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资本的本质构成要素

社会资本的本质构成要素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社会资本的客体现在,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构成或本质结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实践本体论立场出发,不管社会资本定义如何,无论是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还是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信任关系,社会资本在本质都只能被理解一种社会公共利益关系。

一、社会资本的客体

现在,我们站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来理解社会资本的本质构成或本质结构。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实践本体论立场出发,不管社会资本定义如何,无论是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还是作为社会资本的社会信任关系,社会资本在本质都只能被理解一种社会公共利益关系。这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如果说社会资本是作为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社会关系的话,社会信任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内在社会关系,而对社会关系的本质理解不能从思想和文化关系角度出发,而是应该从物质生产实践角度出发。因为是实践产生社会关系而不是相反,而人类实践活动在本质只能是一种物质生产实践活动,而不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因而,由物质生产实践生成的社会关系,在本质上也只能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也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有如下相关表述:马克思认为,“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02〕,“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03〕,“‘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04〕。那么,这里的作为社会资本的本质的物质利益关系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利益关系呢?我们认为作为社会资本的本质的物质利益关系绝对不是一种私人利益的加总,而一种体现和代表无产阶级的社会公共利益关系。我们准备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及其社会公共利益的科学含义这两个方面,来详细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的本质的诠释——社会公共利益关系说。

(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本质内涵

在我们正确理解公共利益之前,我们有必要厘清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含义。就利益存在的主体形式上来说,人类利益可以分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分。对于自由主义者来说,由于他们把个人并且是孤立的原子式的个人当成社会存在的本体。因而,他们在利益观上坚持个人主义原则,把个人至于社会优先地位强调个人利益,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公共利益即社会利益,而所谓的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只不过是个人利益加总集合而已。在近现代思想家谱系之中,大体上以密尔、罗尔斯、诺奇克为代表。事物是两方面的,在利益问题上也不例外。对于社群主义者来说,利益只能是一种集体利益和社群利益。因为社群主义不是把原子式孤立的个人当成社会存在的本体,而是社群抑或公共体当成社会存在的本体。因而,也就应把利益只是看作集体利益和社群利益,而不存在所谓的个人利益。其中,由于家庭、社团和国家是三种基本社群形式,因而集体利益可以通常的表现为家庭利益、社团利益和国家利益。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桑德尔和麦金泰尔等。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们绝对不会陷入这种抽象的对立和统一之中,一方面像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用个人利益否定集体利益的存在,另一方面像社群主义者所理解的用集体利益来否定个人利益的存在。我们认为真正的公共利益不是个人利益总和,也不是绝对普遍的集体社群利益,而是扬弃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抽象对立而辩证统一的社会利益。无论是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都是辩证统一的。就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依赖统一性上来说,个人利益虽然遵循和代表了利益的特殊性、个别性和具体性,但是任何特殊和个别都是一般,即是说,作为特殊利益的个人利益要受到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集体利益的制约。这是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任何个人的自由、权力和利益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即社会关系的条件下才具有现实的实在性,才能存在,个人可能的自由、权力和利益只有通过社会交往、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才能实现个人真正的自由、权力和利益,社会对个人具有逻辑上和经验上的客观依赖性。一方面,如果个人利益不能通过他者利益即集体利益作为一种中介和交换机制,那么个人利益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另一方面,就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依赖统一性上说,任何集体利益绝对不是一种抽象的无主实体性存在,在其实现性上,作为普遍特殊利益的集体利益必须具体体现在作为特殊利益体的个人利益之上。这是因为,一般总是在个别之中才能存在。没有特殊和个别,一般也就没有存在的实体基础。罗尔斯说:“利益,不论是个人的或集体的,最后必须像饥饿或发痒那样,落实到个人,为个人所感觉的。换句话说,不存在不能落实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和社会的集体利益。国家或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所不同的只是体现的渠道不同,在利益这两个字上是相同的,而且利益必须被具体的人所得到。”〔105〕

