域陷入一种无效率的稳定与平衡状态中。

先说第一种情况。一般来说,科学场域的独立性越强,就越脱离外部社会规范的限制。而从科学场域自身的发展逻辑来说,它有强烈的自主性要求,这种情况导致科学场域有走向封闭的可能性,从而成为游离于社会监控之外的独立小世界。由于科学场域的运转是由具体科研人员推动的,科学场域人员职业的特殊性更加剧了这种自主化倾向。众所周知,现在要进入科学场域需要极高的门槛,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门槛还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如今一个博士毕业生花费22年时间也只是刚刚有资格进入这个门而已。只要看看当今各类科研院所的招聘广告,就能大体发现这种趋势。科学场域内则是一个实行严格等级制的世界。按照正常标准来说,这种等级制应该是根据各个具体从业者所拥有科学资本的多少来完成级别分类的。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下,科学场域内的每个从业者都演变为一种韦伯提到的典型的“秩序人”角色,他们按照各自在场域中的空间位置,有条不紊地生活和工作。促进科学场域正常发展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各自积累的科学资本总量的变化,通过科学资本总量的变化调节从业者空间位置的升降。由于空间位置的稀缺性以及科学资本积累效应的严重滞后性,导致了科学场域内升降通道不畅。一旦某个个体在科学场域内拥有不错的空间位置,无形中就具有了分类与资源分配的权力,这种权力重塑了秩序人的组织架构,并捍卫了高位者的空间位置,长此以往,科学场域就演变为一个资本与权力高度集中与垄断的领域,处于垄断地位的精英就具有了名誉分配、资源分配以及人员分类的权力。这种局面的出现加剧了科学场域的自主化倾向,最终导致科学场域成为公共生活视野外的一个神秘异域。在这种场域中,普通科技人员就成为布尔迪厄所谓的“统治者中的被统治者”。在这样的场域中,身份越低,受到的限制就越多,获得的机会也就越少。奇怪的是,这时也正是科研人员最有创新能力的时期。如果科学场域处于开放状态,形成垄断的可能性就有所降低,发达国家正是意识到这点,才有意使科学场域处于一种被动的开放状态。对于我国来说,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的影响,人们在骨子里就渴望垄断与集中,这种背景决定了中国科学场域的封闭特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一旦遇到挑战与竞争,如果不能通过场域内的权力机制来平息不满,不惜引入社会规则,如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来压制挑战者,我们的科学场域就会变得越发封闭与保守。这种封闭与保守的组织特征有扼杀整个国家的创新空间与可能性的隐忧。

对于第二种情况,需要注意如下两种倾向:首先,在打破科学场域的封闭特征引入竞争机制时,应该避免出现场域内外合谋现象的发生,这种情况可以称为假竞争、真夺利。其次,让科学场域回归公共领域,使监督主体多元化,否则科学场域将会被利益扭曲。一旦扭曲的规则主导科学场域,那么,对于所有在场域内生活与工作的人来说,任何抵抗都可能是走向异化,而屈服也许是通往解放的两难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