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媒“新兵”

传媒“新兵”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一时之间,“致力民生,新闻力量”八个字在辽沈地区家喻户晓。
传媒“新兵”_相伴二十年

姜澜雨

我想,成为一名主持人是每一个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有的理想。当我刚进入双流电视台担当一名节目主持人时,我以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至少说是暂时地、初步地实现了,但自节目开播这6个月来,我才慢慢发现自己差得还太多,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还存在很大的距离。其实从大学二年级我就已经开始在各个电视台实习,四川电视台的《四川新闻》栏目,成都电视台的《成视新闻》栏目都教给了我很多东西,不管是外出采访时的状态、重点,还是写稿时的结构和构思,我都学到了很多,所以在我刚刚接触《空港零距离》时,以为自己可以做得得心应手,结果发现,现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始终在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之间转换不过来角色。以前实习待的部门都属于时政新闻,每天的节目内容也大多为领导到什么地方视察,去什么地方参加什么会议,发表了什么讲话,省里市里又实施了哪些规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类新闻采访内容和写稿格式都相对简单、单一,和民生新闻比起来,后者的创作空间更大,也更考验现场记者和棚内主持人的创作状态。记得在大学三年级的汇报演出上,同学恶搞新闻联播的开头,那时只当是一种特别的开场形式,但在真正步入工作后,特别是接触了民生新闻后,才发现再用时政新闻中那一套惯有的格式是根本行不通的。

到底什么是民生新闻?这个问题在从事了民生新闻工作后我问过自己很多次。其实民生新闻应该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老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

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至于辽沈地区,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一时之间,“致力民生,新闻力量”八个字在辽沈地区家喻户晓。到今天,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民生好栏目,例如重庆地区的《天天630》。当然,因为平时工作长时间在成都,对成都地区的民生新闻栏目关注较多,四川电视台的《新闻现场》,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都是我日常生活中每天必看的节目,因为在学习中才会有进步。

为期半年的民生新闻学习,虽然时间尚短,但我也从自己的角度总结出了民生新闻的几大重要内容: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其实老百姓真正关心的问题,主要并不是领导又去哪儿开会了,又说了什么重要指示。他们关心的无非是孩子上学的问题,自己就业的问题,哪儿发生了案件,哪儿交通混乱。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所以无论是在现场采访还是棚内主持,我都应该调整自己的状态。

年初的时候,柴静的《看见》风靡全国。记得柴静在书里写过一段话,让我至今都把它奉为自己在民生新闻上的工作准则——“在新闻中忘记自己的存在,把自己完全放在整个新闻当中去”。

回顾新闻实践,在外景采访方面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做足采访准备。在大学时期,记得《出境记者》这门课的第一节就是要我们做足采访准备,那时没有引起注意,在工作时就吃了亏。有一次成都某一条主干道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在接到热线后,我和同事在第一时间赶到了事故现场,由于没有在采访之前做足准备,到达现场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带了一只坏掉的话筒,无奈之下我们只有返回单位换话筒,当我们回到事故现场时,伤员已经送走,车辆也已经撤离,回来之后只发了一条简单的简讯。其实这种问题根本不应该在一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身上发生。从那之后,我每次接到采访任务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采访设备。

抓住新闻细节。在民生新闻的采访中,要抓住采访对象周围的环境,采访对象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做到以情动人。在一次采访中,我要采访一个刚从泥瓦房搬进安置楼房的老农民。在我们进屋换鞋的时候,老人弯身摆放好鞋子的一个动作让我们确定那条新闻的立脚点。老人告诉我们换作以前的老房子,自己是绝对没有那个心情规划好屋里的一切的。从老房子到新房子,心理上最大的区别就在这里。

有针对性地提问。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个刚刚承包了停车场的师傅,在问到需要交纳多少承包费时,他告诉我们一个月6000元。我脱口而出:“那一年呢?”师傅看了我一眼,回答说:“自己不会算啊?”现在想想,自己当时怎么会问出那么傻的问题。现在我明白了,有针对性的提问,专业的同时也节约采访和被采访者的时间。

把自己想成新闻中的人。有一则新闻,是讲一个80后的年轻女孩儿放弃优越的工作到双流特殊教育学校当一名特教老师的故事。那则新闻给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一直想如果自己是那个女孩儿,会做出什么选择,在经历过两年时间后,又会有什么变化。在采访的最后,我加上了“我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但是我会一直做下去”这句话,从一个平凡人的身上找到了不平凡的闪光点。

在棚内主持上,我有如下一些体会。

口语化。运用适当的当地口语,显得亲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播读一篇因为坚守岗位,一位工作人员最终高烧至脑膜炎的稿件时,我说:“×××,加油,我们和你在一起!”后来审片时,制片人直接让我改成:“×××,雄起!”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方式更能引起四川人的共鸣。

语速不能过快。民生新闻的对象大多是中老年人,保持适中的语速有利于受众理解。在上学的时候,我就有语速过快的毛病,后来在时政栏目实习时,这个问题更是严重。接触民生新闻后,有时候,播读一篇寻人启事,在审片看节目时,连我自己都不记得当事人的信息,更别说观众了。

语言不能平铺直叙。语言要带入感情,让观众感受到我是他们中的一分子。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就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我们也是老百姓中的一员,所以,在给他们播读新闻时要以说新闻的方式,把新闻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受众。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为期不算长的工作经历中,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进步是有的,但是需要改进的地方依旧很多。所以说,想要走得更远,只有不断充实、锻炼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