(二)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法

我们在厘清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辩证关系之后,我们现在来阐述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利益。那么什么是社会公共利益呢?从词源上说,所谓的社会公共利益就是公众利益、公民利益或社群利益。用马克思的语言说公共利益就是社会利益或人民利益。按照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管我们怎样理解和界定公共利益,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公共利益是与个人利益即私人利益相互对于而存在的。马克思认为,所谓的真正的公共利益就是社会利益,是共同利益。这种公共社会利益既否定扬弃了私人利益的自私性而保留和肯定个人利益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扬弃了集体利益的抽象性而彰显和弘扬集体利益的社会性本质。也就是说,在马克思视域中,公共利益就是社会利益,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既是个人利益又是社群集体利益,而不是像自由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分别抓住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性,而相互否定对方的存在。而马克思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公共利益思想基础之上而得出的关于利益观的社会真理。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根据社群主义对公共利益概念史的考察,我们认为公共利益概念在西方学术思想传统之中有着深厚的学术资源传统。早在古希腊古典共和主义时期,亚里士多德就阐释了公共利益的思想。亚里士多德从自己目的论哲学角度出发,把人界定为政治动物,认为公共利益是实现人生目的的代表和集中体现,是城邦成员公共追求的目标。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城邦的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等同起来,把国家看成是最高和最大的社群,实现人类最高善的体现和集中代表。亚里士多德说:“依照绝对公正原则来判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利益的整体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整体的变态(偏离)。”〔106〕而近代启蒙思想家卢梭在批判个人利益中强调公共利益即社会利益的重要性。卢梭说:“唯一公意才能按照国家创制的目的,即公共幸福,来指导国家各种力量;因为,如果是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就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107〕对此,马克思深刻地指出:“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存在于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自利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自利的一般性。”〔108〕马克思的这段话清楚地表明要用辩证法的眼光来理解和看待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毫无疑问,个人利益即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即公共利益是相互矛盾的,具有对立性。社会利益作为一种普遍利益的实现并不一定完全保证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是说社会利益不一定给每个人带来个人利益,而个人往往从个人角度出发,往往只关心与个人有关的个人利益,这样就会往往造成社会利益的公共悲剧。另一方面,社会利益作为一种公共利益是根本不能仅仅单纯从个人角度来考虑的,而是应该从社会公共角度来评判的,社会利益根本不是私人利益总和,而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共同利益。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社群主义已经证明个人绝对不是像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原子式孤立的个人,而是处在一定社群共同体之中的个人,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就是一种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和代表而已。任何个人利益作为一种部分总是从属于作为整体的社会利益的一部分,要受到社会整体利益的制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在我们明确了公共利益的科学含义之后,我们在这里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公共利益的社会利益与作为个人利益的私人利益和作为集体利益的团体利益比较起来,公共利益最大的本质区别在于:公共利益具有相容性。所谓的相容性就是公共利益绝对不属于某一个人所独有,而是公众所有。因为公共利益绝对不会因为增加了受益者而损害以前受益者的个人利益。这种公共利益集中体现在一些公共产品之中。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资本在本质上只能是一种由社会生产实践所产生的公共利益关系。这种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即社会生产实践关系之所以也可以被称为资本,是因为这公共利益关系能够带来社会资源

二、社会资本的主体

在社会资本视域中体现的主体不再是市民社会中的私人而是“公民社会”中的公人,马克思主义称为社会人,而在社会资本理论家眼里,社会人就是社群人和法人。〔109〕

(一)社会人与私人

从社会资本所主张的主体即社会人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就社会资本与社群主义的关系来说,社群主义是天生的社会资本理论家。因为在社群主义看来,人的存在即人的本体只有在社群之中而不是孤立的原子化个人之中,人不是作为私人和私民而存在,而是作为公人和公民而存在。这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谋而合。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认为人从社会之中即社群之中确证和实现人自身的本质,从而实现了人主体本质——人的社会本质。所以说,我们认为社群主义是天生的社会资本理论家。

社群主义关于社会资本的主体的基本观点是社群主义在批判自由主义理论中提出来的。社群主义认为,正如自由主义者霍布斯和黑格尔等人所言,人作为个人的存在问题决不是一个像笛卡尔的天赋观点一样,是一个不证自明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对于一切自由主义来说,人是作为一个私人存在。这是一切新老自由主义不变的逻辑教条。这犹如自然科学上公理一样,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出发点。而对于自由主义的反对者社群主义来说,这个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是最大的问题,也是一切新老自由主义错误的根源所在。社群主义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家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所制造的迷雾。社群主义者对此指出,由于自由主义者过度地把个人作为社会关系的绝对主体,其结果是把人类社会理解为是一个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私人利益的战场社会,把人仅仅理解为私人,人类社会只能是市民社会,从而抹杀了人的社会本性,因而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非人的社会、一个物化的社会。而社群主义所坚持的社群社会亦不同于市民社会,就是社群社会高度肯定了人的存在的本性即人的社会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关系的公共性,从而也就肯定了人的社会本质。要公人而不要私人,这成为社群主义的一个口号。对于社群主义来说,个人是最小的基本社群单位,但不是私人,法人次之,而国家则是最大的社群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赞同社群主义这个基本观点的。因为在社群主义者看来,如果说私人及其私人利益是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的话,那么作为社群的社会人则重新实现人与人之间统一。那么什么是社群,社群的含义又是什么呢?在不同的社群主义者那里,对社群理解是不同的。

