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饮茶渊源

中国饮茶渊源

时间:2022-09-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人所公认。这将唐人饮茶的感受和对茶文化追逐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转折期。宜兴紫砂茶具应运勃兴,因其体小壁厚、保温性能好、透气性强而又耐高温,有助于瀹发与保持茶香,且外观古朴典雅,从而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清代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首推红茶的制作与风行。外商争相前来订购,红茶从此风靡一时,逐渐发展为畅销国内外的“功夫红茶”,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

中国饮茶渊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人所公认。但中国人饮茶具体始于何时,却有不同说法,如上古说、周代说、秦汉说、三国说、南北朝说、唐代说等。至于以往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神农有个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便是不确切的传说故事。我们认为,将中国茶的发现确定在先秦时期较为符合实际,并且,从茶的发现到人工培植,无论是物种,还是饮用方式,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这是陆羽《茶经》根据民间传说而持的观点。“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土荼而解之。”这里的“荼”,就被认为是最早的“茶”字。这时的“茶”,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同时也用作祭品,充当口嚼的茶食,具有“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的功效。但这种“荼”茶是什么样的植物,还不清楚。

到了西汉,人们经过长期服用,认识到茶既可治病,又可清热解渴,就开始制饮用茶。《神农本草》载:“茶树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西汉王褒在公元前59年写的《僮约》中就提到“烹荼尽具,已而盖藏”“武都买荼,杨氏担荷”。这些史料反映了当时茶在人们生活中和商品交流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真正意义上“茶树”的出现。同时还说明四川是我国最早将茶树进行人工栽培,并将茶叶发展为商品化生产的地区。到这时,饮茶的方式也由先秦类似熬药的“熬茶”变为“煮作羹饮”(《尔雅注》)的烹茶。即先将茶叶蒸压成饼,食用前用火炙烤,捣成细末,放至锅中加以煎煮,并投入葱、姜、橘皮、茱荑、薄荷之类佐料,煮成“茶粥”。这种饮用茶至今在颇有秦朝遗风的湖南桃花源仍然有迹可循,即著名的擂茶。汉时有的地区也有将采来的茶叶、芽、梗一起切碎,放入瓶缸之中,以沸水注入而饮,是一种更为粗放的饮用方法。

三国时期,江南一带宴饮中,不善饮酒者可以用茶代酒,可见当时饮茶已成习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气渐盛。茶不但作为宫廷饮料,贵族宴会皆设茗饮,而且在南方,饮茶习俗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在北朝士大夫中把饮茶作为“华夏口味”,经历了从鄙薄、抑制到认同的过程。此时茶风兴盛的原因与清谈之风和佛、道教的助长有关。

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陆羽的一部《茶经》,使中国茶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即“由饮用变为品饮,由一种习惯、爱好,升华为一种修养,一种文化”(王从仁《玉泉清茗》)。据说是陆羽将“荼”字减一笔划而成“茶”字,从而使之正式脱离了古老的“荼”,确立了茶的地位。陆羽也因之被皇帝召见,当场表演烧茶之道,从此,“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用”。在长安、洛阳、湖北、四川等地,茶已成为“比屋之饮”。中唐诗人卢仝在《饮茶歌》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将唐人饮茶的感受和对茶文化追逐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饮茶被赋予了精神文化享受,每饮一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直至两腋生风、飘然若仙,这不能不说是当时饮茶深入人心而产生的韵致与情味。

img3

古人饮茶图

img4

陆羽煮茶图

进入宋代,茶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故有“茶兴于唐,盛于宋”之说。王安石《论茶疏》谓:“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茶被纳入到国家控制的视线中,足见其重要地位。当时茶宴遍及朝野,斗茶(茗战)风气也在这时流行,促进了茶叶学和茶艺的发展。一是在茶叶生产方面的创新,开始用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菊花、水香梅花等与茶叶拌和,制出花茶。二是在制茶方式方面,更是改唐茶的团饼巨串为小巧、雅致的龙凤团茶。这类进贡的“龙凤茶”,产于建州(今福建建瓯),据说“太平兴国初,特制龙凤模,遣使就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始与此”(《宣和北苑茶录》),此后一直不断。宫里人喝不完,皇帝就用来赏赐近臣。王禹偁也得到了一回赏赐,受宠若惊,写了《龙凤茶》诗“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洋洋得意之态流出字里行间。到后来,龙凤茶多了,就不稀罕了。刘诜作《竹枝歌》说:“官船自有龙凤茗,试写松风斑鹧鸪。”可见一般的官船都备有龙凤茶。三是在饮茶习俗方面,也一反唐人加盐及香料的陈规,逐渐改为纯茶清饮。

元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带来粗犷的饮茶习俗,与当时中原文人士大夫因亡国而寄志于清茶的“苦节”茶风暗合,形成了简约茶事、返璞归真的时代特色。

明代是中国茶文化的转折期。首先,在制作中完成了炒青工艺,刻意追求茶叶特有的造型、香气和滋味。于是绿茶、青茶、黑茶、白茶各具特色,自成一类,各种的精品纷纷登场。其次,在茶的饮法上由煮饮改为冲泡,“唯取初前之精华,汲泉置鼎,一瀹便蹑,遂开千古茗饮之宗”(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从而将饮茶从繁琐的制作中解放出来,使人能品尝茶的天然滋味,并促使茶叶生产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第三,在茶具方面,一改宋代崇金贵银的习气,而崇尚返璞归真。宜兴紫砂茶具应运勃兴,因其体小壁厚、保温性能好、透气性强而又耐高温,有助于瀹发与保持茶香,且外观古朴典雅,从而成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代对茶文化的突出贡献,首推红茶的制作与风行。然而,红茶的出现纯属偶然。相传在道光末年,福建崇安地区因兵灾使青茶积压发酵,变成黑色,发出特殊气味。兵灾后茶主赶紧将茶叶炒制烘干,运入福州托洋行试销,居然以汤红味香引起国外人青睐。外商争相前来订购,红茶从此风靡一时,逐渐发展为畅销国内外的“功夫红茶”,在茶文化中独树一帜。另外,清代盛行以茶向皇上进贡,自然也刺激了各地竞相选育优质品种,培植出了众多的名茶,使中国茶的大家族基本成型。

清代茶文化的特色呈两极发展,一极是民众的饮茶习俗,继续元代以来的惯性,茶成为民间生计不可或缺的七件事之一;另一极则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再度出现玩物丧志,整日浸泡茶道之中,形成了纤弱精细的茶风。

中国茶的外传比较早,西汉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印度半岛等南亚地区,南北朝时期传到了西亚,唐宋时期流传到日本,而大量直销欧洲则是在明清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