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工作是党的基础性、经常性、全局性、根本性工作,是党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使党的主张得到有效贯彻落实,使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拥护支持的实践过程。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执政党执政表面上看是执政党和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核心问题就是要妥善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这是最重要的执政资源、最大的执政能力,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
可以说,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获得人民群众拥护的过程。
中央的“决定”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能否通过领导发展、推动发展,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现实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前提。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对于通过发展来改变现状的愿望特别强烈,党加强这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调控和整合难度逐步增大的情况,我国之所以保持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为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加快转变和社会结构的快速变动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必须把改善群众生存发展条件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带给群众现实的利益,群众才会认同党的执政地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群众的生存状况:一是差异性。东西南北中、生态环境、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现实情况有很大差别。发展很不平衡,困难也有所不同。二是持久性。困难含义和标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每个历史时期的每个阶段,人们生活、生产和生态条件的标准不同,必须树立打扶贫持久战的观念。三是不稳定性。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生产环境非常脆弱,长期脱贫的支撑体系不完善,存在因灾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四是综合性。群众面临的困难是多方面的,如居住条件、医疗条件、文化教育、生活保障、生态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办法来解决。
实现社会公平,构筑和谐社会,是赢得民心、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领导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原则。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善于把不同利益和不同意见整合为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要充分体现公平、公正,不能把困难群体的居住、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排除在公共服务之外,通过利益整合和统筹兼顾使各个利益主体公正合理地分享社会改革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