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摄影构成的基本要素

摄影构成的基本要素

时间:2022-09-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摄影构成有其特殊的组成元素,摄影通过独特的造型手段组织画面,以达到突出主题、渲染气氛的目的,或使自己的作品别具一格,夺人眼目,保证摄影造型对主题的服务功能。同时,光线不仅是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我们创作的特殊题材:一是光绘摄影手法;二是富有个性创意的光影。光绘摄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控性。在数码相机普及后,光绘摄影得到了迅速发展。线条是摄影画面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节 摄影构成的基本要素

摄影构成有其特殊的组成元素,摄影通过独特的造型手段组织画面,以达到突出主题、渲染气氛的目的,或使自己的作品别具一格,夺人眼目,保证摄影造型对主题的服务功能。画面是由景物影像构成的,画面的形象相对于客观世界,实际上是一种幻象。这里要说明的问题就是这种幻象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观察任一图片都可以发现,画面中除景物的影像之外,最使人感到醒目的就算是明暗影调、线条、色彩了。正是由于有这些视觉要素,才使我们能够感知到景象的存在。在一幅画面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无处不充斥着这些要素,并且还可以发现这些要素并不是随便出现的,它们是一个有机的组织。

一、光线

摄影与可见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照片的拍摄之所以有好有坏,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光线的运用如何。因此,进行摄影应当在用光方面有所讲究,力求形成美好的光影效果,才可能使拍照或创作取得成功。

美好的光影效果,当然是指被摄物所接受光线照明的情况良好甚至美妙,可是,怎样取得这种效果并且形之于所摄画面,这就必须涉及光度测定、光量控制以及光线的运用。这三方面,正确测光是适量曝光的前提,适量曝光则又是恰当用光的前提,三者前后连贯,环环相扣,最后才可能取得预期的光影效果。同时,光线不仅是摄影造型中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我们创作的特殊题材:一是光绘摄影手法;二是富有个性创意的光影。

(1)光绘是最近兴起的一种摄影手法,其作品特点是以记录光线在底片留下的运动轨迹为主。光绘效果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完成:一是相机保持相对静止,记录运动的光源;二是让相机做有目的的运动,记录相对静止的光源。光绘摄影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控性。在数码相机普及后,光绘摄影得到了迅速发展。数码相机在光绘摄影中的优越性表现在:光绘摄影不像其他形式的摄影那样要求很高的像素,中档的数码相机就可以满足创作的要求;在拍摄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看到拍摄的效果,不好可以删去重拍,避免了时间和胶片的浪费;更容易在电脑上进行修改和再创作,光绘摄影作品在电脑上的修改不容易让人看出痕迹。图1-14是一幅光绘作品,它使我们感觉到光有时扑朔迷离、不可捉摸,有时又如我们的掌中之物,听由我们的塑造和指挥。

img15

图1-14 冯鸽 摄

(2)创造性地利用光影在一个层面上反映摄影者对光线带有个性化的理解和创新:越是采用独特的光影表现方式,创意的力量就越突出,艺术个性就越强;而在另一个层面上,创意的光影则是摄影者在其发展轨迹中不应该是墨守成规的,而是锐意进取的,时时以崭新的光影魅力赢得人们出乎意料的喝彩。

在摄影史上,有个性的摄影家总会在用光上独辟蹊径,不甘重复别人,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我国著名摄影家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创意的光影(图1-15),实际上就是摄影者不停思索的结果,光与影在某种意义上已融入他们的心灵。把创造性的思维转化为照片上的光与影,其本身就包含了创作者对摄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内心的情感也跃然纸上。作品《玄》(图1-16),光与影就是这样的神奇,它所体现的独有魅力有时在你拍摄之时都想象不到,它神秘而让人富于遐想。

