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脂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食物,它是提供人体热能和必需的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的重要食物。
食用油脂分为动物油和植物油。动物油以猪油、牛油、羊油的食用较多,动物油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如软脂酸、硬脂酸等,因熔点较高,故吸收率低。植物油以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玉米油和棕榈油的食用较多,植物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等,其熔点低,在常温下呈液态,故吸收率一般比动物油高。
食用植物油常见的质量问题
目前市场上发现的劣质食用植物油主要有以下几种:
⇒未精炼的机榨毛油
从油料中榨取的毛油未经过加工工序精制。一般毛油中含有水分、机械杂质、胶质(磷脂、蛋白质、糖类)、游离脂肪酸、蜡、甾醇、维生素E、色素、烃类和微量金属化合物以及可能因环境污染而带来的砷、汞、黄曲霉毒素、3.4-苯并芘、残留农药和油脂氧化产物。有些毛油中还含有特殊的有毒成分,如毛菜籽油中含异硫氰酸酯、恶唑烷硫酮等硫化物,毛棉籽油中含棉酚等等。这些物质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而大多数是有害的,毛油中大量的杂质、水分、胶质等对油脂的品质有很大影响,过多的水分、杂质会使油脂色泽加深、浑浊。在加热过程中,由于磷脂的存在会导致起泡泛沫,严重影响使用质量,缩短油脂贮存时间;其次毛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即酸价较高),使口感酸涩,影响食物的加工质量,使食品很快酸败变质不能食用,所以未精炼加工的毛油是劣质油,不能食用。
⇒添加部分工业用“白油”的食用植物油
工业用“白油”属于矿物油,是石油提炼的产物(如石蜡)。它是各种烃类的混合物,外观和食用植物油极为相似,无味,色泽浅,烟点一般在170~200℃。由于其价格低廉,少数不法商户为非法牟利,把“白油”添加进食用油中制成劣质油销售,普通消费者从外观很难分辨,因此,在购买散装零售食用油时一定要注意,一般散装零散销售的食用油掺假现象比较严重。普通植物油的油烟是青白色烟,合格的精制食用油品冷冻试验不出现絮状物。掺入“白油”的食用油,烹饪时加热到180~200℃有白烟冒出,放入冰箱冷冻几小时出现絮状物。
⇒重复使用的泔水油
泔水油是从人们饮食的残渣中提取的油脂。此类油脂质量极差,过氧化值、酸价、水分较高,又由于是反复使用,很不卫生,极易传播传染菌。同时,这类油提取、贮存的环境较差,不能保证质量,常常被掺杂在二级食用油中销售,也被不法餐馆经营者使用。广大消费者在就餐、购买时应多加注意。
⇒反复煎炸油
在煎炸食品的过程中,油脂在高温状态下长时间反复使用,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致使油品黏度增大,色泽加深,过氧化值升高,并产生一些挥发物、饱和与不饱和的醛、酮、内酯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其品质破坏程度就更大,其中一些变质物质具有致癌作用,食用后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很大。为确保煎炸油的安全,使用时应保持油温在200℃以下,连续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小时,否则油脂在高温下产生的强烈辛辣气味,对鼻、眼黏膜有强烈刺激作用,会损害操作人员的呼吸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用这种油制作的煎炸食品不能保证品质,也不能确保食品的安全卫生。
⇒氧化变质的酸败油
油脂贮藏时间过长或贮存不当会发生酸败变质。在脂肪酶催化下,油脂逐步水解成甘油和游离脂肪酸,酸价上升。油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被空气中的氧氧化,过氧化值升高并生成易分解为具有挥发性的低分子醛、酮等物质,同时产生“哈喇”味,口味变差。酸败油中的过氧化脂质会诱发人体癌症(胃癌、肝癌)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脑溢血、脱发和老年性白内障等疾病。因此,酸败油脂不能食用。消费者购买食用油后一定要将油脂贮藏在密封、避光、低温的条件下,避免放置在铁、铜等容器中,科学合理地使用食用油,防止有害油脂误入口中,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食用植物油品质巧鉴别
食用植物油的品质鉴别可采用辨色法、观察法、嗅闻法、尝味法、水试法和沉淀法等方法来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