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地域为基点的文化表现

以地域为基点的文化表现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俗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古老传统文化。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民俗文化的融汇发展趋势可谓势在必行。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使得民俗文化极具民间色彩, 以及深远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这为旅游纪念品的主题设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基于对辽宁旅游纪念品该如何设计研发的思考, 从民俗文化提炼与旅游纪念品的内在联系中, 可发现民俗文化在辽宁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以地域为基点的文化表现_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

民俗即是民间文化, 是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所创造形成的一种物质的、 精神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古老传统文化。 以民众生活习惯、 情感信仰为依托, 通过大众参与, 反复实践, 集体创造而成。 民俗所具有的特性体现在参与者在日常中的创作实践, 但这种实践并非参与者有意识地进行, 更不存在对社会意义影响、 文化传播上的主观认知。 民俗的形成仅源于参与者自身的生活模式或习惯, 这种模式或习惯是在无意识的生产和劳作中被潜移默化地形成, 并对民众的生活审美取向产生作用和影响。

随着当下辽宁区域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旅游产业已深入辽宁各大发展中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种有效的社会文化形态构筑, 是营造与解构城市文化意象的必要手段。 旅游纪念品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民俗文化的融汇发展趋势可谓势在必行。 民俗文化在辽宁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 由于民俗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 生产劳作、 传统节日、社会组织等方面, 其文化表征既有物质又涵盖精神。 与日常生活现象的密切联系使得民俗文化极具民间色彩, 以及深远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 这为旅游纪念品的主题设计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

其次, 旅游业是涵盖文化的经济事业, 也是涵盖经济的文化事业, 经济与文化并重是旅游业的突出特点。 旅游纪念品也同样具有商品和艺术品 (工艺品)、 经济和文化双重的特质性, 在发展其自身的同时也是弘扬和传承地域民俗文化的最佳载体

第三, 旅游纪念品是实现旅游者对旅游需求满足度的关键所在, 同时它所承担的动态广告作用, 可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强大助力。 而民俗文化能彰显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 并以此获得民众认同, 使游人对所在城市有更切实的感受和体会。

基于对辽宁旅游纪念品该如何设计研发的思考, 从民俗文化提炼与旅游纪念品的内在联系中, 可发现民俗文化在辽宁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一) 辽宁地方民俗文化元素提炼与分析

1. 婚俗和年俗

东北诸多民间习俗都源于农村的婚俗和年俗。

婚俗即辽宁广大农村地区有农历冬腊月娶媳妇的习俗, 这主要缘于农民一年中最有钱的时候正是冬天卖了余粮和农产品后; 另外一些人家也有娶个媳妇过大年的传统思想, 图个喜庆吉利。 比如上轿、 抱轿、 压轿、 下轿、 迈马鞍、 过火盆、 蒙红盖头、 撒五谷等婚俗习惯。

年俗是指春节期间人们阖家团圆、 访亲探友、 拜神祈福, 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的习俗。 汉族民间过年期间要进行腊八、 祭灶、 守岁、 拜年、 祭财神、 逛庙会等种种风俗活动。 一直到正月十五 “元宵节” 结束, 历时一个多月。 此外, 年画、 剪纸、 春联、 鞭炮等年俗也是过年不可分割的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 一些传统年俗开始式微, 一些新的 “年俗” 正在产生。 年俗正在新与旧之中嬗变。

2. 东北秧歌

辽宁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 龙灯、 旱船、 高跷、 打花棍等形式, 多在一起配合演出, 统称为秧歌。 东北秧歌的舞乐形式源于汉族人农耕的劳作生活和古代祭祀神农时所唱的颂歌, 而后在吸取农歌、 杂技和戏曲的形式与技艺中逐渐发展而来, 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日喜闻乐见的一种汉族民间歌舞。 海城高跷是东北秧歌中的一朵奇葩, 集舞蹈、 音乐、 戏剧、 杂技于一体,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是指在寺庙附近聚会, 进行祭神、 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是中华文化传统的民俗节日。 独特的地方性、 世俗性和节日性使得庙会成为集地方性求神活动、 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民俗活动。 庙会活动关系到宗教信仰、 商业民俗、 文艺娱乐等诸多方面, 也因此逐渐脱去宗教活动的本质属性, 转化为综合性民众节日活动。

