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融杂

〉》后融杂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上的融杂指的是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各种文化混合在一起:融杂是将全球化文化造就成全球融合。照这样看来,采用日本封建时期的武士风格来表现欧洲的封建主义,这种做法表明了跨文化的、历史中的某种密切关系。要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对比“全球化即均质化”和“全球化即融杂性”这两种不同的词汇和含义。以上双方,即全球化/均质化或多样化在某些观点上也有共同点,就是对文化的区域性看法。

文化上的融杂指的是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的各种文化混合在一起:融杂是将全球化文化造就成全球融合。融杂服务于一个目的,该目的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各个类别、形式和信念之间虽然有差异,但又都可以融合在一起。然而,融杂的真正过程表明,差异也都是相关联的,观点也是大同小异,关系也可以用确认相似性来表述。因此,可以把天主教中的圣徒当作基督教世界中的偶像,但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写在基督教经典里的前基督教世界中异教信仰的延续者,照这个说法,给非基督教的诸神套上个面具就显得不那么古怪了,相反,这里还暗示了跨文化异教徒之间的亲密关系

阿里亚娜·姆努什金(Ariane Mnouchkine)采用日本歌舞伎的方式来表演莎士比亚戏剧,招致了许多质疑,他演出的是哪一部莎士比亚戏剧呢?是《亨利四世》,其背景是欧洲封建主义的高峰期。照这样看来,采用日本封建时期的武士风格来表现欧洲的封建主义(Kreidt,1987,p.255),这种做法表明了跨文化的、历史中的某种密切关系。我们在前面提到过,“墨西哥的女学生穿着希腊长袍、跳着邓肯的舞蹈”,这折射出跨国的中产阶级之间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并且在传统的欧洲文化中反映了出来。中国的墨西哥玉米面豆卷和爱尔兰的硬面包圈儿显示了不同文化群体在美国快餐行业中的交叉,亚洲的说唱艺术就与青年流行文化中的跨文化文体大集合有关。

有一个事例可以用来更加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即日本艺术对欧洲绘画的影响。“日本趣味”[33]的影响已经广为人知,它赋予了印象派以灵感,后者转而为现代主义创造了条件。木版画的色彩给修拉[34]、莫奈、梵高、劳特累克[35]、惠斯勒[36]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木版画属于浮世绘,这是由商人阶层发起赞助的艺术门类,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日本非常活跃和繁荣。浮世绘代表性地描绘了朝生暮死的都市景象,比如各式各样的消遣娱乐剧场、妓女和各种风景。这种艺术在当时非常流行。不像贵族的高雅艺术,在书店就能以合理的价格轻易地买到这类题材的作品(而不是隐匿在宫廷或者修道院里),因此,它对欧洲人来讲就非常容易接近和理解(Budde,1993)。这个事例在欧洲文化中,还并非是异国情调侵入程度最高的,然而,它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在日本,中产阶级的敏感性在肖像画中被表达出来比在欧洲早得多。换句话说,在欧洲艺术走入现代化以前,日本的流行艺术早就现代化了。因此,从某个角度看,融杂是某种异国情调;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反映出跨文化的同一阶层在对都市人生本质的感受上有着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文化融杂的另一面就是跨文化的互通性。

有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常常被随意轻率地加以使用,这使得讨论这些问题变得异常困难。第一种文化概念(文化1)把文化根本上当作是区域性的,它假定文化主要来自一种认知过程,而这种认知过程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这种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或者是社会族群的文化,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人类学对此也有着详尽的阐述,特别是文化相对主义——把多种多样的文化当作一个整体、一个格式塔[37]、一种结构和组合,相关的概念还有“有机的文化”或者文化的“树木模式”。

