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扩大与南亚的地区合作问题

中国扩大与南亚的地区合作问题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中国西部与南亚陆路通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南亚的地区合作,在这一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然而时隔多年,中国与南盟仍然没有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相关的合作依然在中国与各个南盟成员国间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印度对自身在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考虑及担心中国会对印度的这种利益造成威胁与影响。建设中国与南亚贸易能源通道是中国南亚政策及其深度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具体措施。

建设中国西部与南亚陆路通道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扩大中国与南亚的地区合作,在这一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关注。

(一)南盟各国经济结构特征对中国与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影响问题

南盟各国经济以农业为主,除印度外,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各国经济结构趋同性明显,互补性不大,区域内贸易额小,相互间经济依存度低,这是影响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经济原因。但随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经济的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性变化逐步呈现,使南盟各国间经济互补性随之增强,这对南亚区域合作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南盟自贸区建设能否取得显著效果,这是关键所在。因此,南亚各国把增强相互联系作为南盟发展的重要内容。

例如,2014年11月26日、27日,南盟第18届首脑会议在尼泊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加德满都宣言》,并签署了《南盟能源合作框架协议》。这次会议以“为和平和繁荣深化一体化”为主题,8个成员国的领导人就建立经济一体化等议题进行了发言和探讨。由尼泊尔提议的《南盟能源合作框架协议》,旨在加快在南亚地区建立一体化电网,实现成员国之间电力的互补。会议轮值主席国尼泊尔总理柯伊拉腊在闭幕式上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会议,《南盟能源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是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有利于密切南亚地区各国的联系。会议宣布,第19届南盟首脑会议将于2016年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40]轮值主席国尼泊尔总理柯伊拉腊在开幕式上表示,尼泊尔作为南盟的新任主席国,将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南盟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联系、安全合作和消除极端贫困等方面。柯伊拉腊表示,南盟需要迈出巨大步伐,通过贸易自由化等措施,加强各国联系与合作。为此,需要加强公路、海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商品、人员和资本的流通提供条件。柯伊拉腊强调,南盟国家必须携手合作,将人们从“毫无人道”的贫困中解救出来,提升民众医疗和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地位。柯伊拉腊还表示,恐怖主义是地区的共同敌人,希望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41]

尽管南盟及南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屡遭诟病,但从理论上看,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非常巨大。南亚地区8国人口合计超过16亿,以印度为代表的经济增长让外界惊呼印度正在快速崛起,南亚地区的生产及消费能力正在不断增强。尽管近年来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趋势有所回落,但南亚经济仍然拥有可以获得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如资源禀赋较为突出、劳动力市场庞大且廉价等。相比较而言,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仍然有较大潜力可挖,双方贸易额还不到1 000亿美元,而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已经突破4 000亿美元,因此,如何挖掘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潜力,是未来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努力方向。[42]

中国与南亚经贸往来的扩大,既与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相关,也与南亚各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扩大密不可分,建设中国与南亚贸易能源通道的经济效益与此直接相关。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国—南亚经贸合作潜力很大,建设中国与南亚贸易能源通道很有必要。

(二)中国的南亚政策及其如何参与南亚区域合作问题

相比较而言,虽然南亚地区攸关中国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利益,但其仍然是中国推进地区主义战略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与该地区的合作组织“南盟”尚未形成有效的合作与模式,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与南亚地区合作的空间及范围。

尽管中国已经于2007年成为南盟观察员国,但中国与南盟之间仍然缺乏明确的合作机构来推进双方的合作。现阶段的合作仍然主要是通过与南盟成员国的双边合作来实现的。相比较而言,区域外的一些大国或组织走在了中国的前面。东盟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与南盟建立起了外交部长会议联系机制;日本与南盟建有“日本—南盟特别基金”。

2007年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代表中国第一次以南盟观察员国身份参加了南盟第14届首脑会议。李肇星表示,中国很愿意同南亚国家发展关系,而且认为南盟是建立关系最好的机制。在这个机制下,李肇星提出了扶贫、救灾减灾、人力资源、能源等领域的合作。然而时隔多年,中国与南盟仍然没有建立明确的合作机制,相关的合作依然在中国与各个南盟成员国间进行。究其原因,主要来自印度对自身在南亚地区战略利益的考虑及担心中国会对印度的这种利益造成威胁与影响。印度的这种担心迄今为止仍然在延续。

