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筑“文化圈”的启示

构筑“文化圈”的启示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〇〇三年,宁波市推出的“十百千工程”将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享受。先前只听说有建“经济圈”和“交通圈”的,没想到而今文化亦始建“圈”。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波市构筑“十五分钟文化圈”的做法,是颇耐人寻味的。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文化圈”无疑是一种生动的载体和稳健的途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有效的突破口。

构筑“文化圈”的启示

二〇〇三年,宁波市推出的“十百千工程”将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文化享受。所谓“十百千工程”,是指宁波市将在最基层的农村和社区建成一千个小康文化村、一百个村落文化宫及十个社区文化宫。在此基础上,全面形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格局。

先前只听说有建“经济圈”和“交通圈”的,没想到而今文化亦始建“圈”。其实,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自须随着其发展而发展,并与其相适应。

必须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说,群众的文化需求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基层的群众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群众还有呼声,还有意见。不是吗?一些地方戏台破旧不堪,文艺队伍线断网破,这怎么向群众提供文化食粮?而一些“地下演出队伍”走村入区上演不堪入目的节目,不亦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基层文化生活的贫乏以及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吗?

造成基层文化脱节滞后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个别领导对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总以为,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是硬任务,停不得,等不得;文化事业是软任务,可以停一停、等一等,而表现在行动上,自然是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调研决策少了,硬件投入少了。而调研决策、硬件投入缺乏的后果是什么,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当今,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在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起文化亦是生产力的观念,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撑。

思想认识的真正到位,自然还得依恃工作措施的到位。在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我们必须善于从健全强化队伍、阵地,改革完善机制、体制出发,以不断激发文化事业的内在活力,使我们的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宁波市构筑“十五分钟文化圈”的做法,是颇耐人寻味的。

尽管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文化发展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是被动的,是滞后的。从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趋势出发,文化的发展应该走出被动局面,扮演能动的角色,积极主动寻求服务经济、融入经济的途径,从而在实现互动的过程中去找准自己的定位,去提升自我功能。

基层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占领,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腐朽的庸俗的落后的文化则必然要去侵袭。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繁荣;一手抓城市文化,一手抓农村文化。必须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化小康必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否则,没有文化的小康又何以有本源意义上的小康?又何以是完整概念上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文化圈”无疑是一种生动的载体和稳健的途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和有效的突破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