图1-15 夏洪波 摄

img17

图1-16 玄 王传东 摄

二、形状

一切造型艺术的创作,都必须运用特定的工具,根据创作构想对相应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而后才成为作品。例如,雕塑用锤、凿、刀、铲,对石、木、铜、泥等材料加工;绘画用笔蘸墨或颜料,在纸、布或板材上勾勒涂描挥洒;摄影创作用照相机,对镜头前的实物曝光(由光子构成的可见光也是一种物质),使胶片(感光材料)孕有潜影。所以,造型艺术创作为使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质量,首先要求造型技巧的施展有一定的水平,这是必要的基本功,如果不会用笔施墨设色,就谈不上能够绘画。作为艺术创作的摄影,需要运用多项造型技巧,用光技巧即其中重要的一项,它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第一眼感受以至创作的成败,因此在用光造型方面应当具备必要的技巧功底,并且充分重视与之有关的基本要求(图1-17、图1-18)。

img18

图1-17 曹帅 摄

img19

图1-18 皮特 摄

三、线条

线条是摄影画面中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它在摄影的画面构图、造型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观看任何一幅照片都能看到影像的形式,不同的像是由不同的形状显现出来的。形状的轮廓就是线的形式。轮廓线在画面中是区别不同像的基本条件,没有轮廓线,像就不存在了(当然,有时轮廓线是模糊的,但是不论怎样模糊,它总是应该有形的感觉,模糊的形也包含有线的性质)。例如,我们看到起伏的山峦、高耸的建筑就明显地感到其轮廓形式的变化和明暗交替以及色彩的变化,这种轮廓形式变化及明暗分界、色彩的分界就是线的变化。线的变化在构图、造型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线有什么性质和作用,一定要有所了解,要进行研究,才能很好地运用线进行构图和造型。线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对于自然现象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例如,山峰有高耸的感觉,大海有宽阔的感觉,舞蹈有优美的感觉等。人们将线形与一定的事物相对应,就赋予线形一定的意义。如:

直线:有坚强、有力、稳定、舒展的感觉。

曲线:有流动、顺畅、优雅、柔和的感觉。

折线:有波动、紧张、不安定的感觉。

水平线:有平坦、开阔、稳定、静穆、平衡的感觉。

垂直线:有挺拔、严肃、庄重、希望的感觉。

斜线:有运动、兴奋、不稳定的感觉。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线基本有两种作用,其一,线有表现形状的作用;其二,线有表意的作用。在表现形状时就是要轮廓线清楚,否则就失去了形的意义;在表意方面就是要根据创作意图,恰当运用线的形式,它能帮助更好地表现主题(图1-19)。

img20

图1-19 王传东 摄

如果对线仔细进行分析的话,还可以发现,除轮廓线的形式之外,它还表现在形状的内部结构中,如高楼的主轴线是垂直的,运动的人体主轴线是变化的曲线,这就提示我们,线有直观的线和暗含的线。从这个意义上看,线又可以有多种展现形式。直观的线已如上述。暗含的线,除前述的物体主轴线之外,还有方向线、动势趋向线,以及各部位点之间虚拟的线、物体的关系线 (包括人物的呼应关系线等),这里有很复杂的变化形式。暗含的线,虽然是看不见的,但在实际上是起作用的。如物体的主轴线,在拍摄高大的建筑取景时,常是采用立幅的构图;拍摄广阔的草原时,常是采用横幅的构图。又如,视向、动势线,根据习惯,常将视向的前方,多留一些空间,后方的空间相对于前方要小一些。这也是构图的常识性问题。暗含的线对构图的影响还有复杂的情况,如一个表现生动气氛的构图,被摄对象虽有形状的变化,但暗示的线都比较平直,生动的气氛就不易形成,这就是要求对对象还要有位置的变化(图1-20)。

img21

图1-20 王传东 摄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根据前述的线的形式及线的性质,可以看到线在构图中有丰富的表现可能性。除上述线有表现形状与表意的作用外,不同的组合形式又有不同的作用,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线条重复组合的疏密变化,线的粗细、长短变化可以形成节奏;线条的透视结构是表现空间的重要形式,也是建立画面秩序的一种手段,不同的线的形式也有不同的作用,给人的感受也不同。例如一条水平线,我们将其稍作倾斜,就有不安定的意味;垂直线稍作倾斜,就变为斜线。斜线在构图中,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线形,常用于表现运动。根据实践的经验,在处理动态的对象时,其倾斜的主轴线,要注意倾斜的程度,一般地说,不小于与水平线相交的45°角,会有不同程度的向前运动的感觉,小于45°角,就有倾倒感觉。粗线具有强有力的感觉,细线具有锐利、敏感、快速的感觉。由曲线构成的形,我们感到柔和;直线构成的形,我们感到强健,有阳刚的气势。在表现肃穆、庄严的场面中,多用平直的线;表现轻快、灵动活泼的场面则多用曲线与细线。曲线被人们称为“美的线条”,它往往给人以流畅、柔和、变化的感觉,十分动人悦目。曲线在自然景物中普遍存在。因此,如何运用好曲线,很为大家所重视。曲线的变化是十分丰富多样的,人们也根据经验将它总结为一定的构图模式,在摄影的构图中所称道的S形构图、环形构图,就是曲线运用的例子。曲线与直线是物体结构的最基本的两种线形,运用得好都能获得生动的效果。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不要过分地作单方面的追求。过分就显得人工的意味太重,就显得生硬,以自然天成的效果为最佳(图1-21)。

