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蚕吐丝”四十年

“春蚕吐丝”四十年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十年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卢克松先后连续七年联名多个省市的人大代表提议解决农村中6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费问题,该项建议已经在全国实施,惠及了广大普通老百姓。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出面协调处理但一直未果。卢克松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约请部分在盐城的人大代表深入实地视察调研,并以代表建议书形式,在人代会上提出建议,引起了省环保厅的高度重视,立即责成该化工厂停产,当地老百姓称赞人大代

卢克松,全国劳动模范,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二届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富安茧丝绸公司董事长,一个心系桑蚕、情牵百姓,从乡野走出的农民企业家。在中国茧都东台富安,他被人们尊敬地称为“蚕父”。在他的带领下,富安镇蚕茧总产量突破11万吨,连续18年蝉联全国乡镇之冠,富安的蚕业生产在全国“一枝独秀”。40多年来,他不变的情怀是践行为民服务履职宗旨,永恒的追求是带领更多百姓共同致富,毕生的使命是要像春蚕那样,吐丝不尽、奉献不已!

一根丝拉动30万农民共同致富

上世纪90年代,卢克松曾经考取国家干部,但为了蚕桑事业,为了带领广大蚕农致富,他又主动放弃了公务员岗位,一心一意扎根在基层。由一名普通的农村蚕桑技术员,成长为全国茧丝绸行业比较知名的企业家。工作几十年中,他先后多次放弃提干机会,主动要求留在基层,留在企业,因为他心中有一种割不断的丝绸情结,有一种与蚕农难解难分的丝绸情缘,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梦想,就是做好茧丝绸产业,带领更多老百姓共同致富,实现他的“丝绸梦”。

岁月更替,他坚持扎根桑园,蹲点蚕室,潜心钻研蚕桑技术,很快成为一名具有丰富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蚕桑技术员。他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大胆突破当时计划经济年代“以粮为纲”的思想束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栽桑养蚕。在他的引领下,富安蚕桑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生产技术由粗放走向集约,蚕茧质量和经济效益由发展初期的末位到如今跃居全国榜首。如今,蚕桑生产已经成为富安农民的主导产业。

蚕业生产是茧丝绸产业链中的基础环节,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的紧密程度又事关整个产业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为此,他以一名共产党员高度敏锐的洞察力,于1998年在全行业中率先成立蚕业合作社,提出“二次分配”的新理念,坚定不移地按照“发展方向与国家政策合拍、生产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经济效益与广大农民共享”的发展思路,推进茧丝绸产业化的发展。由于他的这一创举,富安茧丝绸产业不仅顺利渡过了一次又一次行业滑坡的危机,成为全国茧丝绸行业“沙漠中的绿洲”,而且使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发展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二次分配”和“公司+蚕业合作社+农户”的茧丝绸产业化模式也成为全国农业产业化的样板。前几年,新华社的一名记者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后,在新华社内参上撰写了一篇关于富安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调研文章,国务院领导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茧丝绸行业中推广富安的经验和做法。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是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去服务更多老百姓,带领他们共同致富。2004年以来,他为这一梦想先后奔波东台里下河地区的台南、时堰等镇以及邻近的大丰市,发展蚕业基地,指导农民栽桑养蚕,带领他们共奔致富路。十年间,他几乎踏遍了所有的村庄,结访了近千户蚕农,见证了他们养蚕发家致富的过程,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至今仍然流传乡邻。时堰镇杨沈村退伍残疾军人周书铁在2006年之前也养过蚕,并且多方筹集资金数万元新建蚕室,添置了蚕具,但苦于当时一无技术指导,二无龙头企业扶持,无力规避风险,背了一身债务的他几度想放弃。是卢克松重新燃起了他养蚕致富的梦想。在卢克松及相关技术人员的热忱帮助指导下,如今周书铁养蚕季季高产,每年养蚕收入都能达到四五万元,成为镇、村养蚕大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迅速实现了小康目标。周书铁每次见到卢克松的时候,总是紧紧握着他的双手,称他是养蚕的保护神和致富的大恩人。台南的10多名群众更是自发绣了一面“农民致富带头人”的锦旗,租了一辆中巴车,敲锣打鼓送到富安,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实践证明,只要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就会把你当恩人。只有这样,党群关系才能进一步融洽,党的群众路线才能永葆本色。

