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误差与偏倚的控制

误差与偏倚的控制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抽样误差 是由个体差异所造成。在抽样研究中,由于是用样本来反映总体,各样本间必然有一定差异,样本与总体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叫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研究对象个体差异越大越易造成抽样误差。增加样本量,严格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可减少抽样误差。偏倚是造成歪曲研究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科研中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混杂偏倚主要产生于比较组间条件不齐同。

(一)误差的产生与控制

误差是指研究观察结果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即样本统计量与相应参数间的差异。误差产生原因有如下几种。

1.抽样误差 是由个体差异所造成。在抽样研究中,由于是用样本来反映总体,各样本间必然有一定差异,样本与总体间也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叫抽样误差。抽样误差客观存在,难以避免,研究对象个体差异越大越易造成抽样误差。增加样本量,严格按照研究设计的要求进行设计可减少抽样误差。

2.过失误差 是研究操作过程中由于研究者业务不熟悉或工作不认真造成的偶然错误,例如,在观察实验指标时读错数据,偶然抄写错误等。

控制:加强试验过程中的检查核对,加强研究操作者的业务培训,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方法,树立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3.系统误差 又称偏倚,系指在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真实值,是在研究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由于某种或某些因素的影响,使得研究或推论的结果与真实情况存在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研究中由于所用仪器不准或试剂不精,操作人员技术欠佳,采用不恰当的标准等。这类误差的出现一般是有规律的,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可以掌握的,因而在设计中要尽可能考虑到各种系统误差的具体来源,并通过实验质量的控制消除。

(二)偏倚的产生与控制

偏倚是造成歪曲研究结果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科研中必须采取措施予以控制。从产生原因上偏倚分如下几种。

1.选择偏倚(selection bias) 选择偏倚是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存在问题或缺陷而使研究结果偏离真实的情况。例如,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研究入选者与未入选者的某些特征有系统差别;比较组之间条件不齐同等。较著名的选择偏倚有以下几种。

(1)伯克森偏倚:也叫入院率偏倚,是利用医院资料(住院病人)作病因研究时所产生的偏倚,由于住院受经济水平、病情轻重程度、病程长短等影响,住院病人和总体病人有系统差异。

(2)奈曼偏倚:又称现患一新发病例偏倚,是指在回顾性病因研究中,选择现患病人作病例组或调查对象与选择新发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存在差异而造成。因现患病例实际上是患某病的幸存者,该病的死亡病例以及轻型、非典型病例不易发现,因而入选研究对象与未入选者存在系统差异。

(3)检出征候偏倚:也称暴露偏倚。一些人患某种疾病,处于早期,尚无症状。某因素虽不是该种疾病的病因,但暴露于该因素后,都能出现与上述疾病相似的症状与体征。这样具有这种症状和体征的人到医院求医以及接受检查的机会就相对多些。结果在这部分人中某种疾病的检出率人为地提高了,甚至还得出这种疾病与该因素有一定程度关联的错误结论。

(4)无应答偏倚:无应答者是指调查对象中那些不回答调查研究工作所提出问题的人。在调查研究或临床病例观察随访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长,人员的流动,住址的变迁及其他原因,与研究对象失去联系或不予回答,当无应答者在某些特征或暴露上与应答者有区别,且超过一定比例时,将使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即所谓无应答偏倚。Alderson在《流行病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应答率要超过90%。

控制:研究者应充分理解该项研究工作中选择偏倚的各种可能来源,而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避免。特别要注意合理选择研究对象;采用恰当抽样方法;坚持随机化分配。

2.信息偏倚 信息偏倚(information bias)又称观察偏倚。系指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各比较组之间测量结局或指标观察的方法不可比而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的差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研究者主观认识原因:例如,比较新旧两药对某病的治疗效果,研究者主观认为新药比旧药好,也期望新药好,因此在效果评价上标准不统一或方法不一致。

(2)被研究者心理因素的影响:例如,评价某疗法的效果,被分配到实验组者认为医生对我好,即使无效也认为有效。

(3)调查员询问时的暗示:研究患者往往顺着研究者的意图回答问题,如果询问方式不当或有意暗示,则被调查者的回答会不符合真实情况。

(4)不同组间研究结果的观察,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或方法。

(5)回顾病史时,由于时间长,记忆不确实。

(6)某些敏感问题的调查,不易获得真实结果,例如,性病传播方式的调查、未婚人工流产、私生子的调查、学生考试作弊的调查等。

(7)不同时间、地点、场合的调查可能会产生不同结果。

控制:

(1)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多用双盲法。

(2)不同组间结果的观察采用相同的仪器设备和方法。

(3)尽量采用客观指标收集资料。

(4)对于敏感问题的调查采用必要的技术和手段,做好“保密”工作。收集资料的范围可以适当有意识地广泛些,借以分散调查人员和研究对象对某项因素的注意力,减少某些偏见带来的误差。

(5)要求调查人员具备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素质。

3.混杂偏倚 当我们研究暴露于某一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关联,又与研究因素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因素与疾病间的联系。这些影响谓之混杂偏倚(confounding bias),或称混杂。那些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混杂偏倚主要产生于比较组间条件不齐同。

例如,观察肺癌(疾病)与白发(因素)之间的关系。外来因素年龄,既与肺癌有关系,又与白发的发生有关系,结果使本来无关联的两个事物——白发与肺癌发生关系。此例中,年龄就是混杂因子,其产生的影响就是混杂偏倚,是由于不同组间年龄构成不同所致。

控制:

(1)对研究对象的条件加以限制:在设计时,规定两个比较组的研究对象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上相似,或将本次研究对象限定在某个年龄组内或规定患某种疾病的某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2)采用配比研究:参见实验设计方法章中配对设计或随机区组设计,做到组间条件齐同。

(3)在资料的分析阶段可用分层分析,组内分组的方差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另外,在多因素研究中还要注意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