img22

图1-21 冯健 摄

对线条的运用是摄影者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要提高对线条运用的能力,在摄影实践中,就要多注意观察、研究客观景物和观摩成功的艺术作品。在观察景物中我们会发现,客观景物中的线条是由其他复杂的景物构成的。这时需将线条与它所代表的物体区别开来,以便于分析,然后找出主要结构线以及与其他线条的关系。在拍摄中,为追求某种线条的性质,就要注意线的组合总趋势,并分清线的主次关系以及线条的变化。在实践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即在单纯的线条中,要注意其变化,在复杂的线条结构中,要注意秩序。然后用你所能运用的手段,在构图处理中将它表现出来。观摩成功的艺术作品,也应该是经常性的,在观摩中总结它们成功的经验,提高欣赏水平,丰富线条处理的知识,以提高线条处理的能力。线条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以后相关的问题中我们还将继续讨论。

四、色彩

色彩是客观世界华丽的外衣,是彩色摄影的重要表现手段。色彩的自然属性,是物体的物质结构对不同波长的光线选择吸收、反射所形成的。它表现出有不同色别、饱和度(纯度)、明度的特征。色别指的是不同的颜色,如红、橙、黄、绿等;饱和度指的是色彩中所包含的消色的成分的多少(包含的消色成分多,饱和度低;包含的消色成分少,饱和度高,色彩就鲜艳);明度是指该色彩的反光率大小(反光率大,明度高;反光率小,明度低)。色彩不同明度也不同,以光谱色为例,黄最亮,依次是橙、青、红、绿、蓝,紫最暗。一般说来,不同物质结构的物体都有本身的色彩表现,通常称之为物体的固有色。此外,物体的色彩表现,在不同的客观条件下,是有变化的。影响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照明条件;二是物体所处的环境景物条件。照明条件,如光源色温的变化。光源色温的变化意味着是什么颜色的光线照明物体。光源的色温不同,被照明的物体颜色表现也不同。一般在白光照明下,物体有固有色的表现;在非白光照明下,随着光源的色温变化,同一物体会有不同的色彩表现。如蓝色物体,在红光照明下表现为紫色,在绿光照明下表现为青色。红色物体,在绿光照明下表现为黄橙色,在青光照明下表现为暗灰色等。这种改变,不仅变化了色别,而且也变化了色彩的饱和度与明度。此外,光线的强度对色彩的饱和度、明度,也是影响很大的。一般在中等照明条件下物体的色彩表现是正常的,在高亮度或低亮度照明条件下,就等于在色彩中加入了消色的成分,色彩的饱和度和明度就自然不同了。在不同的客观环境中,其色彩的变化,是由于受周围景物色彩反光的影响,与照明条件变化一样。如在一个粉刷为绿色墙壁的房间里,室内的物体都被蒙上了一层绿色,而改变了物体的固有色。这种变化的色彩,通常称之为条件色(图1-22)。