4. 二人转

二人转根植于民间文化, 是东北极具乡村特色的民间艺术, 属于走唱类曲艺, 主要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 莲花落亦称“落子”, 是北方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 边说边唱, 载歌载舞。 用东北俗话说, 二人转是 “秧歌打底, 莲花落镶边”。 故此, 二人转又称小秧歌、 双玩意儿、 过口、 双条边曲、 半班戏、 东北地方戏等。

5. 辽绣

辽绣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 源于辽代, 后经宋、 元、明、 清、 民国各时期的沿革和积淀。 如今辽绣作为朝阳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在章吉营子村得到传承发展。 该村地处蒙、 满、 汉文化交融地区, 民间刺绣在融合北方少数民族刺绣工艺基础上,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辽绣” 手工制作技艺, 作品形式多在生活饰品上推陈出新, 仍持有艺术活力和创造力。

6. 凌源皮影

皮影戏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 其栩栩如生的皮影道具也演变成一种制作考究、 独具匠心的工艺品。 皮影也称 “驴皮影”, 选取驴、 骡、 马皮, 进行雕刻、 上色、 缝缀、 涂漆等几道工序制作完成。 辽宁凌源地处凌河之源, 属于北方皮影戏的重要支脉, 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在传统与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7. 剪纸艺术

辽宁民间剪纸艺术源远流长, 在国务院已发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辽宁省有五个剪纸项目被选入其中, 就数量而言为全国首位, 即 “庄河剪纸” “建平剪纸” “岫岩满族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 “新宾满族剪纸”。 汉族剪纸艺术的线条丰富、 对称考究、 色彩鲜艳, 始终传达以祈福为核心的汉族民间价值观; 而满族剪纸艺术的线条简约、 风格原始, 充满抽象和象征意味, 折射着神秘的萨满文化特征; 两者相比, 汉族剪纸艺术受满族的影响, 在表现上更显现出民族融合的趋势, 比如借鉴满族剪纸的象征形式表达汉族的民间信仰和价值观念等。 剪纸艺术内容丰富,寓意深广, 造型朴质生动, 极富生活情趣, 独具民间艺术魅力。 家禽家畜、 花果鱼鸟、 龙凤、 人物、 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等内容元素都在剪纸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

8. 年画

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 也是中国百姓喜闻乐道的艺术形式。 最初用于表现古代的门神题材, 而后逐渐演变泛化为今时今日的年画, 年画题材丰富新颖, 用于新年时装饰美化室内环境, 寓意新年的吉祥喜庆。

9. 葫芦

人们取 “葫芦” 的谐音为 “福禄”, 寓意富贵、 长寿、 吉祥,加之葫芦藤蔓绵延, 结子繁盛, 又视为祈求子孙万代的吉祥之物。民间以葫芦为素材制作的各种佩饰、 挂饰或摆件便是基于这种观念。 基于葫芦独特的历史渊源、 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辽宁人群中所积淀、 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 便构成辽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占有重要的文化地位。

10. 灯笼

中国灯笼统称为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 最初的灯笼以红色圆形著称, 用以象征家人团圆、 生活红火。 随着时代的迭变和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 灯笼在形态和工艺水平上有所提升, 出现了宫灯、 纱灯、 吊灯等造型, 涵盖人物、 花鸟、 龙凤、 山水等题材。 如今灯笼多用来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 更多代表着喜庆之意, 也是最能彰显中国传统的吉祥之物。

11. 美食

东北特色的风味食品有黏豆包、 欧阳家吊炉饼、 锦州干豆腐、老边饺子、 海城馅饼、 四季面条、 冰糖葫芦、 盘锦河蟹、 酸菜血肠、 大饼子、 关东酒。

由此可见, 民俗文化呈现出的形式可以是事, 也可以是物。 其中又与人的日常生活、 社会实践有着密切关联。 设计师需要在诸多文化元素中以一种稳定的造型关系和有秩序的组合形式来进行整合和归纳, 在各种元素形制中将情感升华、 凝聚。 以这些事物作为载体, 强调形象特征, 提取造型特色, 设计出独具文化创意, 符合民众情趣的手工及非手工艺术品。

通常旅游纪念品具有普适性和装饰性, 常在归纳的几何形、 装饰的规范形、 适合的变形、 抽象的连续性等有节制的造型法则中进行设计, 因此其形式特征决定它传达给人的感受应该是愉快和共享的。

