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清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辽宁清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辽宁特色文化的发掘与发展是辽宁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清文化品牌发展的延续性及其保障是辽宁清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随着辽宁 “一宫三陵” 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清文化将会作为辽宁旅游产业招徕众多游客。辽宁清文化旅游目前主要表现为举办满族节庆活动、 建立满族民俗风情园、 建设满族博物馆等。
辽宁清文化的产业发展之路_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

辽宁特色文化的发掘与发展是辽宁文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清文化品牌发展的延续性及其保障是辽宁清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方面。

辽宁清文化是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杂糅、 重合,在内涵上包括哲学、 宗教、 历史、 文学等, 外在表现形式上, 则是纷繁绚丽的清文化形态, 有物态化的历史遗址、 民居建筑, 有制度化的宗教仪式、 民俗风情, 有观念化的歌舞说唱、 礼仪禁忌, 比如: 节庆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居住文化、 医药文化等。 清文化的品牌化, 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心理定式, 形成辽宁清文化印象。

1. 内外定位清文化品牌的价值和意义

从软、 硬件两方面有倾向性地打造清文化品牌形象。 从软件上, 通过品牌定位, 科学规划, 明确辽宁清文化内涵及优势, 建设富有特色的清文化大省。 可以成立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研究小组;建立一支清文化品牌运作的人才队伍;举办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研讨会, 开展针对辽宁清文化大省建设重大问题、 重要工作的专题研究及工作实施, 等等, 推进辽宁清文化品牌塑造的步伐。 从硬件上, 加强对文物的修缮工作, 做好文物设施周边环境的保护; 利用好清文化资源, 在有关城市雕塑、 重点街路的规划建设等方面, 集中体现清文化的特点, 让清文化品牌在辽宁土地上得以广泛实物化。

2. 以发展旅游业为切入点

把辽宁省旅游业作为清文化品牌打造的切入点, 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辽宁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并拉动辽宁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 随着辽宁 “一宫三陵” 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清文化将会作为辽宁旅游产业招徕众多游客。 辽宁清文化旅游目前主要表现为举办满族节庆活动、 建立满族民俗风情园、 建设满族博物馆等。 依据辽宁现有的清文化遗留, 着重应该打造的是清文化品牌旅游,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清文化品牌的开发旅游。

(1) 开发满族的民族风情国——整合满族风光游

满族的民族风情, 是我国少数民族风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辛亥革命前, 满族人都喜欢男人续长发, 女人结婚前留辫子, 婚后结髻。 在服饰方面男女皆是旗袍, 现在满族仍有大部分妇女喜欢穿旗袍, 主食的糕点方面注重于香、 甜、 酥、 脆, 饭食注重于黏、软、 酸、 干。 例如: 黄米饭、 大米小豆饭、 驴打滚、 苏叶、 黏火烧, 等等。 菜肴调味方面注重于香醇偏咸。 喜欢吃野味, 最爱吃猪肉, 每年都要杀年猪。 喜欢喝黏酒、 烧酒, 等等。 满族的歌舞也很有名气, 现在流行的有空齐舞、 高跷、 满族秧歌, 等等。 每年春节来临的时候, 组织大秧歌, 身着民族服装, 低昂进退有度。 生动活泼, 极富情趣, 这些丰富的民族特色的风俗习惯都是辽宁开发满族风情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我们应充分利用铁岭和抚顺的满族人口多的特点, 将铁岭的满族八大碗饮食村逐步开发成满族风情园, 把抚顺的满族自治县逐步建成满族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县, 用满族民俗活动打造县域经济。

(2) 建设满族风情家庭宾馆——打造满族习俗休闲游

满族的建筑风格在清入关前和入关后都有着不同的风格。 入关前, 满族的特色很浓, 居室一般是坐北朝南的正房和东西厢房, 再加上门房, 形成一个整体的四合院。 室内沿南灶和北锅台向西连成一个大炕。 烟囱在屋后西北角, 低于屋脊, 即所谓的 “口袋房、 万字炕、 烟囱出在地面上”。 这一切连同窗户纸糊在外都是典型的满族风格的建筑。 在这样的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有满族特色的家庭宾馆, 一定能够吸引游客。 清入关后, 上到皇族, 下到黎民,其建筑风格深受汉族影响, 但却能够保留满族特色并加以完善。 例如: 南北墙上设窗, 分上下两个, 便于通风, 大门外设有照壁, 正房西墙中间设有祭祀神位, 院中东南设有索罗杆, 这保留了满族的特色。 就寝时, 头朝炕外, 脚抵墙, 对于防寒和呼吸新鲜空气颇为适宜。 这些有着满族特色的起居习惯和建筑风格的家庭宾馆应该成为辽宁旅游接待的主打产品。

