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靠制度育人,靠制度用人

靠制度育人,靠制度用人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是西部大开发的重镇,是西部与中部接壤的区域。这体现了中央对贵州建设与发展、民族地区繁荣振兴的倾心关注。以下,我将结合我的日常工作就贵州人才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提几点建议: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使得贵州成为人才汇聚之地。尤其在贵州现在的情况下,要注意本土人才的培养。既注重向外延揽人才发展贵州,又注重本地人才的开发和利用。人事关系在不在贵州没有关系,只要他们能够为贵州作一份贡献。

靠制度育人,靠制度用人
——关于贵州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贵州是西部大开发的重镇,是西部与中部接壤的区域。贵州实现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对于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这些都是我们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工作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其中,人才不足且流失严重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胡锦涛同志今年春节期间考察贵州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贵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这体现了中央对贵州建设与发展、民族地区繁荣振兴的倾心关注。如何不负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托,在富民兴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不辱使命?人才强省战略是当然之策。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提出人才强省战略,既是坚定拥护党的决策的表现,又是对贵州省情作出正确判断后作出的抉择。以下,我将结合我的日常工作就贵州人才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提几点建议:

一、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引智比引资更重要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才。贵州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领导干部和高层次专业人才。贵州属于西部欠发达省份,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只有大量资本流入,才会有开发的加速。西部地区应注重自身整体投资环境的建设,打好基础,造就资本流入和流动的条件。开发振兴贵州首先应当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即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引资。引智的问题,是培养人才招揽人才的问题。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西部开发,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在我看来,如果说引资是富民兴黔的重要条件,那么,引智才能为引来的资金创造增值的机会,实现贵州的发展与振兴。

二、靠事业吸引人才,使得“孔雀贵州飞”

目前,我们常常说“孔雀东南飞”。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东部可以提供优厚的环境和待遇,这一点我们贵州无法相比,只能尽我们所能为人才解决后顾之忧、提供发展机会。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使得“孔雀贵州飞”?使得贵州成为人才汇聚之地。我以为,必须树立正确的吸引人才观念,想人才之所想,多换位思考,以事业吸引人。人才追逐机遇,渴望发展的机会,渴望有更广袤的发展空间建功立业。贵州与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可比,没有依靠待遇吸引人才的财力。但是,在许多人才来看,发展机会比生活条件更为重要。东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为人才到西部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舞台。同样的人才,在东部发达地区、在北京等大都市可能不受重视,但是在贵州便可能是建设与发展的奇缺人才。如果我们给予他们一个舞台和空间,为他创造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为他描绘一个美好的发展前景,人才就会找上门来。当然,筑巢引凤非常重要,关键在创造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使人才有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这方面,我建议中央给贵州乃至西部一些特殊的政策,使人才在艰苦的环境中能“不拘一格”地成长、打破常规地发展。

三、通过两种方式积极培养人才

培养人才有两种方式:一是“请进来”,即创造条件招揽人才,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人才在贵州安家落户;二是“走出去”,即培养本土人才。对本地的有潜力的人才送出去培养,学习经验,开阔视野。尤其在贵州现在的情况下,要注意本土人才的培养。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地的和尚也能念经,而且念得也不错。必须处理好“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关系。既注重向外延揽人才发展贵州,又注重本地人才的开发和利用。坚持两条腿走路,而不是“灯下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外来人才与本土人才的潜力,创造人才济济的和谐社会。

四、构建人才交流的良好机制

21世纪的人才管理应当是市场经济模式的。“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才是现代的人才观念。人才市场是全流通的,留人在于留住心。人事关系在不在贵州没有关系,只要他们能够为贵州作一份贡献。国家有关部门为鼓励人才到西部去而制定的“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非常正确而及时。如果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管理模式,紧缺的人进不来,富余的人走不了,想来的人不敢来。要想引来人、留住人,就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机制。需要通过法律和政策创造条件。

我以为,形成灵活的人才机制要着重两个方面:第一,省内省外、东中西部、中央地方,人才流通要.达。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思路便可能存在差异。要让人换位思考,便需要让其“身临其境”。建议架设省内省外、东中西部的人才共享、人才交流的机制,把贵州的人才与东部的人才实行互换,通过知识共享与人才交流,使我们开阔视野。中央地方,宏观具体,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只有使人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得到锻炼,才能培养人才。第二,不同人才队伍的流动要.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人才分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三种不同的人才,存在不同的评价标准与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建议在三支人才队伍之间形成交流机制,不断分化组合,为人才创造最大的发展空间,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和贡献。这方面,调动任职、挂职锻炼、对口支援等都是加强人才交流机制的良好方式。

五、人才队伍建设要唯能力、唯实绩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处理好学历与能力的关系。《决定》强调人才强国战略以能力建设为中心。这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形成成熟而健康的人才观,不是唯学历而是唯能力、唯工作实绩。我以为,处理学历与能力的关系要强调两个导向:第一,能力导向。人才的学历和职称要考虑,但更要突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中央提出能力建设为中心,并不是要否认学历在考察能力方面的重要依据作用,而是矫正实践中“唯学历”的错误倾向。我们说能力导向,是说唯才是用。让大学生去养猪,成为养猪能手的少;让泥瓦匠搞科研恐怕也有所偏颇。能力导向关注的是按照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充分发挥其潜能,既塑造人才,又在此过程中让人才为其所用。第二,实绩导向。潜力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发挥出来,表现出卓越的能力。光强调学历不行,那是“纸上谈兵”;光强调能力,不强调实绩也不行。没有丰富的经历和实绩,能力再强也是属于主观评价的领域。古人讲:绝知此事要躬行。又讲:事非经过不知难。学历表明一个人的潜能与潜力,通过经历才能显现一个人的能力。进行人才评价时,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工作实绩是最为客观的评价标准。

六、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视教育与法治

贵州省是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省份,民族总量与民族结构都颇为丰富,少数民族总量占全国第四位,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情况普遍而典型。为加强民族工作,贵州设置了3个自治州、11个自治县。民族问题的彻底解决,必须依赖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容易获得认同,赢得信任,能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贵州的省情要求贵州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民族地区的群众贴心人。建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多培养、多锻炼,多压担子。

人才队伍建设要依靠教育与法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法治是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的保障。西部教育事业严重滞后,短时间内迎头赶上比较困难。希望国家加大投入,比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制,从基础上打牢贵州的教育发展事业。而且,贵州乃至西部欠发达地区要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出台政策措施非常必要。但是,长远的规划必须依靠法治来保证,建议完善人才方面的法律制度。这既为各类人才来贵州发展提供预期,也为贵州、西部乃至全国的人才工作提供制度的保障。

(2005年3月23日在中央组织部于贵州大学召开的“人才队伍建设调研组专题座谈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