(二) 民俗文化元素提炼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价值意义和内涵

旅游纪念品需要从彰显地方特色、 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层面上获得旅游者的认同, 而民俗文化与当下时代感的融合, 会使旅游者有更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建构辽宁旅游文化, 上述两者可相得益彰。 民俗文化元素提炼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价值意义和内涵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 民俗文化是大众审美取向的重要体现

辽宁丰富的民间资源使民俗文化需要以一种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 这种外显就是民间的文化烙印和内涵。 民俗文化源于人们的生产劳作, 这使得该文化在这种行为方式过程中形成了世俗性、 流行性、 传统性和复制性的特征。 正是由于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大众文化特性, 使得它在当下本着一种包容、 开放、 平等的积极态度面向民众, 切实地迎合大众的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因此, 依托民俗文化, 以旅游纪念品为载体的一种商品与文化相结合的形质被应运而生, 有效的提升民间文化品质, 激发游客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旅游纪念品与民俗文化的融汇结合, 把视点投向大众所处的合理位置上, 更是以一种入世的关怀去与游客共享艺术文化的资源和空间。

2. 民俗题材是旅游纪念品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

辽宁各个地方民俗包含东北特有的地理、 气候、 历史、 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 与东北民众审美标准、 宗教信仰、 价值观念等也有着紧密联系。 多民族的生活环境、 风俗信仰与审美情趣, 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如曲艺、 舞蹈、 服饰、 工艺美术、 神话传说、 民间故事等都可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得到充分表现。

民俗文化根据不同区域而各具特色和侧重, 但所形成的民俗习惯和活动内容都是相互关联, 彼此作用和影响的。 作为年俗活动之一的逛庙会, 因历史地理条件、 民俗传统和审美标准的决定, 各地区庙会引入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 例如沈阳的皇寺庙会的各种风味小吃; 辽阳广佑寺民俗庙会的二人转表演; 海城庙会的高跷秧歌、辽南皮影戏。 分别表现了区域条件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和审美方式。又如挂灯笼和挂葫芦这些民俗习惯也会在其中融入年画和剪纸的民俗元素, 在灯笼或葫芦上描绘年画或张贴剪纸, 使这些民俗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并融会贯通, 体现出日常生活、 生产劳作、 传统节日、 社会组织等多个方面的文化表征, 这其中既有物质的又涵盖精神的。

3. 促进设计者在设计实践中的内外兼修

在不同的地域环境性质和城市文化情形下, 民俗题材的旅游纪念品在设计观念和形式指向上是迥异的, 所表现的民俗文化精神内涵、 审美理想也不尽相同。 可彰显出具体而生动的艺术性、 文化性、 地域性和时代性。 对设计者而言, 在当下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中, 若要获得群体的文化认同, 对民族传统知识结构的认知显得尤为重要, 当设计者个人对所属文化拥有强烈的归属和认同感, 才能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会和表现文化, 才能影响群体文化并获得认同。

当下, 辽宁旅游业发展路径已进入转型期和重要战略提升期。对本土文化的挖掘与提炼, 对本土文化品位的提升是辽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策略之一。 作为旅游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纪念品, 也同样需要从本土文化的基因和文脉中提炼出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之处, 民俗文化延伸出的辽宁历史文化、 乡土文化等资源, 可切实地将旅游纪念品的文化创意和形式题材提升到新的高度, 形成极具吸附力和集聚力的, 体现大众审美需求的辽宁文化旅游纪念品的代表。

(三) 文化表现的分类

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研发中的应用, 既是辽宁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实现辽宁城市历史文化发展、 繁荣的现实需要。 充分发挥旅游纪念品对辽宁历史文化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城区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是展示辽宁文化内涵与魅力、 塑造辽宁城市品牌形象、 实现文化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

立足对趋于设计策划、 市场需求走势的手工及非手工艺类旅游产品进行系统的新产品开发, 集中于对具体方式方法的研究, 挖掘和分析作为商品的旅游纪念品最大、 最有效的商业价值, 以迎合市场当前需要, 引领未来旅游产品消费方向。 为充分挖掘辽宁文化在旅游产品中的价值内涵, 必须将文化符号与时代性、 实用性、 创新性以及科技元素进行整合, 梳理和整合辽宁特色文化, 从中提炼不同设计元素符号类型, 采用旅游纪念品专题的系列设计, 在兼顾文化特色与地域性特征的同时, 突出旅游纪念品的纪念性和实用性。

