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控制企业经营偏差的方法

控制企业经营偏差的方法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图17.4中,纵轴表示反映产品某个质量特征或某项工作质量完善程度的数值,横轴表示取值的时间,中心线CL表示反映质量特征的标准状况,UCL和LCL分别表示上、下警戒线。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要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

第二节 控制的要求

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企业活动符合计划的要求,以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为此,有效的控制应具有下述特征。

一、适时控制

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偏差只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才能避免偏差的扩大,或防止偏差对企业不利影响的扩散。及时纠偏,要求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能够反映偏差产生及其严重程度的信息。如果等到偏差已经非常明晰,且对企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后,反映偏差的信息才姗姗来迟。那么,即使这种信息是非常系统、绝对客观、完全正确的,也不可能对纠正偏差带来任何指导作用。

纠正偏差的最理想方法应该是在偏差未产生以前,就注意到偏差产生的可能性,从而预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或者由于某种企业无力抗拒的原因,偏差的出现不可避免,那么这种认识也可指导企业预先采取措施,消除或遏制偏差产生后可能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预测偏差的产生,在实践中和理论上是可行的,可以通过建立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警系统来实现。我们可以为需要控制的对象建立一条警戒线,反映经营状况的数据一旦超过这条警戒线,预警系统就会发出警报,提醒人们采取措施防止偏差的产生和扩大。

质量控制图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简单的预警系统(见图17.4)。

img95

图17.4 质量控制预警系统

图17.4中,纵轴表示反映产品某个质量特征或某项工作质量完善程度的数值,横轴表示取值(即进行控制)的时间,中心线CL表示反映质量特征的标准状况,UCL和LCL分别表示上、下警戒线。反映质量特征的数据如果始终分布在CL周围,则表示质量“在控制中”;而一旦超越UCL或LCL,则表示出现了质量问题。在这以前,质量控制人员就应引起警惕,注意质量变化的趋势,并制定或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二、适度控制

适度控制是指控制的范围、程度和频度要恰到好处。

(一)防止控制过多或控制不足

控制常给被控制者带来某种不愉快,但是如果缺乏控制则可能导致组织活动的混乱。有效的控制应该既能满足对组织活动监督和检查的需要,又要防止与组织成员发生强烈的冲突。适度的控制应能同时体现这两个方面的要求:

1.要认识到,过多的控制会对组织中的人造成伤害,对组织成员行为的过多限制,会扼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抑制他们的首创精神,从而影响个人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热情的提高,最终会影响企业的效率。

2.也要认识到,过少的控制,将不能使组织活动有序地进行,就不能保证各部门活动进度和比例的协调,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少的控制还可能使组织中的个人无视组织的要求,我行我素,不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甚至利用在组织中的便利地位谋求个人利益,最终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崩溃。

控制程度适当与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判断控制程度或频度是否适当的标准,通常要随活动性质、管理层次以及下属受培训程度等因素而变化。一般来说,科研机构的控制程度应小于生产劳动;企业中对科室人员工作的控制要少于现场的生产作业;对受过严格训练、从而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的控制要低于那些缺乏必要训练的新任管理者或单纯的执行者。此外,企业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对控制严厉程度的判断:在市场疲软时期,为了共渡难关,部分职工会同意接受比较严格的行为限制,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希望工作中有较大的自由度

(二)处理好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的关系

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人在每一个时刻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由于存在对控制者的再控制的问题,这种全面控制甚至会造成组织中控制人员远远多于现场作业者的现象。值得庆幸的是:

1.并不是所有成员的每一项工作都具有相同的发生偏差的概率。

2.并不是所有可能发生的偏差都会对组织带来相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工资成本超出计划的5%对经营成果的影响要远远高于行政系统的邮资费用超过预算的20%。这表明,全面系统的控制不仅代价极高,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是不必要的。

适度的控制要求企业在建立控制系统时,利用ABC分析法和例外原则等工具,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因素,并据此在相关环节上设立预警系统或控制点,进行重点控制。

(三)使花费一定费用的控制得到足够的控制收益

任何控制都需要一定费用,衡量工作成绩,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了纠正偏差而采取的措施,都需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任何控制,由于纠正了组织活动中存在的偏差,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一项控制,只有当它带来的收益超出其所需成本时,才是值得的。控制费用与收益的比较分析,实际上是从经济角度去分析上面考察过的控制程度与控制范围的问题。图17.5说明了控制费用与收益是如何随控制程度而变化的。

img96

图17.5 控制费用与收益变化

从图17.5中可以看出,控制费用基本上随着控制程度的提高而增加,控制收益的变化则比较复杂。

在初始阶段,较小范围和较低程度的控制不足以使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因此控制费用的需要会高于可能产生的收益。随着控制范围的扩大和控制程度的提高,控制的效率会有所改善,能指导管理者采取措施纠正一些重要的偏差,从而使控制收益能逐渐补偿并超过控制费用。图中,控制成本与收益曲线在x1至x2点的变化便反映了这种情况,在E点,控制净收益达到最大。在x2点,控制收益与控制费用曲线再度相交。自此点开始,控制所需的费用重新超过其收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组织活动的主要偏差在x2点以前已经解决,这以后的控制只能解决一些次要的、影响不大的问题,因此带来的收益甚小;同时,由于过度的控制会抑制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效率的提高。

从理论上来说,控制程度在与x1和x2相对应的B、C两点之间为适度控制;低于B点,为控制不足;高于C点,为控制过剩。虽然在实践中企业很难确定各种控制的费用与收益之比,但这种分析告诉我们,过多的控制并不总能带来较高的收益,企业应根据活动的规模特点和复杂程度来确定控制的范围和频度,建立有效的控制系统。

三、客观控制

控制工作应该针对企业的实际状况,采取必要的纠偏措施,或促进企业活动沿着原先的轨道继续前进。因此,有效的控制必须是客观的,符合企业实际的。客观的控制源于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及其变化的客观了解和评价。

1.控制过程中采用的检查、测量的技术与手段必须能正确地反映企业经营在时空上的变化程度与分布状况,准确地判断和评价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与计划要求的相符或相背离程度。这种判断和评价还取决于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是否客观和恰当。

2.企业还必须定期地检查过去规定的标准和计量规范,使之符合现时的要求。没有客观的标准和准确的检测手段,人们对企业实际工作就不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难以制定出正确的措施,进行客观的控制。

四、弹性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经常可能遇到某种突发的、无力抗拒的变化,这些变化使企业计划与现实条件严重背离。有效的控制系统应在这样的情况下仍能发挥作用,维持企业的运营,也就是说,应该具有灵活性或弹性。

弹性控制通常与控制的标准有关。预算控制通常规定了企业各部的主管人员在既定规模下能够用来购买原材料或生产设备的额度。这个额度如果规定得绝对化,那么一旦实际产量或销售量与预测数发生差异,预算控制就可能失去意义:经营规模扩大,会使经营单位感到经费不足;而销售量低于预测水平,则可能使经费过于富绰,甚至造成浪费。有效的预算控制应能反映经营规模的变化,考虑到未来的企业经营的水平,从而为经营规模的参数值规定不同的经营额度,使预算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变化的。

一般的说,弹性控制要求企业制定弹性的计划和弹性的衡量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