img23

图1-22 张百成 摄

色彩除了有客观的条件之外,还受主观的生理、心理条件的影响,使人们对色彩的感觉,往往与实际的色彩有差异,另赋予了色彩以主观的性质。这也是掌握色彩应该了解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在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如早晨、中午和黄昏)、晴天和阴天、日光和灯光等照明条件有了变化,物体的色彩实际上是有变化的,但人们却不太容易感觉到这种变化,而产生人们的感受色彩与物体实际色彩的差异。此外,人们的感受与实际色彩的差异,还表现在色彩的相关性中。由于色彩同时对比的影响,在一定的色彩背景上的色,对人们观察色彩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黄色物体在绿色背景上就带橙色,灰色物体在绿色背景上带品红色,在红色背景上带青色,在蓝色背景上带黄色。这些都是视觉适应对色彩感受的影响,色彩的自然变化,人们感受色彩与实际色彩的差异,构成了掌握色彩的复杂性。在色彩的处理中,只有清楚地认识它,才能准确地进行色彩处理。另外,由于人类的生活经验,往往将色彩与一定的事物相联系,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定势,就赋予了色彩一些相关的性质。如将太阳和火相联系,感觉色彩有冷暖的性质,将偏红色的称作暖色,偏于蓝色的称作寒色;将铁等密质类的物质与棉花、白云相联系,又赋予色彩以轻重的性质,即暗色总是感觉重,亮色感觉轻。此外,还赋予了色彩以情感的性质,通常人们感到色彩有表情性(图1-23)。

img24

图1-23 赵天蔚 摄

用色彩进行表现,常常是指在一定的创作意图下,用色彩构图与造型。大家都知道,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它不能脱离构图的总原则自成体系。但是,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它又是可以单独研究的。如在构图中对色彩的选择,色彩的诸特征的应用,它们在并置时的效果,在构图中的位置、面积的对比关系等,都是色彩表现的重要因素。如色彩构图的均衡,就是使各色块在画面中的合理布局,以求得色彩的视觉重量感上的平衡;在构图中无论用什么色彩,都必须有主次之分,即色块的面积大小和用什么色为主导色调。以色彩为主题表达营造气氛,或表现主体的情感等。这些都是色彩构图的重要问题。色彩的对比可以加强主体形象,如运用色相、明度、饱和度、面积的对比都可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在对比中还可以使很小的造型形象增强其表现性,如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运用色彩的强烈对比,使很小的造型获得很强的突出效果的例子。在色彩的运用中,摄影家对色彩的处理有一定的客观规律,但也不能完全为规律所限制,要能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才是色彩处理的高境界。因此说摄影家在色彩处理上还是有极大的自由的。它特别是在主体情感的表现上,不受色彩的真实再现的限制,可以有色彩的真实再现,也可以不要色彩的真实再现。只要色彩能够结合特定的生活图景传情表意,并具有审美价值,就都是可取的。

我们归结一下,色彩在摄影构图中一般应注意:

(1)色彩的应用要有目的性,即为表现主题、表情达意,决不应为表现色彩而表现色彩。热衷于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的色彩表现,是肤浅的,它就像是脱离了肌体的一张皮,是没有生命的。

(2)色彩的应用要有整体的观念,从大处着眼,使多样性的色彩有统一的感觉。在彩色摄影中,由于受表现手段和客观对象的影响,局部的色彩有时很难控制,不能完全如意时,就要顾全大局,对于不理想的色彩就要抑制它的表现。

(3)画面一定要有一个基本色调。这是主题、情感的倾向,也是色彩整体性表现。

(4)要注意寒暖色的对比、配置。调子是一种色彩倾向,这种倾向如是由同类色组成的,尽管倾向也鲜明,但却没有色彩调子的意味,好像是黑白影调变化了一下颜色。没有对比,色彩的表现也是无力的。

(5)在画面的色彩处理中,大的块面要清楚,也应有主次。同时,在大片的暖色调中,要有冷色;在大片的冷色调中,要有暖色。

色彩的运用是极富创造性的,一切独创性的色彩都可能偏离色彩的基本概念,但这个偏离一定是针对基本概念的偏离。我们是从事艺术造型的,而不是科学研究,因此“普通颜色”的作用,作为艺术的起点再加工是可能的,也是符合人们愿望的。色彩是与人眼感觉、心理感受相关的。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来讲,色彩与情感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关系。作为在艺术中发挥作用的色彩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大部分是与自然相对应,但也不是自然的等价物。因此,在艺术中,从根本上来说,用色彩来表意不等于在颜色与情感之间建立一一类比的关系,而在于造成多种色彩与情感的整体对应。所以色彩的表意关系应服从于整体,即包含在作品之中,而不是浮在作品之上。在这种情况下,色彩的表意是有根据的,色彩与内容应该是一致的。为艺术而艺术地玩弄色彩,只会造成感觉的分裂。即便运用摄影的手段对色彩作偏离处理,这也是基于客观条件而生成的。这就是说,色彩的处理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创造。怎样在这个天地里对色彩作出创造性的处理,是一个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五、质感