主要设计方向是从地理文化、 古城文化、 民族文化、 抗战文化、 工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辽宁六大本土文化入手, 遵循各文化历史和特色所提炼的不同设计元素符号类型, 展开专题系列的旅游产品设计研发。

1. 地理文化

辽宁从地貌来看可划分四种自然景观, 即花岗岩地貌景观, 如千山、 凤凰山、 医巫闾山等; 滨海地貌景观, 如黄海和渤海; 溶洞和洞穴地貌景观, 如本溪水洞; 古生物化石景观, 如朝阳古生物化石地质公园。 这些山岭江河, 海滩海岛所形成的自然景观独具地域特色。 此外辽宁素有温泉之乡的美誉, 温泉历史风情浓厚, 如久负盛名的鞍山汤岗子温泉、 被誉为五龙背的神水的丹东温泉、 领跑全省温泉业的大连温泉等。

2. 古城文化

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辽宁留下了众多古城, 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旅游资源。 充分认识古城文化独特的旅游价值, 并从中挖掘古城的历史文化元素用于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元素,此为辽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例如代表沈阳清朝文化的故宫; 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之一的兴城古城、 作为满族第一国都的抚顺赫图阿拉城。

3. 民族文化

辽宁属多民族省份, 除汉族外, 有满、 回、 蒙古、 朝鲜、 锡伯等55个少数民族成分, 少数民族人口701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6.05%。 分布呈小聚集、 大杂居的特点。 辽宁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多民族文化, 例如满族的姓氏、 八旗制度和文字, 蒙古族的民居, 回族的节日、 文教事业, 朝鲜族的美食、 歌舞等, 重点体现在民俗和教育两大方面。

4. 抗战文化

辽宁抗战是中国各地区中时间最长、 最完整的抗战。 因此辽宁抗战文化具有完整性、 系统性和国际性的三个典型特征。 辽宁作为抗日战争爆发起点地和抗战胜利的终结地, 完整地承载着重大的历史记忆。 在系统性上涵盖了所有重大节点性事件, 而且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国际性特征。 辽宁抗战文化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和中国抗战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例如甲午战争、 “九一八” 事变、 辽沈战役、 抗美援朝等。

5. 工业文化

辽宁老工业区可谓中国工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 一个世纪以来, 辽宁工业史承载了中国工业史的辉煌与荣耀、 震荡与迷茫、 重生与巨变。 即便在当今的老工业文化建设中也独具划时代意义, 已开始投入全面振兴改造的建设之中。 这为老工业城区改造项目带来契机, 也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最佳机遇。 在当今辽宁老工业区振兴战略紧密实施的情势下, 老工业文化的建设发展成为被关注和探究的热点

例如沈阳工业重镇铁西区的公共艺术项目建设和两园两馆文化建设、 阜新海州露天矿山公园的现代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建设, 以及煤都抚顺、 钢都鞍山、 辽河油田盘锦的转型试练, 都为辽宁老工业区的特色文化、 特征元素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梳理和提炼。

6. 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体现在日常生活、 生产劳作、 传统节日、 社会组织等方面, 其文化表征既有物质又涵盖精神。 民俗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极具民间色彩。 因此它具有深刻、 长远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 婚俗和年俗、 东北秧歌、 庙会、 二人转、 凌源皮影、剪纸艺术、 美食等。 虽然不同区域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和侧重, 但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是相互关联, 彼此作用和影响的。 例如年俗里涵盖逛庙会活动, 而庙会里又引入了二人转、 秧歌或皮影戏等歌舞戏剧内容。

(四) 旅游纪念品的原则

1. 标志性原则

旅游纪念品的标志性背后所传达的是诸多的信息性, 而在诸多信息性的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城市综合性标志系统。 游人希望借助这些带有图形标志的纪念品了解到更多旅游地的信息, 设计者必须本着向游人传递更多区域信息来标榜自己的设计理念。

当下中外城市旅游纪念品中被大量使用的符号化、 图形化的地方标志设计正是缘于设计者们对观光地综合性信息标志系统重要性的认知。 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是服务于游人,除了服务于本城区的游人外, 在极大程度上是为外来游人, 如公务来访、 旅游者等设立的, 信息性系统完善的旅游系列纪念品对于外来旅游人士来说, 往往是最具吸引力和最易于得到认同的。

