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筑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链新格局

构筑中国周边外交的价值链新格局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外媒评论,各国领导人接连互访,显示中国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成功。有关调查显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2013年6月26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全球同步发布的主题为“全球价值链——投资和贸易促进发展”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披露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现状。报告指出,中国全球价值链参与率为59%,位列全球第11位,排行榜前几位分别为新加坡、比利时、荷兰和英国,它们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率在76%至82%之间不等。此外,中国国内附加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70%,低于俄罗斯、印度、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在全球排名前25位的出口经济体中仅位列第12位。

专栏

中国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的原因

◎中国加工贸易的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来自本国的附加值创造,而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出口中占比超过50%。

◎从附加值创造的角度重新审视贸易数据,以2004年为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将骤降41%和49%之多。而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附加值框架下,其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激增40%和31%。

◎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与装配者,往往只是按照他国的设计生产,这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也不利于国内产业的升级和中华品牌的诞生。

◎由垄断形成的进入壁垒对中等收入国家结构转型的负面影响巨大:一方面,转型国家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不能再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加工组装的分工角色;另一方面,价值链两端又有着进入壁垒,阻碍转型国家中的企业进入。

资料来源:《经济参考报》2013年7月23日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和货物进出口总额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资规模连续21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2013年9月,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但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低端环节,从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实际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5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

目前中国很多出口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国际化经验不足,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有限。如何才能让中国从全球价值链底端上升到更高环节,是当前中国在全球竞争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打开周边外交上升新通道

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国目前形成了两个“中心—外围”格局。其一为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其二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中心—外围”格局。在全球价值链组织和治理下的国际生产和贸易体系中,这两个“中心—外围”格局是互相嵌套的。发达国家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专业化低附加值的代工环节,中西部地区则沦为低端要素的供应地,最终形成了“发达国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食物链”。正是在这种格局下,进入2013年以来,以习近平主席首访俄罗斯为标志,从东到西,由南至北,从陆地到海洋乃至航天太空合作,中国全面发力,与大部分邻国的双边关系保持全面快速发展势头,进入新的上升通道。其中,尤以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首访首站选择俄罗斯——国土面积最大的中国邻国为起点,以及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首站选择印度——人口数量最大的中国邻国为突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四国,10月,习近平和李克强分别访问东南亚五国,并分别出席印尼APEC峰会和文莱东亚系列峰会。10月22日,俄、印、蒙三国总理同日访华创下新纪录,三国均与中国有着漫长陆上边界线,也均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外媒评论,各国领导人接连互访,显示中国和平友好外交政策的成功。

专栏

“中心—外围”价值链格局

具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下,东部沿海地区出于自身优势,通过承担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确立了在全球价值链中最佳代工平台的地位。但是,由于低附加值带来的贸易利得不足和发达国家的挤压,东部沿海地区陷入了低端锁定和贫困式增长的困境,形成了发达国家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将中西部地区压制在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商地位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分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者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使其滑入“自然资源诅咒”中,拉大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这样,就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又形成了一个“中心—外围”格局。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3日

“微笑曲线”与外交战略的新布局

“微笑曲线”是对全球生产价值链的形象描述。不同国家按照其比较优势,在微笑曲线上处于不同的分工位置。发达国家居于“微笑曲线”上扬的两端,就是研发、复杂零部件设计生产等技术密集的高增值环节,以及品牌、专业服务等信息与管理密集的高增值环节,发展中国家则大都处于低附加价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中国也不例外。按技术含量分类,2010年中国出口产品中中等技术以下产品占比高达67%,高技术产品仅占5%。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出口结构升级的含义就是从以往的产业间升级变成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升级,即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环节向技术密集和信息、管理密集的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也就是所谓的价值链升级。

微笑曲线

虽然2012年中国吸引外资下跌2%,但仍是外资流入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吸收外资保持在1210亿美元的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排名第二。从中期看,中国仍是跨国公司首选的投资目的地。有关调查显示,在跨国公司看好的前五大投资东道国中,中国排名第一,美国紧随其后。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生产成本上升,一些投资和生产活动从中国沿海地区迁往内陆,中西部地区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全国总量中的份额有所上升(从2008年的12%增长至2012年的17%)。另一方面,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出口市场疲弱,一些外资公司,特别是服装、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低端制造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迁往东南亚低收入国家。与此同时,流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如先进电子元器件生产)的外国投资快速增长。外资研发中心总数在过去五年翻了一番,在2012年年底达到约1800家。中国吸收外资的质量和结构不断改善。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加令人瞩目。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840亿美元的历史纪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受寻求市场、提高绩效、获取自然资源和战略资产等多元目标驱动,中国公司对外投资的行业和国家范围非常广泛。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很快,如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在过去几年间迅速上升。对各国投资促进机构的调查表明,中国被列为最有前途的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

随着中国吸引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升。中国企业已经成为诸多行业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一环。中国成为通过吸引外资在全球价值链中不断升级,进而创造更多国内增值的成功范例之一。

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更多地仍限于对外国跨国公司价值链的参与及适应,因而仍较多地集中于全球价值链低端和低附加值的环节,即仍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部和底部。全球价值链竞争的基本格局,仍是全球最大的跨国企业利用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产业布局掌控了高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其掌握资源和市场的能力不断增强。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利与弊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影响有两面性。其中,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的提升、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法律环境三方面。当然,在各国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和承担相应的代价时存在巨大的差异。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这必然不利于中国产业的升级。

为更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竞争,中国一方面应进一步提升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外资更多地引入高端制造业以及知识、技能含量较高的服务业。更为紧迫的是,中国应积极调整原有的“走出去”模式,确立以建立中国自己的全球价值链为核心的对外投资战略。这一战略要求通过集群式投资,而非以往点式的、分散的对外投资,推动中国制造企业通过投资、贸易以及非股权模式(如合同生产等),将产业链延伸到海外,建立自己的区域和全球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效地配置和利用各地的资源。实施这一战略的目的,是建立自己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生产体系,由参与全球价值链向建立自己的区域及全球价值链转变,进而提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并推动国内产业升级。考虑到中国对外投资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通过对外投资打造自己的全球产业链应成为中国对外投资战略的重点。

专栏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利与弊

利:

◎有利于不断培养自身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

◎有利于更加关注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层次的提升,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

◎有利于建立科学有效的市场法律环境,保障、引导中国市场经济有效的运转。

弊: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各个独立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非常不均衡;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企业的利益与国家、社会的利益不一致;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主要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发展中国家对产业高度的战略控制力降低;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面对各种市场障碍和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资料来源:《新商务周刊》2013年第16期

中国正处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为刺激低迷不振的经济,普遍采取宽松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同时,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这一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总体来说,机遇大于挑战。一方面,中国面临外需不振、金融风险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等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中国也面临有利于价值链升级的重大机遇,正处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推进对外投资合作,把握好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战略机遇,不断提升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

中国面临有利于价值链升级的重大机遇的主要表现

一是全球经济不振凸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良好前景,使中国对高端产业活动与生产要素更具吸引力;

二是新兴市场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为中国生产的资本品提供了外需市场,有利于中国出口结构升级;

三是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海外低成本并购的难得机遇,有利于打造世界级的中国跨国公司。

资料来源:人民网2013年9月2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