例如,2014年2月,南盟在马尔代夫举行外长会议,中国希望能够成为南盟成员国,但印度表示了强烈反对。[43]2014年11月26日、27日,南盟第18届首脑会议在尼泊尔举行,在此次会议前夕,印度对接纳中国为南盟正式成员国的提议表示反对。[44]

在南亚区域合作步入新发展阶段并转向开放的趋势下,对中国的南亚政策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与南盟各国扩大合作,发展经贸往来,联手打击“三股恶势力”,扩大中国西部对南亚地区的开放,促进西部大开发,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另一方面,以扩大与南盟合作为平台,增加了我国与日、美、韩、欧盟等其他观察员国(组织)交往与合作的机会,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相互理解与合作,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而南亚区域合作发展状况及南亚周边环境变化,尤其是印巴关系走向,对中国国家安全和西部大开发进程具有直接影响。建设中国与南亚贸易能源通道是中国南亚政策及其深度参与南亚区域合作的具体措施。鉴于南盟各国对中国加入的立场分歧,主要是印度的反对,中国在近期还是主要以双边关系为主发展与南亚的区域合作较为现实。

【注释】

[1]严圣禾:《“一带一路”引起热议》,载《光明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4/c_126578491.htm?prolongation=1,2014年6月4日。

[2]严圣禾:《“一带一路”引起热议》,载《光明日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4/c_126578491.htm?prolongation=1,2014年6月4日。

[3]何奕萍、王昕:《习近平: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5/c_1111000517.htm?prolongation=1,2014年6月5日。

[4]杨飞:《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亚太梦》,央视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4-11/15/content_11832061.htm,2014年11月15日。

[5]杨飞:《在互联互通中实现亚太梦》,央视网,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4-11/15/content_11832061.htm,2014年11月15日。

[6]翟:《亚太步入中国驱动的互联互通新时代》,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1411/t20141113_6035296.htm,2014年11月13日。

[7]翟:《亚太步入中国驱动的互联互通新时代》,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gn/201411/t20141113_6035296.htm,2014年11月13日。

[8]安传香:《总理讲话透出的变与不变》,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4-11/15/c_1113260706.htm,2014年11月15日。

[9]于涛、曹槟:《兰新高铁新疆段通车“新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提速》,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16/c_1113267 797.htm,2014年11月16日。

[10]张超哲:《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机遇与挑战》,载《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2期。

[11]南北通道走廊是指通过海运、公路、铁路,经由中亚、大高加索地区和俄罗斯,连接南亚与欧洲的货物通道。2001年,印度、伊朗、俄罗斯签署《共建南北通道走廊协定》,第一步是印度、伊朗共同签署了《共同开发伊朗恰赫巴哈尔港及完善阿巴斯港运载实施的谅解备忘录》。参见Zahid Ali Khan,Chinas Gwadar and Indias Chahbahar:an analysis of Sino-India geo-strategic economic competition,Strategic Studie,http://www.issi.org.pk/publication-files/1379479541_87064200.pdf。

[12]Shahid Javed Burki,Chinas“Look-West”Policy:ANew Link with Pakistan,ISAS Brief,No.239,20 August 2013,http://www.isas.nus.edu.sg/Attachments/PublisherAttachment/ISAS_Brief_No__293_-_Chinas_‘Look-West’_Policy__A_New_Link_with_Pakistan_20082013172936.pdf.

[13]Asif Ezdi,From Kashgar to Gwadar,The News,July 15,2013,http://www.thenews.com.pk/Todays-News-9-189971-From-Kashgar-to-Gwadar.

[14]巴基斯坦页岩油气资源潜力较大。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报告显示,巴基斯坦页岩油待发现地址资源量高达2 270亿桶,技术可采资源量为91亿桶,居世界第8位;页岩气待发现地址资源量为586万亿立方英尺(1英尺≈0.3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05万亿立方英尺,居世界第18位。参见罗佐县等:《第五大能源通道露端倪》,载《中国石油石化》2013年第16期。

[15]Anjum Saeed,Chinesewestern reg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Strategic Studies,http://www.issi.org.pk/publication-files/1379479541_87064 200.pdf.

[16]Asif Ezdi,From Kashgar to Gwadar,The News,July 15,2013,http://www.thenews.com.pk/Todays-News-9-189971-From-Kashgar-to-Gwadar.

[17]SM Hali,Post China visit analysis,The Nation,July 17,2013,http://www.nation.com.pk/pakistan-news-newspaper-daily-english-online/columns/17-Jul-2013/post-china-visit-analysis.