(1)旅游区域徽记

区域徽记作为一个观光地的标志, 是城市及地方区域的行政和社会徽记。 在诸多注重地方历史、 传统和文化的城市, 区域徽记起着彰显自身的重要作用。 如市徽、 区徽无不标志着城市地区不同的社会观念。

(2)旅游场所标志

场所标志在观光环境中起到揭示旅游场所性质的视觉标志系统, 具有认同化、 标准化特征, 该特征对提升旅游商品的纪念品质与购买率起到重要作用。 旅游场所标志包括标志章、 标志牌和标志物, 多采用有标志性的建筑、 景观或人文景物作为设计元素。

(3)旅游地名物标志

名物是指具有地方代表性和特色的, 被赋予一种美誉的事物。名物可以是美食小吃、 生活装饰、 手工或非手工艺术品; 可以是地方节日活动、 曲艺节目、 表演形式; 也可以是名胜古迹中的一处景观、 一座建筑或一个物件。 名物标志形式多样, 可涵盖地方经济、人文和历史。

旅游纪念品的标志性设计主要由信码、 造型和设置方式三方面内容组成。

信码属于符号学中的一种概念, 它不同于符号学的语言学意义, 指语言记号或非语言记号在记号体系中发挥作用的规则或限制性规定。 标志的意义能否得到观光者的领会, 所表达的信息能否传递给观光者并得到交流, 都是借助信码实现的。 信码是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的关键。 此外, 信码还要依托于造型来发挥信息作用, 那些易志别、 易记和易认知的符号信息还反映在纪念品标志的形态、色彩、 文字、 符号上。 标志的设置方式有墙嵌式、 悬挂式、 悬臂式和独立式。

2. 美学价值原则

旅游纪念品设计并非任意妄为的,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 表现何种内容, 都应该赋予纪念品某种寓意, 作为一个话语者向观光者们解释或传达某些观念或思想。 如果纪念品没有给人带来任何感受,它便缺失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纪念品的形式总是在种种变革中前行, 在不断迭变更替的过程中完成, 都在迎合或挑战着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时间的考验中完成持久的、 被认同的存在意义。 因此纪念品设计的美学价值原则需要考虑在自然美、 社会美、艺术美、 形式美和科技美这五方面进行设计研发。

(1) 自然美

自然美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 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的基本属性和特征, 即人的感官所能感觉到的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 如形态、 肌理、 色泽等, 这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 人与自然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自然美的领域不断扩大, 自然事物也愈来愈多地成为人们可亲近的对象, 并使人们对自然充满兴致和关怀。

自然美的社会性在于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客观联系, 在于人类的社会实践。 自然和人的生活发生了联系, 对人具有一定意义或价值, 才可能成为美的对象。 自然美的社会性是通过人类对客观自然的改造和利用, 赋予客观自然新的意义, 这种自然之美被人为化,并为之欣赏和感悟, 在某种程度上也加深了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

(2) 社会美

社会美指社会生活中的美。 它同样源于人的社会实践, 与自然美不同的是社会美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非常直接和明显。 人类的物质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也是社会美产生的基础。 人与人的关系在人类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美势必具有政治、 经济、 文化、 民族的大时代特色, 对于人们在身心、 情操、 生活质量上皆产生良好效用。

(3) 艺术美

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 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 人们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呈现的, 没有形象, 艺术不复存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反映形式, 而透过形象所看到的美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 提炼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

艺术美需要三个要素: 其一, 艺术的真实性。 艺术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照搬。 它倾注着设计师的思考和情感, 是对生活材料的加工、 提炼和改造。 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普遍的生活规律, 构成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其二, 艺术的情感性。 艺术美是审美意识的物化形式, 必须融汇设计师的真情实感。 美是艺术的特征, 该特征在于如何深层且直观地诉诸审美的情感。 其三, 艺术的独创性。 创新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 也是设计表现的终极目标, 设计师的自身素养、 知识构架、 生活经验等都是创新力的能源所在。

(4) 科技美

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构成当代社会的生存基础, 现代科技所构成的生产力, 是当今人类社会作为本体存在的基础。 旅游纪念品必须借助科技手段表现美的本质。

