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最早的诗人

台湾最早的诗人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政见不合,沈光文作《台湾赋》讽之,险遭杀身之祸。郑经死后,明郑恢复了他的待遇。指的就是沈光文乃台湾第一文人。台湾文学,特别是台湾诗歌,由他发端,才渐次得以弘扬。沈光文居台三十六年,自荷兰人占据、郑氏三代盛衰,以至清廷一统,皆目击其事,写下大量诗文,惜多已散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感时寄怀一类作品中流露的爱国精神和乡愁情结。今存世的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流寓考》《台湾赋》《文开诗文集》等。

中国台湾最早的诗人,是明清之际的南明遗臣沈光文。

沈光文(1612—1688),字文开,号斯庵,晚年自号宁波野老,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出身书香门第,聪慧敏学。十九岁中乡试副榜。二十五岁以明经贡生入太学。明亡后,与史可法等一同抗清,先后尊奉南京褔王、浙江鲁王、广东桂王等南明政权,官至太仆少卿。后因粤地军力不支,乃自潮州渡海至金门。清军入闽,闽督李率泰降清,曾以髙官厚禄诱之,遭拒。南明永历五年(清顺治八年,1651)秋,沈光文携眷属自金门欲往泉州,不料舟过围头洋忽遭台风,几经艰险,漂流至台湾宜兰,隔年定居于台南,遂与中土隔绝。

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得知沈公在台,以宾礼相见,并赠予田宅。翌年,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继承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官爵。因政见不合,沈光文作《台湾赋》讽之,险遭杀身之祸。不得已,乃削发变服为僧,隐居大岗山超峰寺,法名超光。后还俗,结庐罗汉门(今高雄内门乡)山中,教授原住民汉文。后又在山外的目加溜湾(今台南善化镇)为平埔族民众讲授汉文,自给不足则行医济世,且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无巨细皆有记载。郑经死后,明郑恢复了他的待遇。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占澎湖,大军压境,十三岁的傀儡王爷郑克塽降清。福建总督姚启圣系沈光文旧友,欲聘他从政,被婉谢;又欲接其返乡终老,却因姚启圣突然病故而未果。康熙二十四年,由于内地文士聚集,沈光文便力邀诸罗(今嘉义)县令季麒光等人“爱结同心,联为诗社”,名曰“东吟社”,成为台湾诗社之滥觞。康熙二十七年,一代名儒沈光文在台南善化病逝,享年七十七岁。

沈光文初到台湾时,当地被荷兰人占领,教授的是荷文,传布的是基督教。岛上原住民不识汉字,许多大陆移民也目不识丁。沈光文开馆启蒙,首授汉文,并写下台湾第一批汉文学作品,在台湾文学史上具有开创的意义;他又创立东吟诗社,与诸诗友唱和,确立了台湾古典文学以诗为主的特质。季麒光曾用髙山仰止的口吻感叹道:“从来台湾无人也,斯庵来而始有人也;台湾无文矣,斯庵来而始有文矣。”指的就是沈光文乃台湾第一文人。台湾文学,特别是台湾诗歌,由他发端,才渐次得以弘扬。

沈光文居台三十六年,自荷兰人占据、郑氏三代盛衰,以至清廷一统,皆目击其事,写下大量诗文,惜多已散佚。今存诗一百零四首,均被收入《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年编印)。这些诗大体分为感时寄怀、反映岁月艰苦、描写台湾风物及唱酬四类。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感时寄怀一类作品中流露的爱国精神和乡愁情结。除了文学和教育方面的建树外,他还著有开台湾舆地、物产、人物、风俗之先的作品,为台湾17世纪以前的历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文字资料,被誉为台湾文献之初祖。今存世的有《台湾舆图考》《草木杂记》《流寓考》《台湾赋》《文开诗文集》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