摄影的对象极广泛,凡是有形的物体都可摄入镜头,形之于画面。有形的物体由一定的物质构成,因而都有其物质的特征。例如,石块、木头、金属等固体,牛奶、清水、豆油等液体,蒸气、烟雾、水银等流体,食盐、宝石、云母等晶体,老虎、蜻蜓、螃蟹等有机体,表面纹理或者可见的内在结构截然不同,摄影对比予以充分表现,即为显示物质感,是摄影在用光造型方面的一项基本要求(图1-24、图1-25)。摄影作品用光造型,除了上述要有真实感、形成纵深感、显示质感以外,还需要蕴涵美感及趣味性。例如,影调不板不涩、不晦不混、清新悦目;光与影的明暗配置协调,使构图舒适、主体表现明快;恰当结合或巧妙利用人物、景物的投影,为所摄画面增添艺术情趣;逆光所摄人物或景物产生的轮廓光,夜景摄影所显示的光迹亮线或光点、光芒、光环等形状光,工业摄影所表现的工业火花,美妙生动,意趣盎然,都为所创作的作品加强艺术表现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img25

图1-24 张萍萍 摄

img26

图1-25 皮特 摄

六、影调

影调就是摄影画面中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黑、白、灰的表现。它是黑白摄影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要素,是处理造型、构图以及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影调的自然属性,就是客观景物的立体形状,表面结构的光学性质,在光线的照明下所呈现出的一系列不同等级的明暗变化。景物的明暗变化在客观世界中,范围是相当广阔的,从亮到暗的差别根据景物的不同有很大的变化,根据有关技术资料介绍,普通的景物平均亮度范围为160∶1,个别较高的可达到1000∶1,最低的有27∶1,特殊的景物如雪景中的黑洞亮暗的比例范围可高达5000∶1到10000∶1。从人眼的分辨能力来说,可高达600多级。而感光材料可容纳的亮度范围是有限的,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形象表现。这就给摄影形象再现以一定的限制,但是也给摄影形象表现以自由。因此,摄影中影像的影调变化相对于客观景物的样相是丰富多变的,例如,同一景物可以有不同的影调形式变化。也可以说,影调虽然是客观景物明暗变化的反映,但不是客观景物的明暗复制,而可以有艺术表现的自由。这就给摄影带来了影调选择处理的问题。影调以黑、灰、白为代表。黑白是影调的两极,灰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层次。黑、白、灰,从科学的意义上说,反光率在75%以上,大体都可以说是白;反光率在10%以下都可以说是黑;反光率在10%~75%之间则都可以说是不同程度的灰。从这里可以看出,黑白只有两极的很小的范围,而大多数都是灰的过渡层次。纵观黑白摄影作品,其影调变化无一不是灰的过渡层次处理,或有或无或灰的层次多少的变化。由此看来,如何处理好灰(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就是影调处理的重要问题了。在摄影实践中,明暗层次能表现出千姿百态的视觉形象,并且也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如是对抗、是调和,是强烈、是柔和,各有着不同的艺术效果。从黑到白之间过渡的层次少,就显示出对抗的性质,对视觉的刺激也强,就有一种强力的效果;中间的过渡层次丰富就显示出调和的性质,就有柔和的效果。从人眼的视觉特性来说,观看是将人眼瞳孔调节到使明暗只形成中等程度刺激时才最为舒适。过亮刺眼,过黑费力。这里就应该看到灰是一个变量。

在黑白的搭配中如何使之调节到最舒服的程度,也是处理灰的层次的技巧。在摄影实践中,人们常喜欢运用黑白两极的对比,以获得很强的视觉张力。但是如何处理好黑与白,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般说来,要使黑得到好的效果,就是要在黑中也显出层次(这是可能的,因为在75%以上的反光率中还会显出不同的差别),在诸多黑的层次中的黑才显得特别黑,这时的黑就显得有神气。如果要白获得好的效果,白中也要有层次,真正的白就显得更白,白得有精神。黑、白、灰是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的,处理得好,影调就能表现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影调在摄影中有两个指向:一是指画面影像所表现出的明暗层次;二是指画面整体所表现出的明暗倾向。根据众多摄影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影调层次处理的模式,即人们常说的硬调、软调与中间调。