(二)社群的本质含义

在当代社群理论体系之中,桑德尔、贝尔和米勒是不得不提三位社群主义理论大师。通过评述这三位思想家的社群观点,我们即能窥一斑而见全豹知道社群主义对社会理解的具体含义,又能明白社会资本的主体为什么只能是社群,或者社会人,而不能是孤立的个人和私人。一般说来,社群主义眼里的社群是指建立一定的社会公共利益或社会公益基础之上以一定的社会价值或公共价值规范为导向的社会共同体,其目的是实现社会成员的自我价值。社群主义者始终用整体性的眼光来看待与了解社群。认为社群不仅仅是单个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是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而不是原子式的孤立的自然人。社群主义者认为家庭、社团和国家是社群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

桑德尔在继承亚里士多德古典城邦共和主义的传统的基础上,特别强点社群共同体成员的社会认同。在桑德尔看来,所谓的社群只不过就是一种生活在公共共同体之中社会成员的相互自我认同和相互他者承认的组织认同关系,如家庭、阶级和民族等。桑德尔根据自己对社群理解区分了三种不同形式的社群:仪式工具性社群、价值性社群和结构性社群。桑德尔特别强调结构性社群。桑德尔说,如果把社群理解为一种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认同组织关系的话,那么,这种认同关系只能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构关系才能实现,单纯的个人自我认同是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认同的,也就不能称为社群,如罗尔斯所认为的原子式孤立的个人的自我认同就不是一个社群。桑德尔说:“社群不仅是描述一种感情,而且是描述一种自我理解的方式,这种自我理解的方式部分地构成了主体的认同。根据这种强有力的观点,说社会成员受制约于社群意义,不是简单地指大多数社群成员拥有社会的情感,追求社群的目标,而是指他们体会到他们自己的认同——是其情感和欲望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其客体——在某种程度上为其身处其中的社群所规定。对于他们而言,社群描述的不仅是他人作为公民拥有什么,而且还有他们是什么;不仅是他们(如在一个志愿社团中)选择的关系,而且是他们发现的归属;不仅是一种归属,而且是其认同的一种构成。与工具意义上的和情感意义上的社群,我们可以把这种强有力的观点称为构成意义上的社群。”〔110〕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桑德尔的社群只是构成意义上的社群,而这种构成意义上的社群与一般社会团体不同,因为构成意义上的社群首要条件就是涉及该社群成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桑德尔举例说明,当我问“你是谁”的时候,如果你回答“我是中国人”,这说明你处在一个结构性社群之中,如果你回答“我是足球拉拉队员”,这说明这时候你就不是处在一个结构性社群之中,因为这里并不涉及社会成员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问题。

(三)社群的存在形式

如果说桑德尔界定了社群主义对社群本质含义的理解的话,那么,贝尔在继承桑德尔的思想基础之上,站在社群主义立场,把人类社群具体分为三大基本类型:一是空间物理意义上的地域社群;二是自我意识意义上的记忆社群;三是心理意识意义上的心理社群。首先,贝尔认为从自然空间物理角度上,社群表现为一种空间物理上的聚落,也是人们在通常所的社群,如邻里、村落、城镇等。贝尔认为地域社群是个人生活存在的物理基础,人们往往以地域社群为核心,形成其他形式的社群。为什么会这样呢?贝尔认为,对个人认同影响最大在物理上体现为空间上的距离感。因为地域社群是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而空间的长短往往成为个人生活世界的物质载体,而个人生活受之直接影响就是邻里关系,其次是城市,最后才是国家。其次,从自我意识角度上说,社群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表现,社群表现为一种记忆社群。贝尔认为任何一个社群不仅具有地域上的共同性,而且同时具有文化上的共同性,这尤其体现在社群成员都具有共同的社会、历史、道德和传统习俗的记忆。贝尔认为这种有着深厚社会历史底蕴的道德习俗文化传统深深地根植于每个社群成员的记忆内心,是该社群每个成员为之遵守的共同规范和价值信仰。如果一个社群没有这种记忆性的价值理想和信仰就不成其为社群,其中语言是记忆社群最为集中和特殊的体现。贝尔认为语言是一个记忆社群的符号,是体现有着共同价值、共同信仰和共同理想追求社群群体标志,成为社群成员之间自我认同和他者承认的纽带和桥梁。最后,从心理意识角度上说,社群同时也表现为一种共同的心理认知。心理体验和心理活动使得社群与此同时社群表现为一种心理社群。心理社群作为社群最小基本组成单元,也只有建立在心理社群基础之上的社群才是最稳定和最牢靠的社群。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贝尔据此认为,我们在判断一个群体是不是社群,从心理学角度上说,就是要看这个社群中的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心理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社群成员的归属感的问题。公共善是心理社群内在根基,而公共利益只不过是内在心理——公益善外化和物化的形式而已。所以,贝尔认为,只有那些志同道合的人才能真正走到一起,自愿组成具有一定法律、一定政治和一定宗教的社群。这也是孔子说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一样的道理。

