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窗口的组织保障

制度创新是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窗口的组织保障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扩大地方自主权不是分权,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积极性。这是提高未来整个中国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更容易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需要。为了解除中国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樊篱,在经济特区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把英语确定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是必然之路。

二、制度创新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窗口的组织保障

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更进一步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特别是在涉及国际经济关系的问题上发挥其作用,既在政治上有力地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又能够在经济贸易政策上体现足够的灵活性,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重大命题。

沿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镇,经济特区更是重镇之中的重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早就看好了这些地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他的《政治与哲学》中曾经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产阶级必然崛起,中国国内会出现相当程度的变化,东北、华南或者说广东、上海等地方,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自我意识也许会大大地强化,这样,也许会演变为分权的中国。”[33]这当然是外国政治家们的痴心妄想,中国的发展不会沿着他们的假设而动,他们的任何不良企图也是不会达到目的的。中国扩大地方自主权不是分权,而是如何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积极性。而这个积极性能否发挥出来,是要有一点敢闯的精神的。邓小平在著名的“南巡”讲话中指出:“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34]

(一)率先实行面向世界的技术移民政策创新

技术移民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早已是常规性的做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占据着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位,作为文明古国又为东方大国的中国则一直处于客观上被边缘化的境地。21世纪必将是中国全面发展的世纪,在发展过程中,能不能及时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世界吸引人才的移民政策,事关中国能否真正重新成为世界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关键。1983年夏,邓小平特别就使用外国智力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时说:“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对这个问题,我们认识不足,决心不大。搞现代化建设,我们既缺少经验,又缺少知识。不要怕请外国人多花了几个钱。他们长期来也好,短期来也好,专门为一个题目来也好。请来之后,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35]邓小平实际上表达了一个大国领袖决心揽天下之英才实现中国发展和人类共同发展之决心。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就在于敢大胆地使用各种对现代化建设有用的人才。人才是中国一切建设事业成功的基础,这已经不是什么需要论证或者去大声疾呼的问题,问题是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现有的人才政策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一大趋势是人才流动的全球化。简单地说,由华夏血统绝对主体构成的中国公民垄断中国各种事业的现状必将成为历史。中国历史上,一个是春秋战国战乱中崛起的秦国,它是中国强大封建王朝的滥觞,另一个是在中国历史上称为“盛唐”的唐朝,它是中国最具国际吸引力的、繁荣强大的封建王朝。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崛起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以开放而不是排外的心态,吸纳了大量的外国人才,他们有在朝中做官的,也有从事经济文化交流工作的,这些外国人才均享受完全意义上的国民待遇。中国今天强调的发展是科学、和谐、和平的发展。怎样才能体现科学发展?掌握全球化时代发展的规律就是科学发展。中国不能只是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人才流向国外,我们也可以大胆地使用外国各方面的人才,中国允许别国正当使用中国出去的人才,但也不能把别国的人才拒之门外,这就叫人才问题上的和谐发展。此外,中国所使用的各国来华工作的人才,目的是促进中国的发展,也同时促进世界的发展,核心目的是让世人深入了解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式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决心和信心,这也可以说是人才问题上的和平发展,它有助于有效消除“中国威胁论”的泛滥。而要做好这一切,可以在经济特区进行试点性的工作,让更多有德有能、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外国人才在特区生活和工作,包括在特区做政府官员,以这样的胸怀面向世界,中国岂有不强大之理?

(二)率先确定英语作为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官方语言之一的地位

随着中国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和维护和平的核心力量之一,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的注目。欲了解中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的世界性吸引力正在到来。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抓住全球正在增长的对中国的兴趣,加强、巩固和深化发展战略机遇期,能不能深化开放和建立更加容易与世界沟通的平台和地缘基础,从体制和机制上更进一步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有必要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使已经基本成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之一。而作为试点的地缘基础,仍然应该是经济特区。这是提高未来整个中国竞争力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更容易了解世界和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需要。我们注意到,国情和中国差不多的印度,在新世纪有很大可能把中国抛在后面,[36]它在全球的优势正在逐渐显示出来,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竞争力均世界排名前几位,这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但都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可谓是抓住了全球化跳动的脉搏。尤其我们要注意印度的发展,全球化加速发展主要是通过英语这一沟通和交流工具而得以顺利实现的,由于印度人普遍掌握英语,他们在全球化过程中掌握前沿信息和技术的能力总体上自然比中国快。美国《财富》杂志这样描述整个欧洲英语官方化与商机之关系:“为进行全球性竞争,越来越多欧洲人的商务正在使英语成为其官方语言,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樊篱正在消失,它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开始把整个(欧洲)大陆看做是其国内市场。”[37]中华民族为了抓住再次腾飞的机遇,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能力,将以世界为畅通无阻的市场。为了解除中国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樊篱,在经济特区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把英语确定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之一是必然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