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战时美国对外主要战略目标

战时美国对外主要战略目标

时间:2022-09-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实现手段运用得是否合理、高明,与一国的兴衰成败有莫大的关系。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因远隔重洋且受到国内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并未立即参战。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租借法案》积极援助已参战的国家,另一方面及时与英国磋商,协调两国对德政策。参战后,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人。对此,罗斯福在筹划处置战败后的德国上所持的态度即可说明。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所制定的国家战略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实现手段运用得是否合理、高明,与一国的兴衰成败有莫大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古代朴素的国家战略观的出现,还是近代成熟的战略学的最后完成,千百年来,国家战略备受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如美国战略学研究先驱之一爱德华·米德·厄尔认为:“战略是控制和利用一个国家(或战略联盟)的种种资源,包括其武装力量的艺术,以求针对其实在、潜在或纯粹假想的敌人来有效地促进或确保其至关紧要的利益。”[1]1963年,美国国防部出版的《美国军事词典》则将国家战略解释为:“国家战略是平时和战时使用武装力量的同时,发展和运用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心理力量以实现国际目标的艺术和科学。”[2]总之,对国家战略这一术语作过类似解释的学者非常多,透过这些纷繁芜杂的表述,究其一国制定“国家战略”的实质,乃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和维护本国近期或长远的利益。

二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它的崛起有其深刻的原因,但战时罗斯福政府所成功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战略与美国战后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战时,罗斯福政府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二:其一,联合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打败以德国为首的法西斯国家,取得战争胜利;其二,联合英国、扶助中国、拉拢苏联在战后建立以美国领导的、其他几个大国紧密合作的战后国际秩序。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罗斯福可谓不遗余力。

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因远隔重洋且受到国内孤立主义者的强烈反对,并未立即参战。但作为一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罗斯福密切注视着欧亚战场形势的变化,采取渐进式的参战政策,逐步实现他在战时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二战爆发初期,面对法国败亡、英国败退、德军席卷西欧之势,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发表了《炉边谈话》,表示要给予英国大力支持,并声称美国要“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3]。1941年初,罗斯福吁请并敦促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此法案事实上成为美国参战前走向战争的最后一步”[4]美国政府一方面通过《租借法案》积极援助已参战的国家,另一方面及时与英国磋商,协调两国对德政策。1941年,美国在与英国协商后达成了《ABC-1备忘录》,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随着《租借法案》的实施和《ABC-1备忘录》的贯彻,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大西洋防务的措施,其海军巡逻圈几乎扩大到北海和非洲西海岸,美国实际上已处于同德国“不宣而战”的状态。1941年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直接参战。参战后,美国的首要战略目标就是动用一切力量,尽快战胜敌人。但这仅仅是罗斯福政府所追求的军事战略目标而已,它还应当为美国的长远政治战略目标服务,即罗斯福在战时积极筹划的美国领导战后世界的蓝图。

考虑到美国战后的实力,以及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后国联失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以罗斯福为首的美国决策层在二战爆发初期,就积极筹划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蓝图,即通过建立在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政治经济组织,重新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为此,在政治上,罗斯福积极倡导建立包括美、苏、英、中四大国在内的联合国;经济上,建立战后世界经济自由流通的货币和贸易组织。当然,罗斯福深知,要实现美国战后领导世界的蓝图离不开其他大国,尤其是苏联的支持。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在战场上日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使罗斯福认识到苏联在战后世界舞台上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战后,如果没有苏联的合作,美国领导世界的蓝图将成为泡影。所以,从美国参战到罗斯福去世,罗斯福一直对苏联采取一种比较和解的政策。这从1945年4月11日罗斯福在给丘吉尔的一封信中就可看出:“我要将苏联问题尽量缩小,因为这些问题每天都会以某种形式出现,不过总能平息。但是我们必须坚定,我们的做法迄今是正确的。”[5]

总之,在罗斯福看来,保持与苏联比较友好的关系将直接关系到美国在战后战略目标的实现。所以,在战时处理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上,罗斯福大多都考虑到苏联的立场并给予某种迁就。对此,罗斯福在筹划处置战败后的德国上所持的态度即可说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