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代碑帖隐台湾

金代碑帖隐台湾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州镇位于行唐县东南部,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四万多口人,是行唐县县政府所在地。自修建城池之日距今,已经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比如龙州镇北关村的挑杆,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升仙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15.3米,宽6米,跟赵州桥结构相似,也是一座并列砌筑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被誉为赵州桥的姊妹桥。大殿建在1米高的砖台上,殿高9米,面积有300平方米,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镇,犊乾城究竟何时而建?举世无双,哪座古建筑为皇帝敕封寺院?存世孤本,哪件古物流落到宝岛台湾?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一位叫冢本靖的日本古建专家,慕名来到行唐县龙州镇,在一座古建筑前,慨叹中国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在这座古建筑里,当年有一件宝贝,流落到了宝岛台湾,成了存世孤本;2008年,韩国文物界的一批专家们,拿着一件文物的手绘图,来这座古建筑里寻找真迹。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古建筑,为什么会迎来这么多海内外专家的寻访和青睐呢?


龙州镇别号名“罐城”


龙州镇位于行唐县东南部,近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四万多口人,是行唐县县政府所在地。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座古建筑,就位于龙泉中学里。它之所以有独步天下的建筑特色,跟龙州镇悠久的历史密不可分。

史书记载,北魏熙平年间(约517年),行唐县治从故郡村一带迁移到龙州镇,这里便开始成为行唐县治所所在地。它原名犊乾城,据《行唐县志》载,唐天宝年间才开始修建城池,为土城,天宝元年(742年)动工,历时十五年完工。城墙周长五里七十五步,高两丈,阔三丈五尺。池深八尺,阔两丈。自修建城池之日距今,已经有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龙州镇还有个别号——罐城。为什么称它为罐城呢?我们来看一张地图。

这张是清康熙十九年,《行唐县志》上龙州镇的区域图。西门叫晚照门,南门叫俯郜门,北门叫平恒门,东边没有门。世人把南门当罐口,南北门当罐耳,东边为罐底,所以称为罐城。自成为县治治所以来,这里一直是政治经济的发展核心,物阜民丰、商贾云集。放眼望去,庙宇楼阁、亭台楼榭鳞次栉比。龙州镇的百姓们,就是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千多年。


行唐精华在龙州


龙州镇的土地面积不过占整个行唐县的二十几分之一,但是却统辖了三十三个行政村四万多人口,也浓缩了行唐县内民间艺术的精华。

比如龙州镇北关村的挑杆,兴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表演的人把一根长杆固定在木支架上,利用杠杆原理,将化了妆的小丑绑在杆头上,扮演“天女散花”“孙悟空”等等,既惊险刺激,又混合了杂技的成分,观众们非常喜欢

每年正月十六,行唐县宣传部还组织在龙州镇的文化广场上进行民间技艺大赛,扭股车、霸王鞭、踩高跷、划旱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有捏面人、吹糖人等绝活儿,自然也吸引了很多赶庙会、看表演的乡亲们。那时的龙州镇,怎一个“热闹”了得!

丰富而又独特的民俗增加了龙州镇的魅力,慕名而来的人,在欣赏这些艺术的同时,也填满了镇里大商小店的钱柜子。当年龙州镇里颇为繁华的商业街,也是独特的手工一条街。自建城之初,各种手工作坊鳞次栉比,形成了这条最繁华的手工商业街道,直到今天,依然保留了这样的传统。

无论是民俗还是手工艺,都在继承与创新的演变之中丰富着龙州镇的历史,是特殊的文化瑰宝。然而那些历经千年沧桑,依然风韵不减的古建筑,更是镇里最具价值的宝贝。

龙州镇的文物保护单位有很多,我们一一来看。

升仙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桥长15.3米,宽6米,跟赵州桥结构相似,也是一座并列砌筑的单孔圆弧敞肩石拱桥,被誉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文庙大成殿,位于行唐中学院内,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大殿建在1米高的砖台上,殿高9米,面积有300平方米,2001年被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坐落在龙州镇城北街行唐县政府招待所院里,是行唐县现存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大殿建在半米高的石台之上,殿前长方形的空地叫月台。大殿高约12米,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面积有220平方米。独特的单檐布瓦歇山顶上,修有侧角。檐下的斗拱,明间三朵,次间两朵。攒拱修成平面抹角式,都是砖木结构,造型讲究。

殿内有三尊塑像,中间是城隍爷,东边端着生死簿、脚踏恶鬼的是武判官,西边手持尚方宝剑的是文判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城隍庙的传统庙会,附近的香客、商贩齐聚一堂,一连热闹好几天。

龙州镇的城隍爷头戴朝天翅,身穿红袍。有人说,他的这套行头是御封的,这还得从城隍的来历说起。

城隍,起源于古代对水(隍)庸(城)的祭祀,是《周宫》祭祀的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古人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庇佑,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

⊙ 升仙桥

⊙ 文庙大成殿

⊙ 城隍庙

朱元璋对城隍极为崇信。据说是因为他出生在土地庙里,因而对土地神的上司城隍神便格外敬重。所以洪武元年(1368年),就是他称帝不久,便下旨封开封、临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为王,职位正一品,与人间的太师、太傅、太保和左、右丞相平级。又封各府、州、县城隍为公、侯、伯,即府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威灵公,职位正二品;州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侯,职位正三品;县城隍为监察司氏城隍显佑伯,职位正四品。龙州镇的城隍属于县城级别的,为正四品。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诏重建各地城隍庙,规模之高之广与当地官署衙门完全一样,还按级别配制冕旒(liú)哀服,严格规定了城隍的等级,还说“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于是一下子全国各地的城隍庙便如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