(1)硬调是指两个相邻影调之间过渡层次少,明暗对比强,反差大,给人以明快、粗犷的感觉。影像的整体感强,但影像的细部容易失去质感。

(2)软调是指画面主要是由黑白之间的过渡层次组成的,在画面中只有较少的黑白影调,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软调对影像的细部层次、质感表现较好,但对景物形体的大结构表现无力。

(3)中间调是指没有硬调的明暗对比那么强,也不似软调的明暗反差那么小,它是影调明暗对比、反差适中的画面,它接近于人眼观察客观景物时的印象。影调浓淡相间,配置适当,对景物的立体形态与细部层次、质感都有较好的表现。它是摄影再现所极力追求的效果,但往往有缺乏创意的感觉。

影调的明暗倾向,指的是画面的整体效果。大家都知道,在摄影实践中,影调除造型、显现形象之外,还有烘托气氛、表达情感的作用,如黑有深沉、静寂、厚重、神秘或悲哀、恐怖的感觉,白有轻松、素雅、活泼、坦荡、显露、透明的感觉,灰有柔和、抒情、舒展的感觉等。在影调的整体倾向(亦称基调)中,人们又依据明暗总结为几种模式,即高调、低调、中间调。这种鲜明的明暗倾向,往往都表现有明显的气氛与情绪意蕴。

(1)高调(又称亮调),是大量运用白和灰色影调,只有很少部分的暗影调构成的画面,给人轻松、明快、纯洁的感觉。

(2)低调(又称暗调),是大量利用黑灰的影调,只有少许亮影调构成的画面,给人以肃穆、凝重、神秘的感觉。

以上这些影调层次模式或影调的明暗倾向模式的意义,往往是在与具体的景色及创作意图、表达情感的倾向相结合时就显而易见了,因此它很受摄影者的青睐。然而,在运用模式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能单纯为形式而形式,一定要紧密与内容相结合,才是正确运用影调的做法。另外,应该了解影调的变化是非常丰富的,每一位摄影者都可能有创造性的运用,不断创新,使摄影作品有更丰富的表现,以飨观众。

影调在构图中的作用除上述的表形、表意与烘托气氛之外,还有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的作用、均衡画面的作用和表现空间的作用。在组织视觉重点、突出主体方面,一般说来,是运用它们对视觉的刺激程度,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从视觉特性来说,黑、白、灰对视觉的刺激程度,在黑背景中,白对视觉的刺激最强,灰次之,黑最弱;在白背景中,黑对视觉的刺激最强,灰次之,白最弱。这就是说,大的暗色块中的亮色块以及大的亮色块中的暗色块,都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人们就是运用这种现象,组织视觉重点与突出主体。影调对画面的均衡作用,就是影调在画面中的分布关系,它特别表现在暗影调的分布上,如果暗影调只出现在一侧且面积较大,画面就有向暗影调的一侧倾斜的感觉,因此,一般要求画面的两侧都有暗影调相互呼应,以获得均衡感。另外,在画面的上边影调较暗、下边影调较亮时,就觉得画面有头重脚轻之感。因此,又要求画面的下方要有一定的暗影调相呼应,以获得均衡感。

摄影中影响影调的因素,在客观方面有:景物条件、光线条件、镜头、感光材料、洗印加工条件等;在主观方面有:表现意图、摄影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的运用,这些都影响着画面影调的形成及视觉效果与心理效应。因此,我们可以说,以上我们所说影调的作用与一般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运用得好都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肯定不是影调运用的全部奥秘。因此,摄影者要想能很好地掌握影调,处理好影调使之发挥应有的艺术作用,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充分发挥每个摄影者的个性,以使得影调运用获得更大的成就。

复习与思考

1. 为什么说摄影是观察的艺术?

2. 摄影的观察方法有什么重要作用?

3. 摄影作品的成功因素有哪些?

4. 如何发挥想象推动作品的创新?

5. 光在摄影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6. 使用同一固定焦距的镜头,以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拍摄同一被摄体,比较这些画面在视觉表达上的差别;再以相同角度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同一被摄体,同样作出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