(四)社群的基本价值特征

如果说贝尔指出人类社群存在的三种基本形式的话,那么戴维·米勒在重点关注社群成员所具有的公共价值的基础之上,则详细地归纳了他所认为的理想社群所具有的五个价值特征。米勒认为桑德尔和贝尔都已经正确地指出过,判断一个群体是否是社群,其中看这个群体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是一个重要标准。米勒进一步指出,在共同价值观之中,其中政治价值观是首要的。尽管不同的政治价值观形成不同的社群共同体,但是一般说来,民族和国家是政治形式社群共同体的基本表现形式。其中,“公民资格”又是判断一个民族和国家社群共同体的标志的标志。作为民族和国家的社群认同与作为公民资格和公民身份的社会认同是相辅相成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公民资格和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而公民资格和公民身份则是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有效手段。米勒辩证地指出,我们无法想象面对一群没有民族和国家认同感的人们是怎么会生活在一起、聚集在一起,而完成公共事业,实现公共的善。而只有建立在民族和国家认同基础之上,人民才能公共生活在一起,实现公共的善。但是光有公共的善这个本质内容而没有实现的形式也是不行的,其中公民资格和公民身份就是完成实现民族和国家公共善的认同的有效手段。只有拥有同等公民资格和公民身份的公民,才能真正使得该公民自己觉得是该社群共同体真正的一员。如果一个公民只是名义上是该社群一员,但是在实践上和实际上并不享有真正的公民待遇、公民资格和公民权利,那么,这个公民就不会真正觉得自己是该社群一员,也就不能实现该社群公共的善。其公民公共价值特征表现为以下五个特征:第一个特征,社群作为你我一体的关系社会团体,个人团体和社会团体高度的统一和融合,社群具有共体性。在理想的社群之中,每个人都把整个社群团体的起源、价值和尊严看作和等同于个人自己的起源、价值和尊严,社群团体只不过是个人团体的延伸的结果和产物。米勒认为由于市民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原子式个人的幻想,而自由主义,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新古典自由主义被资本主义的原子式个人这种假象所蒙蔽,因而才倡导个人权利至上这样一个错误的教条。其实则不然,人类社会的本真状态并不是自由主义者所宣言的原子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是共同体的社群自由,个人不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而是你我的社会关系。在社群共同体之中,没有个人概念,个人只是社群体之中一个有机联系统一体的一部分。第二特征,社群是一个情感共同体,社群具有共感性。社群作为共同体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社群,而不是个像市民社会只讲个人私利而不讲社会公益的“霍布斯的森林”。在米勒看来,理想的社群绝对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而是每个人都彼此相互关心对方,关心他人的利益如同关心自己的利益一样,大家同呼吸、共命运,就如中国俗语所言,苟富贵勿相忘。这时候,社群只是实现社群公共善的工具而已。第三个特征,社群是一个具有相互认同感的社群,社会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识,社群具有共识性。米勒认为,在理想的社群之中,由于社群成员之间具有关系上的共体性和情感上的共感性,因而,在认识社群成员都应该会具有共识性。社群成员每个人深深知道和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是相互需要的、相互帮助的和相互依赖的。当别人有需要和有困难的时候,我理所应当地去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需人之所需,而当我有需要和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想法,也会急我之所急,需我之所需的,而且这一切都是自愿的。第四个特征,理想社群是一种必然分配正义的共同体,其中这种分配犹如马克思所认为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社群具有按需性。米勒认为,理想社群的按需分配是社群分配方式自然而然的必然结果。在米勒看来,理想社群由于没有了个人的概念,也就没有了私人概念,没有私人利益,只有公共利益。在这里,自我和他者没有必然的和天然的不可跨越的鸿沟,没有你我的彼此之分,我即你,你即是我。所以,社群体中的成员没有必要为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第五个特征,理想社群不但在财富分配上是一种按需分配,而且在政治权利和法律义务上是平等的,社群具有平等性。其中,民主和法治是保障和实现社群成员政治权利平等的基础和条件。在理想的社群之中,没有特殊社会的社会关系,而只有一般平等的社会关系,也没有特权,只有公民权,没有等级,只有规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