[18]张学进:《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载《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9]在全长1 224千米的线路上,有1 007千米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巴方只完成了其境内较易施工的200千米路段。参见《中巴公路修筑纪事》,载《百年潮》2012年第3期。

[20]Editorial:China to the rescue,Daily Times,July 9,2013,http://www.dailytimes.com.pk/default.asp?page=2013\07\09\story_9-7-2013_pg3_1.

[21]Road to Kashgar:Pak-China project,July 7,2013,http://dawn.com/news/1023365/road-to-kashgar-pak-china-project.

[22]Eric Draitser,Balochistan:Crossroads of Another USProxy War?,Global Research,July 01,2012,http://www.globalresearch.ca/balochistan-crossroads-of-another-us-proxy-war/31703.

[23]罗佐:《警惕美国打“俾路支”牌》,载《中国石化》2013年第9期。

[24]Abhijit Singh,Gwadar:ANew Pearl or a Step in Chinas“March West”,World Politics Review,February 11,2013,http://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articles/12707/gwadar-a-new-pearl-or-a-step-in-chinas-marchwest;B.Raman,Pakistan Inducts China into Balochistan to Counter India,February01,2013,http://www.rediff.com/news/column/pak-inducts-china-into-balochistan-to-counter-india/20130201.htm.

[25]以原油为例,按现在增速计算,到2020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将达到77%;2025年,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90%。分别参见Suisheng Zhao,China s Global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sia-Pacific,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Vol.17,No.55,2008;Matthew Hulbert,Chindia:Asias Energy Challenge,Public Policy Research,September 9,2010.

[26]Zahid Ali Khan,Chinas Gwadar and Indias Chahbahar:an analysis of Sino-India geo-strategic economic competition,Strategic Studies.P 94,http://www.issi.org.pk/publication-files/1379479541_87064200.pdf.

[27]高飞:《中国的“西进”战略与中美俄中亚博弈》,载《外交评论》2013年第5期。

[28][巴基斯坦]哈立德·拉赫曼等编:《继往开来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陈继东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29]Asif Ezdi,From Kashgar to Gwadar,The News,July 15,2013,http://www.thenews.com.pk/Todays-News-9-189971-From-Kashgar-to-Gwadar.

[30]Shahzad Chaudhry,What took Nawaz to China,The News,http://www.thenews.com.pk/Todays-News-9-188827-What-took-Nawaz-to-China.

[31]Moazzam Husain,From Gwadar to Kashgar,July 15,2013,Dawn,http://dawn.com/news/1029164/from-gwadar-to-kashgar/?commentPage=1&storyPage=2.

[32][巴基斯坦]哈立德·拉赫曼等编:《继往开来的中国与巴基斯坦友好关系》,陈继东等译,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3]《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7/05/c_116426628.htm,2013年07月5日。

[34]甚至巴国内亲西方人士就批评中巴经贸关系带有“殖民主义本性”(colonial in nature)。参见Sajjad Ashraf,China Reinforces the Bridge to Pakistan,ISAS Brief.No.283,June 06,2013,http://www.isas.nus.edu.sg/Attachments/PublisherAttachment/ISAS_Brief_No__283_-_China_Reinforces_the_Bridge_to_Pakistan_06062013153700.pdf。

[35]Road to Kashgar:Pak-China project,Dawn,July 07,2013,http://dawn.com/news/1023365/road-to-kashgar-pak-china-project.

[36]谢里夫在出访中国前后曾6次公开声称“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将改变地区“游戏规则”,使30亿人口受益。参见Asif Ezdi,From Kashgar to Gwadar,The News,July 15,2013,http://www.thenews.com.pk/Todays-News-9-189971-From-Kashgar-to-Gwadar。

[37]参见[印度]达萨纳·M.巴鲁克:《印不愿触怒中国 无法满足其东盟友国期望》,载(西班牙)“欧亚评论”网,2014年11月17日,转引自环球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8/c_127223168.htm,2014年11月18日。

[38]郑永年:《美国在获得亚洲还是失去亚洲?》,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14年6月3日,转引自《中国日报》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6/04/c_126579304_3.htm,2014年6月4日。

[39]郑协:《“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环球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11/17/c_127219818.htm,2014年11月17日。

[40]参见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编:《南亚简报》2014年第108期。

[41]参见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编:《南亚简报》2014年第108期。

[42]杨思灵:《中南—南盟地区主义:建构及挑战》,载《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4期。

[43]《印度反对让中国成为南盟成员国》,载《环球时报》,2014年2月25日。

[44]杨思灵:《中南—南盟地区主义:建构及挑战》,载《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