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筑温馨的“生态家园”

构筑温馨的“生态家园”

时间:2022-01-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好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好一副和谐温馨的生态家园。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完成投资4453.13万元。各涉农部门以服务生态新村为已任,踊跃支持,全力配合。该县还专门成立组织领导和服务机构,先后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达1000余人,使“白河劳务”成为品牌,有效实现劳务富民的目标。

构筑温馨的“生态家园” ——白河生态新村建设纪实

当你走进白河山乡,沿环县路深入农村,依次可见一处处白墙灰瓦的房屋、整洁干净的村庄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综合服务中心里的卫生室、超市、农家书屋篮球场、水泥路、自来水等生产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或读书看报,或打乒乓球,年轻儿一点的干脆就在篮球场上比试比试,少年儿童们则在路径上显示身手……好一派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好一副和谐温馨的生态家园。

这就是白河县打破地域界限、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而建设的农村生态新村。

高点定位 变革发展理念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新形势下,面对国家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民生项目的陆续实施,白河立足县情、民情,围绕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和谐小康社会为目标,积极探讨农村发展的新变革。然而,由于山高坡陡的先天条件制约,全县18万农村人口大多居住在海拔偏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沟坡梁之上,基础设施难以有效改善,公共服务难以真正惠及;加之农民腰包鼓起后的首要需求就是建新居,如不先行规划和因势利导,势必继续走上农村建房的老路;同时,该县每户至少有一个半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守人员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问题,就成为务工者担心、留守人员忧心、基层政府揪心的难点问题。为顺应群众建房需求、消除外出务工者后顾之忧,和在居住分散的后高山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开展了深入调研和广泛探讨,充分认识到“必须建设一个融发展、服务、人居三大为一体,以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服务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突出解决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农民增收、集中安居、生态和谐五个重点的新型农村。”县委书记陈勇说,“我们要在白河这个贫困山区打造一个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服务体系为一身的农村生态新村。”从2007年开始,该县就科学规划、精心选址,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启动实施了生态新村建设,引导和带动群众积极主动地向“新村”靠拢,享受改善人居环境带来的幸福生活。

依托项目 整体规划建设

该县在生态新村建设实施过程中,坚持把后高山的群众和生产生活困难的群众搬迁到地势开阔平坦,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以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并按照建设城市的理念来建设和经营生态新村,实行整体规划,分年建设,逐步推进,充分体现生态新村建设的人文、经济、生态内涵。

在生态新村选址中,选择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聚焦能力强、周边外出务工人员多、劳务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子,做为生态新村的建设地点,敢于让群众在好田好地上建房发展,逐步以生态新村建设的规模推进打破行政界线,吸引外出务工留守家庭和后高山群众到生态新村定居,解群众之忧,聚组织人气,还山上生态。

为确保生态新村建设美观大方,符合群众需求和发展需要,该县对生态新村进行了整体规划,还充分考虑区位、地形、生态、土地等因素,遵循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理念规划设计,综合规划山、水、田、路、沼及产业的布设,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切实做到建设规划引领新潮流,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同时,按照功能齐全、格调一致、特色鲜明、结构牢固、面积适中的原则,专门为群众免费设计多套实用美观的建房图纸,实现依靠搞建设的全覆盖。

为加快推进生态新村建设,该县不断开拓创新,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部门协作、督办考核为一体的推进机制。截至目前,该县已累计完成投资4453.13万元。其中国家易地扶贫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800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2653.13万元。搬迁941户4098人,新建住房84430平方米,初步建成了西营镇蔓营村、卡子镇友爱村、桃园乡联合村、仓上镇裴家村等15个生态新村。

整合资源 完善配套功能

在生态新村建设中,白河县整合项目和资金,围绕实现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五到户”和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居住社区化、农民市民化“六化”目标,整合县直各部门涉农资金,将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农村水泥路、安全饮水、沼气富民、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植树造林等工作与之结合起来,在生态新村里建设面积为300余平方米的村民服务中心,以中心为核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中心里设置医务室、警务室、信息室、防疫室、超市、图书室等,配套建设1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篮球场,向群众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证件代办、文体休闲、矛盾调处等多项服务。同时,县上对涉农部门的项目集中向生态新村倾斜,广辟生态新村建设投资渠道。各涉农部门以服务生态新村为已任,踊跃支持,全力配合。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该县在生态新村新建了15个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改造)道路50公里,桥梁5座,新修人畜饮水工程20处,打机井20口,铺设管网29公里,新修渠道19公里,新修排水工程10处,铺设污水管道3000米。改造基本农田1216亩,改造农电线路13.1公里,新修堤防工程2000米,新建沼气池500口。

立足实际 搭建服务平台

为使生态新村的群众安居乐业,真正实现“搬的出,稳的住,能致富,有发展”,该县把广大群众享受科学有效的生产服务、细致入微的生活服务和舒心安心的环境服务,作为生态新村建设的第一追求,依托生态新村的综合服务中心全方位开展为农服务。

该县把劳务致富作为搬迁户生产的首要任务,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订单模式,实施人人技能工程,对所有生态新村的劳务进行了集中培训。该县还专门成立组织领导和服务机构,先后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家庭达1000余人,使“白河劳务”成为品牌,有效实现劳务富民的目标。

该县还妥善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土地、产业发展、科技培训等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发展特色产业。累计发展木瓜10000多亩,养猪5000多头,发展桑园10000多亩,喂养蚕2000余张,种植烤烟2000多亩,特色产业建设每年为移民人均增收超过500元。同时,组建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目前,该县生态新村正加速推进并着力提升农村生态新村的发展、服务、人居三大功能,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民生服务等建设,真正实现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管理向服务、环境向生态转变,真正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和谐温馨的生态家园扮靓山区的每个角落。

(原载2009年6月24日《安康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