3. 地域性、 文化性和公共性融合发展的原则

地域性是指旅游区域环境, 公共性是指如何面向社会和民众。从文化的广义概念上来看, 文化是人与环境互动所产生的精神与物质成果的总和, 例如生活方式、 价值观、 知识体系、 科技成果等。因此文化的积淀又是建立在城市自然增长的基础上的。 地域性、 文化性和公共性分别对应着环境、 精神内涵和民众, 三者的关系呈现出人文和社会的紧密联系。 设计师应将地域性、 文化性和公共性看作有机的整体, 以三者融合发展原则来构建起旅游纪念品的整体多面的设计指导思想。

(五)纪念品对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价值

旅游纪念品在辽宁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经济地位。 首先, 旅游纪念品是实现旅游者对旅游需求满足度的关键所在。 其次, 旅游纪念品所承担和发挥的动态广告作用, 可成为辽宁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强大助力。 第三, 旅游纪念品能提高辽宁区域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扩大就业并引发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活动, 既是涵盖文化的经济事业, 也是涵盖经济的文化事业, 经济与文化并重是旅游业的突出特点。

旅游纪念品设计实践价值可在三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 通过辽宁传统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的具体应用, 以此整合辽宁各个地域的文化资源类型, 挖掘辽宁文化的精髓内涵, 探讨利用系统的、 综合的设计思维方式, 从中提炼适宜旅游纪念产品的设计元素。 二、 注重将辽宁文化符号与时代性、 实用性、 创新性以及科技元素进行整合, 需要在兼顾文化特色与地域性特征的同时, 突出纪念品的纪念性和实用性, 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 实现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 三、 按照辽宁文化特色所提炼的不同设计元素符号类型, 进行专题系列开发设计。 在系统性思维与分析中, 将产品的设计风格如时代感、 纪念性、 实用性、 新颖性、 科技元素的运用等特征通过不同类别的旅游纪念品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 辽宁旅游纪念品在当下的发展必须以本土文化特色为依托, 以此为方向展开独具辽宁特色的专题系列旅游产品设计研发。 同时遵循标志性, 美学价值, 地域性、 文化性和公共性三位一体的设计原则, 以实现旅游纪念品对当下辽宁文化发展、 繁荣的现实需要。 借助旅游纪念品独特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与辽宁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在城市品牌宣传、 文化传承、 旅游业的整体经济效益、扩大就业方面寻找到更为切实、 有利的发展途径。

(六) 老工业基地的文化表现实践

随着当今辽宁老工业区振兴战略的紧密实施, 老工业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也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本书以沈阳工业重镇铁西区的老工业基地和阜新海州矿山公园为例, 通过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特色文化、 特征元素的提炼分析, 重点探讨主题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所带动的辽宁地域文化发展路径。

作为东北乃至全国老工业基地的典型代表和历史缩影, 辽宁老工业基地在当下的工业文化建设也独具划时代意义。 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始终是老工业区走向现代化的原动力, 而历史文化的建设更是老工业区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缺少了文化滋养的城市, 必然削弱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如何为当下迅猛发展中的老工业区注入文化内涵, 恢复老工业区历史记忆, 建立城市人文与场域精神。 同时, 满足老工业区住民的区域精神诉求, 营造美观宜居、 富有情趣的生存环境等文化建设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主题公共艺术项目建设, 打造历史文化品牌城市毋庸置疑成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的新战略决策。 从中国开展高速城市化进程近30年以来, 城市建设的显著特征是从规模向质量转型, 城市文化水平和文化氛围便是评价一个城市的重要依据。 而公共艺术作为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或是环境规划里的一个表现样式, 正是通过与公众互动产生精神与物质成果, 并以此形成对区域文化的暗示和影响, 从而带动起城市文化潮流。 主题公共艺术项目的建设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来说尤为重要。

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始终是沈阳铁西走向现代化的主要动因。 在老工业基地加速全面振兴的进程中, 铁西区选择以主题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发建设来点亮老工业区的历史文化色彩, 在推动铁西区振兴发展中寻求到老工业基地在当下的新境界、 新领域和新高度。 以工业文化长廊、 重型文化广场、 中国工业博物馆、 工人村生活馆、 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 劳模园为代表, 形成 “一廊、 一场、 两馆、两园” 的工业文化格局。