一份责任在平凡中体现人生价值

在卢克松身上,有许多令人仰慕的光环: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他便是省人大代表,进入新世纪,他又连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2012年再次当选第十二届省人大代表。因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劳动的热爱、对社会的贡献,他当选全国劳模;因为对茧丝绸行业的杰出成就,他获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茧丝绸行业的最高奖——全国茧丝绸行业终身成就奖。但卢克松没有把荣誉当成资本,而是深感责任重大。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为民代言,反映群众心声,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年来,中央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的人大代表,他倍感振奋和鼓舞。每次参加代表小组活动、年中专题调研和年底集中视察前,他都会抽出时间,深入基层、农村、农户,进行个人走访或者召开座谈会,了解农村干部、群众最关心的事或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无论工作有多忙,他都会准时参加各种代表活动,及时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并通过归纳、整理、提炼,把他们的要求写成代表议案和建议。他先后发起并联名130多名代表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的议案,得到了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已经制定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草案)》,现正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还先后提出了《进一步降低农林特产税,减轻农民负担》、《取缔无照经营蚕茧行为,维护农民养蚕利益》、《关于将蚕桑纳入省农林厅归口管理》等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加快江苏蚕桑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十年全国人大代表任期内,卢克松先后连续七年联名多个省市的人大代表提议解决农村中60周岁以上无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费问题,该项建议已经在全国实施,惠及了广大普通老百姓。2013年,他又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建议解除养老金发放的有关捆绑政策,省政府责成省人社厅调研,当年7月份全面推进到位。党的这项惠民政策真正惠及农村中的每一位老人,看到他们脸上露出的笑容,他倍感欣慰。在人代会闭会期间,邻市某镇一个化工厂,新上了铜钛氰项目,超标准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到河流中,使沿河乡镇的渔业生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居民饮用水源也受到严重威胁,周边群众意见很大。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多次出面协调处理但一直未果。卢克松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约请部分在盐城的人大代表深入实地视察调研,并以代表建议书形式,在人代会上提出建议,引起了省环保厅的高度重视,立即责成该化工厂停产,当地老百姓称赞人大代表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

卢克松是一位有担当的企业家,他心中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格外注重企业的发展符合环保要求、与生态自然和谐。在全省同行业中率先实施废水循环利用技术改造,90%以上的生产废水得到循环利用,日耗水量从1000吨下降到80吨左右,节约了宝贵的地下水资源;进行技术革新,以“大糠替代煤炭”既节约了能源,又有效控减了二氧化硫排放量;以每吨煤炭燃烧过程产生16千克二氧化硫计算,即可减排二氧化硫16吨!以蚕业牵引带动,有效控减水稻、蔬菜等农作物的农药施用品种和数量,在富安建立起4.8万亩绿色大米、近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蚕+沙+肥”、“桑+枝+食用菌”等生态蚕业模式,增加农民亩桑收入,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去年底,卢克松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当年茧价的虚高攀升,各地蚕桑业发展升温。他又从浙江桑苗市场行情和网站上了解到,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可能造成对茧丝生产没有经验的西部地区盲目拓桑养蚕。他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了《关于控制蚕茧总量,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的建议》,综观国际国内两年来蚕桑业的发展,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深入剖析蚕桑业以往大起大落的教训,得到了商务部的高度重视。

最令他激动和终生难忘的是:2011年3月5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他作为基层代表向总书记汇报工作,他以《走“新丝绸之路”,带领农民走上共同富裕路》为题发言。胡锦涛称赞说:“盐城东台的卢克松代表带领农民种桑养蚕,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做法很好。”并指出,“这说明农业生产经营只有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路子,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才能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当天晚上,央视《新闻联播》作了报道。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他背后百万东台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面对每一次的成绩和荣誉,卢克松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他深知,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造就了他。只有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尽心做事,努力造福人民,才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党和人民。他将恪守“造福人民、回报社会”的信念和追求,像春蚕那样,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党和人民!

□赵良钢 吴仕伦 朱惠敏 王建生

(载《人民与权力》2014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