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台湾政治大学

台湾政治大学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校初期借用国立东南大学校舍,至该校改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後,接收校产以为为永久之校址。政大正门口校碑中央党务学校因属“党国一体”时代重要的党国菁英培训学校,蒋中正亲任校长表示重视之程度。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国民党来台后,因为原计划反攻大陆,并无在台湾恢复大陆地区国立大学的构想。

办学源头

中国国民党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党务学校,负责北伐期间国民党干部的教育训练。


校园内蒋中正军旅戎装雕像

1927年,蒋中正以“清党”铲除党内中国共产党势力后,原先准备成立“宣传训练院”,但后来代之以“中央党务学校”。中央党校校训与1924年成立的黄埔军校相同,并于1927年经首任校长蒋中正敲定。创校初期借用国立东南大学校舍,至该校改组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後,接收校产以为为永久之校址。课程着重党务及社会运动、政治宣传,授课内容则分为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 政大正门口校碑中央党务学校因属“党国一体”时代重要的党国菁英培训学校,蒋中正亲任校长表示重视之程度。但蒋氏并无暇管理中央党务学校校务,实际负责学校运作者乃副教务主任罗家伦、副训育主任谷正纲及副总务主任吴挹峰等人。

1929年,中央党务学校改组为“中央政治学校”,初设政治、财政、地方自治、社会经济四系,后来又增设教育和外交等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政治学校迁至重庆小温泉,并将科系调整为法政、经济、外交、新闻、地政五系,尔后又成立新闻事业专修班、新闻专修科、地政专修科、会计专修科、统计专修科、语文专修科。功能上说,中央政治学校是中国国民党训政时期培育国家政治人才的主要基地,地位类似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中央党校”。


蒋中正先生雕像

1944年,为扩大训练青年干部,三民主义青年团创立“中央干部学校”,以重庆复兴关为校址,由蒋中正担任校长,蒋经国出任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一职。初设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经济,主要招生对象为各国立大学毕业生,3期共培训干部五百馀人。後增设专修部,计有地方自治科、师范科、管理科、生产科等四科,并增设东北青年训练班。抗战後期,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之时,中央干部学校开始附设青年军政治工作干部训练班,由蒋经国兼任班主任一职。中央干部学校在性质上,可对应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两校合并

1946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定名为“国立政治大学”。改制后的国立政治大学于南京红纸廊(今南京建业路168号)原址复校,正式纳归国家教育体系。校长改为专任制,但依旧由蒋中正担任永久名誉校长。


中正图书馆内蒋中正先生坐像

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全面溃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政大南京校址为中共所接收,学校被迫再度流离,历经了杭州、广州、重庆等地迁徙。一部分迁到四川的政大师生,以少量劣质兵器,投笔从戎,参与国共内战,经过苏场遭遇战和大邑包围战后,仅有少数学生虎口生还,尔后以军籍身份转由香港进入台湾。

在台复校

国民党来台后,因为原计划反攻大陆,并无在台湾恢复大陆地区国立大学的构想。但随着反攻无望逐渐明朗,党政高层开始思索增设高等院校之计划,进而意识到培养本地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由于政大以往为国民党党校,具指标性;且曾为培育高等公务员的摇篮,素有口碑,加上当时日本统治时代留存的高教机构已无法负荷国府迁台导致之人口遽增的升学需求等因素,1954年行政院批准国立政治大学在台北县木栅(今台北市文山区)复校,成为嗣后大陆各国立大学如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在台复校之先驱。政大在台设校首任校长是日本东京大学毕业,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哲学学者陈大齐先生,初设行政、公民教育及新闻等三个研究所。


政治大学

1955年恢复成立大学部,有教育、政治、新闻、外交、边政五学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