1, “一廊一场” 所形成的老工业区场域文化

2011年5月, “晨曲” “暮歌”“工业乐章” 等主题鲜明的公共雕塑亮相铁西建设大路, 形成了以公共艺术景观为轴线的工业文化长廊。 和工业文化长廊相连接的是充满了工业文化气息的沈阳铁西重型文化广场。 此广场是以高26米、 总重量400吨的动态主题雕塑 “持钎人” 为标志、 以沈重集团原址改建而成的大型广场。 广场上的雕塑、 公共设施大部分是工厂没搬走的废旧物品改造的。 例如废弃电炉盖创意成了休闲座椅, 三通管摇身变成果皮箱, 巨型螺栓成为市民广场的护栏等。 纵观 “一廊一场”, 无论是迁移改造, 还是整合重建, 无不呈现出老工业基地特有的场域感。

2. “两馆两园” 建设再现文化创举

“两馆两园”一方面实现老工业文化场馆在经济振兴战略中的重构, 另一方面是针对文化展示与民众生活要求进行建构园区的整体规划。 因而涉及历史建筑在重构过程中针对新的建构条件与使用功能进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空间在内的二次设计。 “两馆两园”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了文化教育资源与空间。 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以“场馆文化” 的形式带动起一股来自铁西老工业区的文化热潮,“两馆两园” 成功地从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向工业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一次史无前例的挖掘和开发。 这无疑为铁西老工业基地在经济上的振兴注入了无穷的动力和活力。

辽宁阜新是一座因煤而立、 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 在 “一五” 时期全国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中, 有四个煤电项目建在阜新。20世纪50年代的海州露天煤矿就是其中的重点工程之一, 作为亚洲第一、 世界闻名的现代化大型露天煤矿, 在100多年的开采历程中, 海州露天矿创造了无数个中国乃至世界上的 “第一”, 堪称中国现代工业活化石, 为共和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海州露天煤矿于2005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宣布破产关闭的同时, 人工废弃矿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 城市失业人员骤增、 经济迅速衰退等深层次问题也随之而来。 国家政府对这个废弃的百年老矿重新规划了未来, 这座衰败沉寂的矿山建成富有朝气、 绿色环保、 永续利用的工业遗产旅游区, 并以此为核心打造世界工业遗产旅游城。2005年, 海州露天矿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首批28家之一、 辽宁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2009年, 国家旅游局又将其批准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 时至今日,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是在露天采矿遗址上建立的集旅游观光、 商务休闲、 科普实践、 传统教育、 工业忆旧、 探险体验于一体的世界现代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也是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

矿山主题公园位于露天矿坑北, 由公园正门、 生态恢复示范区、 矿山文化广场、 矿山博物馆、 矿山主题纪念碑、 矿坑观景台六部分组成。 其中矿山文化广场、 矿山博物馆、 矿山主题纪念碑作为主题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建设实施, 对露天采矿遗址的历史、 特色文化、 特征元素加以提炼, 形成极具地域历史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的老工业基地。

矿山文化广场集中展示了海州露天矿生产期间穿孔爆破、 采装和运输三个关键环节中广泛应用的挖掘机、 电机车、 潜孔钻机等五种大型机械设备。 老旧机械设备和现代广场的共融, 使展示效果呈现出雕塑和装置的艺术效果, 形成工业气息浓厚的场域感。 公园内设有博物馆, 分为科普馆和人文馆, 两馆之间有地下通道连接。 博物馆以 “科教强人、 地质保护、 科技节能” 为设计理念, 共建有二十多个功能区, 涵盖地球和生命的起源、 煤矿利用与人类生活、 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 岩石与矿物赏析、 工业遗产与旅游开发等内容, 是阜新历史上第一个集科学性、 知识性、 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大型地质矿山博物馆。

两座博物馆中间正南方, 矗立着一座书写 “海州矿精神永存”的纪念碑, 总高度为24.5米。 纪念碑主体仿岩石组合造型, 岩石缝隙中开出变体电镐, 电镐上面是四组矿工群雕, 主题分别为: 创业豪情、 宏图壮志、 辉煌岁月、 情暖千秋。 寓意煤矿工人开天辟地的豪情壮志和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纵观公园全貌, 可谓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了矿山历史与文化、 高端休闲与大众娱乐、 现代元素与怀旧情结完美结合的工业遗产旅游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