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群体行动的解释框架

群体行动的解释框架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群体事件的各种定义大多仅仅说明了其社会影响与外在表现,没有涉及群体事件发生、演进的心理成分的分析。不少群体事件是一种以发泄情绪为主要特点、不受理智指导与控制、自发的群体性行为。群体的氛围和激情感染了人们,于是他们参与其中,成为群体事件的参与者。研究表明,群体水平的愤怒强度和认同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群体水平会带来对外群体的对抗与攻击倾向。

克兰德尔曼斯提到,“社会问题(分配或交换不平等、公共物品问题)本身并不必然引起集体行动,只有当社会问题被人们感知并赋予其意义时才会成为问题。许多原本可以被看做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客观状况从来没有能够成为公众讨论的话题,甚至没有被人们所察觉”。由此,我们知道,在群体事件的发生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共同认知,它用于集体行动参与者解释自己的处境,这是一种关于集体行动的归因和认知模式,也是一种集体行动的框架。[26]近几年来,我国发生的诸多群体事件,例如“官员腐败” “炫富”“公务员打人”事件,很多都是由于民众形成了公共话语和感情认同,基于共同的情感认同而推动群体事件的酝酿。

关于群体事件的各种定义大多仅仅说明了其社会影响与外在表现,没有涉及群体事件发生、演进的心理成分的分析。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群体事件中,不是所有参与者都是带有目的去参加群体事件,很多参与者是怀有情感因素去参加群体事件。 不少群体事件是一种以发泄情绪为主要特点、不受理智指导与控制、自发的群体性行为。

具体而言,基于情感认同的群体事件有以下心理特征:

特征一为自发性。在群体事件中,对绝大多数参与者来说,他们是自发的参与者,虽然有不少群体事件是因为某些团体的谋划或者某些人的挑衅,但是很多群体事件的参与者并没有被明显的要求,而是在群体气氛的影响下参加的。对此,有学者从“气”和“气场”来解释集体行动的产生。“气”是民众追求承认和尊严,抗拒蔑视和羞辱的情感驱动;“气场”是指由未组织化的群众为了发泄不满,相互激荡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27]

特征二是狂热和激情。群体的氛围和激情感染了人们,于是他们参与其中,成为群体事件的参与者。每个参与者在群体事件中都容易情绪化。一旦参与者处于狂热之中,情绪就能完全支配他们的行动,这就容易引发暴力的行为倾向。研究表明,群体水平的愤怒强度和认同水平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而且,群体水平会带来对外群体的对抗与攻击倾向。[28]对于集体行动来说,群体情绪(特别是群际愤怒情绪)是连结特定集体行动反应倾向和群体状况评价的纽带。[29]当个体对某一群体产生认同时,其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群体身份。

勒庞作为法国民族心理学家,曾对群体事件做过如下分析:“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的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30]群体中的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抱着放纵而不加限制的态度,因为群体的破坏性行为,不会使其在道德上和心理上产生愧疚。而这种不加限制与破坏性的行为本身,客观上会扩大、升级事态,主观上能使个体发泄情绪,报复社会。

特征三是不公平感。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贫富差距日益加大,民众心理上容易产生不公平感。作为较低阶层的社会群体成员,他们会有不公平的心理感受,因为其相对处于弱势和被边缘化的地位,被迫接受这种社会现实。研究表明,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自身所处的现实与外界的期望之间存在差距,人们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在不公平感的作用下,人们就会产生对公平的迫切渴望。在社会生活中,当自己的某些权利受到了侵害,人们失去了心理上的平衡感,就容易采取一些过激的途径来宣泄自己的不快和表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这也是因为他们产生了不公平感和相对剥夺感。[31]群体事件的产生,就是这些自认为是弱势群体的一种情绪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