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自觉、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根本前提,是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是自觉、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践的根本前提,是不断深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基础。

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制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经过长期奋斗、不懈努力才能逐步实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各尽其能、尊重诉求、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生共进的社会。它具有以下五个层面的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尽其能并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我们党从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一是尊重劳动;二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三是尊重创造;四是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尊重人民诉求的社会。在各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同时,各个阶层和群体也必然要表达他们的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以及政治诉求。对于这些利益诉求,我们党充分尊重,并积极整合他们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们当中的有效力量。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的社会。各得其所,指每一个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能公正地得到其所应得的,其基本特征是:力求保持各种因素、力量以及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与平衡,使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得到体现。公正是各得其所的本质,公正产生和谐,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和谐相处的社会。各得其所是和谐相处的前提条件,和谐相处是各得其所的结果。从外延来讲,和谐相处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人和人的和谐相处,人和组织的和谐相处,人自身内部各要素的和谐相处。从内涵来讲,和谐相处是指人人平等、和而不同、互惠互利。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共生共进的社会。“共生共进”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落脚点。其基本特征是形成合力、共促发展。和谐社会,正是一个把各种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凝聚起来、进而形成合力的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