由此,形成了中国城隍祭祀的封建规制。所有县城的城隍爷,都是正四品的官府打扮,城隍庙的级别相当于县衙门的规制,这都是朱元璋御赐的。

龙州镇的城隍庙,虽然距今五百多年,但是在明朝万历年间,清康熙、雍正、嘉庆年间直至今天,都进行过修缮和维护,所以,保存相对完整,这也算是城隍之幸、龙州之幸了。


皇帝敕封封崇寺


然而,这些古建筑还都不是最珍贵的,文章开头讲到的那个把日本、韩国等国专家吸引过来的古建筑,才是龙州镇的镇家之宝,那便是这处历经千年风霜的寺庙遗址。它在这里默守了一千四百五十七年,几乎跟龙州镇的土城墙一样古老,只不过土城墙已然了无痕迹,唯有它,依然矗立在这里,品味这世间的日月风华。

它就是深受海内外专家青睐的封崇寺。

在如此低调、沧桑又略显颓败的外表下,封崇寺却有着显赫的出身和不可估量的身价。

封崇寺建于北齐天保七年,也就是公元556年,说它出身显赫,是因为它的名字是由皇帝敕封的。

原来,封崇寺原名道济院,之所以改名,源于一位叫崇辨的得道高僧。根据《行唐县志》记载:在北街之东,北齐天保间建,隋开皇间有崇辨大师悟公得道受封,宋祥符勅改今名,以封崇辨故也。在“清嘉庆十九年重修封崇寺碑记”的拓片上记载着:封崇寺旧名道济院,宋雍熙时高僧崇辨有道颇著灵绩,宋主封之,始更今名。隋开皇十一年,宋大中祥符二年,明弘治十三年、正德十三年,清嘉庆十九年均有重修。

由此可以得知,生活在隋朝年间的得道高僧崇辨,在隋几百年后的宋雍熙时,虽然早已作古,但“仍旧显灵,护佑苍生”,受到善男信女的香火供奉,所以引起皇帝的推崇,一道谕旨,便把道济院更名为封崇寺。

据行唐县文保所原所长付四春介绍,封崇寺大殿是寺庙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约9米。史书上说,它是单檐琉璃瓦歇山顶,边上有侧角,檐下有斗拱,明间这里有三朵,次间那边有两朵,都是五彩双下昂。斗拱最奇特的是中间这朵,特别大,并且拱中间蚂蚱头上是个龙头。

据付四春说,前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高约9米,面积比大殿小,现存结构是明代修缮后的遗物,但仍保留着早期的建筑手法。天王殿正脊上装饰吻兽,在垂脊上装饰“仙人”和“走兽”,每个配件都造型别致,独具匠心。

封崇寺把中国建筑文化的精髓发展到了极致,同时,崇辨大师这样的得道高僧又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封崇寺的地位,所以该寺当年屡受敕封,达官贵人、文人雅客络绎不绝,以至于在寺内留存了大量无价之宝。正因如此,日本建筑界和韩国文物界的专家才跨国来到这里。那么,当年的封崇寺里,究竟有些什么宝物呢?

⊙ 封崇寺大殿旧貌

⊙ 龙头斗拱


封崇寺里宝物多


很多前辈都瞻仰过寺里的文物,其中就有我国的古建筑专家刘敦桢先生。

刘敦桢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1936年,他和助手来到封崇寺,用了三天时间对寺内的现存文物进行测绘,并根据测绘写成《河北西部古建筑调查记略》一书。书里面记载“寺为隋以来旧刹…门北有庞大经幢一…甬道北端之东复有一幢,并明、清碑刻数通。西侧元碑一,隋开皇十三年石塔一”。

单就这段记载,就可以看出当年寺内文物的数量之巨,但这还只是殿外的。殿内呢?记载中有佛像,“制作尚佳,案上陈石制小立像一尊,闻出土不久,依形制观察,极类北魏末或齐、隋间镌;又残毁木像一尊,则为赵宋遗物无疑也”。如今寺内寺外,文物荡然无存,唯有通过当年刘敦桢先生拍下来的照片,看看文物的样子。

这张照片左边是寺内的经幢,右边是一尊隋代的石塔,历史文物价值极高。

但是这些文物还不是最珍贵的,据当地老百姓说,寺里原有一副金代的“金封崇寺崇辨大师塔铭”的碑帖,是目前得知的唯一存世“孤本”,书法价值、文物价值都非常高,经济价值更是难以估量。相传这个碑帖流落到了宝岛台湾,就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里。

我们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网站上找到了作为其藏品的“金封崇寺崇辨大师塔铭”的拓片资料。资料显示,碑帖原件历起年代为金世宗大定十年八月二十七日,原件刻立地点的确为河北行唐。

⊙ 刘敦桢

⊙ 封崇寺经幢

这个无价的碑帖,终归算是找到了它确切的归身之处,实属庆幸。然而寺里其他的那些文物又在哪里呢?面对现在封崇寺大殿和天王殿被岁月剥蚀的现状,它们的容身之地又在何处呢?失去的已经无法挽留,现存的更应珍惜。只有通过后人的保护,才能让封崇寺和龙州镇的现存文物找到容身之所。

行唐县文保所所长王振说,因为封崇寺拥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按照修旧如旧的维护原则,维修起来,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从资金方面,都是很大的难题。现在已经开始申报维修方案,估计不久再来看封崇寺的时候,它就焕然一新了。

龙州镇是一座文化古镇,不但表现在对民间技艺的传承和历史文物的保护上,还体现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但是无论经济如何发展,龙州镇土地上的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应该得到相应的保护。唯其如此,这些民族的东西,才能真正依托腾飞的经济,走向世界。这将是龙州镇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幸事。

这正是:

千年古刹封崇寺,龙州镇内古迹存。

经幢拓片存台湾,文物兴衰昭后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