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八国联军对科举的冲击

八国联军对科举的冲击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说传教士是从软的方面对中国科举革废施加影响的话,那么八国联军则是从硬的方面对科举制进行直接的冲击。贡院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是无形的科举制度的有形体现。而八国联军以战争破坏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已经相当虚弱的科举制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打击。当初八国联军不知是否意识到,火烧北京贡院和《辛丑条约》中对中国部分地区科举的打击,其冲击效应之大,甚至影响到整个科举制在四年后被废止。

如果说传教士是从软的方面对中国科举革废施加影响的话,那么八国联军则是从硬的方面对科举制进行直接的冲击。传教士是以文化渗透的方式影响科举革废,八国联军是以军事暴力方式和不平等条约打击和干预科举制。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曾犯下一件影响重大却被许多现代中国人所忽视的暴行,即烧毁北京贡院。贡院是科举制度的具体象征,是无形的科举制度的有形体现。在京城中,贡院是规模仅次于皇城(故宫)的建筑群,而在各省会城市中,贡院则是最大的建筑群。17世纪以后来华的西方人往往对贡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人已深知科举制和贡院对中国士人的重要性。但是,八国联军入京后,烧毁了北京贡院。从贡院的建筑布局来看,要烧毁整个北京贡院,只能是蓄意行为。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圆明园被外国侵略者烧毁现在仍广为人知,但今天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八国联军曾烧毁北京贡院,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科举制走向衰废呢?其实,在一定意义上说,北京贡院的被烧毁对当时中国人心理的影响并不亚于圆明园的被毁。圆明园确实壮丽辉煌,但它毕竟只是皇帝的游乐居住的行宫,一般人根本无法窥其堂奥。而北京贡院则是举行顺天乡试和会试的所在,是中国知识分子梦萦魂牵的一个地方,为全国广大士人所知晓。清末各级要员尤其是汉族重臣,多数都有过在北京贡院的考试经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以后,据说是德国侵略军将贡院烧毁,当时还引起许多士人的愤怒,此举对中国士人的心理影响非常之大,而从1901年订立的《辛丑条约》中特地规定不准闹义和团的地方士人参加科举五年的附加条款来看,当时外国列强是深知科举对中国士人的重要性的。

庚子事变后,西方列强曾逼迫清朝政府停止部分地区的科举作为惩罚。1901年9月7日在北京订立的《辛丑条约》,第二款第二条明确规定:“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当时西方列强很明白停止科举对中国士人和地方意味着什么,故在议和条约中规定闹义和团的五省46个府、州、县、城的士子不得参加乡试五年。这一惩罚条款是根据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初六日的上谕,上谕说:“各国议定,滋事地方停止文武考试各五年一折,据称顺天、太原地方乡试,仍应停止;其单开山西省之太原府、忻州……湖南省之衡州府等地方,均应停止文武考试五年。著各省督抚、学政,遵照办理,出示晓谕。钦此。”该上谕还作为附件八附录于《辛丑条约》[10]

从《癸卯北闱顺天三路分点次序单》[11]和1902年和1903年顺天、山西等乡试题名录来看,和约中限定停止考试的绝大部分府州确实没有科举生员入闱,《辛丑条约》的这一条款基本上是照章实施了。科举制于1905年最终废止,这就意味着这些地方的士子在20世纪初失去了最后几科应举的机会,对他们而言,科举制是提早结束了。

当时居住在北京的英国人阿奇博尔德·立德夫人说,八国联军入京后,贡院中“一切可以拿走的东西都被盗窃一空”。“这种举国上下对科举考试的强烈迷狂恐怕比我们对德比的狂热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可以想见,因为排外的1900年动乱而导致的惩罚——五年之内禁止在直隶省首府北京和邻近的山西省府太原举行会考——对人们的打击有多沉重了。在其他八省,禁止会考一年,只有七省允许照常会考。这样一来,被禁止会考的省份的士子因无法去其他省份参考而只有耐下心来等待,如果忍得住的话。至于取得做官的资格,则要等得更久,因为考试之后通常也会有漫长而不定的等待期。这就是欧洲各国的政府为他们的子民被杀害而施加给中国人的惩罚的一部分”[12]

虽然德国汉学家傅吾康在《中国科举制度革废考》一书中认为《辛丑条约》对科举制的废除没有任何影响[13],但我认为,实际上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对清朝统治者的触动非常大,对后来慈禧下决心改革和废除科举至少有间接的影响。而八国联军以战争破坏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方式,对已经相当虚弱的科举制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打击。

北京贡院被毁,致使1902、1903年的顺天乡试不得不借用在开封的河南贡院举行,而且连1903、1904年的会试也移到开封举行。会试不在京城进行,这在明清500多年的科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科举制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周期性,但因八国联军的入侵,却使一贯运行有序的科举制乱了套,借闱河南,一些制度也开始松动。如因顺天乡试与河南乡试合并进行,无法应付众多的入场举子,结果乡试点名搜检入场制度出现松动,不按常规进行。向来乡会试试卷都经过誊录后再校阅,但最后两科在开封举行的顺天乡试和会试竟然不再誊录,结果流传下来的只有墨卷而无朱卷[14]。原先科举制的稳定性和规律性是如此之强,周而复始贯串各朝,以至于科举这种社会活动的出现,有点类似于日月和季节变化的自然现象。南宋建炎元年(1127),高宗开科取士诏便说:“国家设科取人,制爵待士,岁月等阴阳之信,法令如金石之坚。”[15]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以后,科举考试时间固定为三月会试,四月二十一日殿试。因1904年会试地点在开封,考虑到中式贡士无法按时赶到北京,于是展期在五月二十一日举行殿试。因为八国联军的入侵,向来正常运转的周期被打乱,考试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考试场规出现松弛,这实际上预示着科举制的灭亡。当初八国联军不知是否意识到,火烧北京贡院和《辛丑条约》中对中国部分地区科举的打击,其冲击效应之大,甚至影响到整个科举制在四年后被废止。

在导致1905年9月2日停废科举的袁世凯等人的《会奏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中,反映出对外国势力有所交代也是废科举的考虑因素之一,奏折提到:“近数年来,各国盼我维新,劝我变法,每疑我拘牵旧习,讥我首鼠两端,群怀不信之心,未改轻侮之意。转瞬日俄和议一定,中国大局益危,斯时必有殊常之举动,方足以化群疑而消积愤。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16]联系到前述列强对科举的态度,便容易明白这段话背后所包含的深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