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谁是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提出者

谁是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提出者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提出和验证与两位华裔科学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两位科学家还因此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宇宙不守恒定律”的论文。宇宙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宙不守恒。其实,他们也承认,他们之间除了一些小事的分歧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宇宙不守恒定律的首创权上的分歧和矛盾。

2 谁是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提出者

知识导航

说到“宇宙守恒定律”,大家可能较为耳熟和了解,但是如果提到“宇宙不守恒定律”,大家可能就有些陌生了。有关“宇宙不守恒定律”的提出和验证与两位华裔科学家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两位科学家还因此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就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但是,这两位诺贝尔得主之间却有着解不开的疙瘩,他们曾经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但是因为“宇宙不守恒定律”和两人之间的矛盾,他们经历了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荣誉之战”。

img106

1957年12月,李政道和杨振宁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一同接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这份荣誉带来的喜悦并没有抵消掉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他们之间有着科学史上的一段著名的公案。

20世纪40年代,李政道被吴大猷推荐,到美国去学习制造原子弹的技术。随后,李政道从上海坐轮船到了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费米教授学起了理论物理。当时,杨振宁也在芝加哥大学,随后两个人认识并成为亲密的朋友,而且开始联名发表论文

img107

杨振宁

他们之间的真正合作是从伊辛模型理论的研究开始的。在1951年,他们首次给出了不同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并通过两篇统计力学论文发表出来。由于他们的努力,还得到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盛情接见,并给予了他们厚望。

不久,同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合作研究的两人,因为一个论文的署名次序问题,产生了不快和纠纷。署名的问题给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合作带来了阴影。随后,李政道就决定不再和杨振宁合写论文,而是自己独立发表论文。后来,李政道一家转到了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也成为一名年轻的大学教授。

但是,没过几年,一件偶然的事情,却使得李政道和杨振宁又恢复了合作。他们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宇宙不守恒定律”的论文。这个时期,恰恰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合作成果时期,一时被人传诵。

人们将宇宙不守恒定律的发现,誉为20世纪物理学中的革命。这一定律的发现,是由李政道先提出的,后来在杨振宁的协助下,把定律完善,并通过论文公诸于世。

知识拓展

宇宙不守恒定律是指在弱相互作用中,互为镜像的物质的运动不对称。科学界在1956年前一直认为宇宙守恒,也就是说一个粒子的镜像与其本身性质完全相同。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提出宇宙不守恒定律之后,著名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用两套实验装置观测钴60的衰变,她在极低温下用强磁场把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左旋,把另一套装置中的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转向右旋,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互为镜像。实验结果表明,这两套装置中的钴60放射出来的电子数有很大差异,而且电子放射的方向也不能互相对称。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宙不守恒。从此,“宇宙不守恒”才真正被承认为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科学原理。

事情的发展和变化,要比想象中的快许多。随后,两人由于一篇很平常的散记文章,却激起了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争论,从而使这两位天才科学家最终终止了合作。这篇文章本身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因为名字排序的先后问题,而使得李、杨两人之间产生了争论,最终导致了决裂。

杨振宁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提出文章中的某些地方,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李政道之前,而且还提到在文章中“李和杨写了或研究了……”的地方,要加上一个“出于字母排序的习惯”的注解和说明。李政道反驳了几句之后,觉得太无聊,也就无心再和杨振宁合作下去了,所以,两人最终都同意暂时停止合作。

暂时停止合作的统一意见,并没有等到他们再走到一起,等到的反而是在“宇宙不守恒定律”首创权上的分歧和争论。另外,他们在回国访问期间,对于我国科学方面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分歧。例如,李政道曾主张,我国应该建造高能加速器,而杨振宁却反对;李政道主张科学发展要重视基础科学的学习,而杨振宁却提倡发展应用和实践科学,等等。

img108

李、杨之间的争论曾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大家都希望他们能够重归于好。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两人之间虽然出现过一些缓和迹象,但最终还是无济于事。其实,他们也承认,他们之间除了一些小事的分歧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在宇宙不守恒定律的首创权上的分歧和矛盾。

知识解码

吴大猷

吴大猷是著名的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物理学之父。他先后历任国立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和国家科技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后来又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48年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毕生都献身于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在世界的物理学界享有广泛赞誉。

吴大猷一生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而且硕果累累。他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研究多种原子分子光谱,发现并证明了苯的同位素移动,后来还对此作了正确的充分解释。他一生发表过论文百余篇,专著十余本。内容涉及了原子物理、核物理、大气物理、统计物理和相对论等多个领域,成绩十分卓著。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杨振宁就是吴大猷的两位优秀学生。

吴大猷先生论述的“科学”包括了三个层面:

我们通常熟悉和应该用的“知识”层面;科学重大进展的历程(科学史);有关科学体系的性质、理论的精神,大科学家对这些问题的观点等。

此外,吴先生对科学教育方面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和提倡应该大力地改善各级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科学教学;应该加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培植中高级科技人才;应该资送在职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应该改善研究环境和待遇;应该充实学校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从以上的提倡可以看出,吴大猷先生对科学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知识的普及。

吴大猷对于台湾科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培养了很多科技人才,从而促进了两岸的科技和人才之间的交流。当年胡适之先生就对吴大猷先生,有过高度的评价,他形容,五四青年运动之后,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位“德先生”(Democracy)和一位“赛先生”(Science),而赛先生指的就是吴大猷先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