第二种文化观(文化2)是比较宽泛的文化理解,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总体的人类“软件”(Banuri,1990,p.77),比如自然/文化观就是如此。这种看法隐含在进化论和扩散论当中,进化论和扩散论基本上都把文化看作是一种跨地域的认知过程。对文化的这两种理解也不是不相容的:文化1中就包含着文化2的表述;形形色色的文化都是文化的媒介,不过它们却反映了文化形成的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不同重点,因此,也就产生出截然不同的对文化关系的评价。对文化的参差不齐的元假设构成了各不相同的词汇基础,在这些词汇中,各式各样的文化关系得以讨论(参见表4.2)。

表4.2关于文化的各种假设

文化2或者说跨地区文化也不是没有地点的(根本的意义就是无地不文化),但它关涉的是面向外部意义上的地方,而文化1的基础则是面向内部意义上的地方,文化2包含了地理学家多琳·梅西(Doreen Massey)[38]所称的“全球化意义上的地方”:“这种地方的特殊性就在于,每个地方都是融杂的焦点,更广泛的、更多的地区性的社会关系融杂在这里”(1993,p.240)。

文化多元主义、多元文化社会、不同文化关系等等诸如此类的一般性术语,都无法清楚地说明它们指的是文化1还是文化2,因此,不同文化间的关系要么可以看成是静态的(在这种静态中,各种文化保持着它们在相互作用当中的分离性),要么看成是流动性的(在这种流动性中,各式各样的文化相互渗透) (参见表4.3)。

表4.3诸多文化关系

作为一种对全球化的看法,融杂属于文化关系流动的结果,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混合而非文化的分离,同时,其文化的前提是文化/地域,文化构成被称之为融杂、类并、混融、克里奥尔化,等等,因为混融中的各个元素都是取自不同的文化语境。因此,汉纳兹把克里奥尔文化定义如下:“克里奥尔文化就像克里奥尔语言一样,是按照某种方式从两个或多个历史源头中抽取出来的,原本就根本不同,它们不断发展和整合,变得越来越精巧和无处不在。”(1987,p.552)然而,从这个意义上说,难道不是每种文化都是克里奥尔文化吗?就从文化是来自多个不同的历史源头而言,我们能够确定有一种文化不是克里奥尔文化吗?[39]一位音乐学者提出了世界音乐的观点:“所有的音乐在本质上都是世界音乐。”(Bor,1994,p.2)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诸多的文化元素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们出自不同的文化吗?更常见的是,当我们从阶层、等级、生活方式或者功能来看文化的时候,争论不休的恰好是各种文化元素的相似性。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说,要终止这种争吵,就必须拆散文化融杂这个概念,或者至少是要重建这个概念。要探讨在全球化语境中这意味着什么,我们要对比“全球化即均质化”和“全球化即融杂性”这两种不同的词汇和含义(参见表4.4)。

表4.4均质化与多样化的对比

以上双方,即全球化/均质化或多样化在某些观点上也有共同点,就是对文化的区域性看法。然而,文化的区域性自身也不是始终如一、完全不变的,我们已经进入加速发展的全球化时期和文化融合时期,这也包含了文化的全面非领土化倾向,或者说涵盖了在方向上从文化1到文化2的全面改变。封闭式的文化在历史上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遮住了跨地域文化的光芒,现在它日渐式微,而由形形色色不同的元素构成的跨地域文化却走到了历史的前台。这个转变和融杂的过程解除了原本紧张的、戏剧性的怀旧政治的束缚,种族主义的高涨、国家的种族化和宗教复兴运动都构成了怀旧政治的一部分。

融杂不仅仅涉及文化的纵横交错(文化1),还可以以此类推,涉及从文化1的起源转换到文化2,这种转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由于先进的科技信息和生物技术信息的产生,出现了不同的融杂模式:根据不同的融杂形式——比如半机械人、虚拟现实和电子仿真,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可能会慢慢消失,相对来说意义不再重大——虽然地方性依然很重要。遗传学的进化流、文化的进化、信息科技以及人类干预遗传进化的方向等诸多因素联合起来,在文化进化和信息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生物技术产生了一种“混合进化论”的观点(Goonatilake,19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