(3) 推出系列满族风味饮食品味宫廷御宴美食游

用满族风情浓郁的饮食习惯吸引游客一定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尤其是将满族饮食中的名菜经过细致的制作和包装推出满族风味的饮食。 例如: 满族的火锅是满族的主菜, 各种肉类一起入锅, 加以各种蔬菜、 虾仁、 粉丝等, 鲜嫩可口, 味道醇正。 烤全羊和满汉全席等更是名菜, 再加上满族的小葱蘸大酱, 腌吃小咸菜,一定别有风味。 让游客来辽宁旅游, 既能品味到民间的满族风情饮食, 又能品尝到清宫皇家的美食。 这些丰富的满族饮食文化都是我们发展清史文化饮食旅游的重要内容。

(4) 满族风情的服饰穿着——推出少数民族风情游

满族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饰。 在清政府统治的268年间, 其民族服饰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服饰。 男子所穿的长袍, 随着清政权的瓦解, 已经逐步消失。 但是长袍演绎成今天的直领右开襟、 紧腰身、 两侧开衩的长短各异的服饰成为男式特色服装。 演绎成紧身合体的、 曲线形、 流线形女士旗袍已经风靡世界。 满族的马褂服饰依然成为流行青年的服饰。 坎肩、 背心、 皮袄等在成为旅游商品的同时, 还有现实的意义。 因此, 在辽东地域满族兴起的地方应该发挥满族风情浓郁的特色, 用具有浓郁特色的满族服饰吸引中外游客。

(5) 用满族的礼仪服务游客——体验满族礼仪文明游

俗话说满族礼大。 满族人十分注重礼节, 常礼如: 请安、 打千; 重礼如: 抱肩。 在我国少数民族礼仪中独领风骚。 满族的尊上、 敬老、 好客、 守信等美德已经成为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都要杀猪, 请邻里喝酒, 热闹非凡。 在节日里, 满族比较注重春节。 元宵节、 “龙抬头”, 等等, 这些节日也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每当春节来临, 满族人要争先恐后地蒸黏饽饽, 然后放在外面冻上, 用作春节之后的主要食品。 除夕的前几天, 还要打扫房屋、 贴春联, 男着新装, 女戴花枝, 喜酒相庆。 元宵节的时候, 男女老少全家出动, 观赏灯火。 家家户户高挂彩灯, 并组织有关灯节活动, 这些优秀的满族礼节, 不仅给游客以文明周到的服务, 更重要的是, 它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游客的身心, 为游客带来精神上的享受。

3. 延伸产业链条

辽宁清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从系统化、 立体化、 全方位、 多层次、 多视角考虑, 它不局限于民族文化行业自身, 而是渗透到其他行业、 各个部门之中, 成为打造社会形象、 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全面性和广泛性是民族文化品牌运营取得成功的基础, 辽宁清文化作为品牌打造, 可在更广的领域、 更深的层次上挖掘清文化的内涵, 找到清文化和旅游业、 餐饮业、 出版业、 影视业等的最佳结合点, 延伸品牌到艺术创作、 旅游、 商品等行业, 运用清文化品牌来树立行业形象, 运用独特的清朝民族韵味进行经济运作, 让清文化成为一张亮丽名片, 赢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创作文化延伸

艺术创作对于文化品牌的建设意义深远, 并且随着当代传媒的发展, 更应该合理善用艺术创作的功用。 一方面, 在发掘辽宁丰富历史文化的同时, 研究出版系列清文化系列读本和书籍, 等等, 提升对辽宁清文化的兴趣和认识及其空间距离感。 另一方面, 更应该把优秀的文艺作品制作成影视剧作品, 使之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感受清文化的同时激起对清文化了解和探索的热情, 在感受清文化独特的风情、 气息的同时引发对于清文化一些特殊人物、 特殊事件的共鸣。 当然, 其中的展示和呈现一定是多方面的, 影视作品传达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 还有辽宁的关东文化、 满族的风土民情、 辽宁的山水风光, 以及满族的服饰文化、 饮食文化、 风俗人情等。

(2) 商品文化延伸

清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塑造还要依赖于多种形式商品文化的延伸, 通过对清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深入研究, 着力推出一批具有清文化品牌特点的名牌产品。 辽宁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例如辽宁道光廿五白酒、 八王寺矿泉水等品牌经济的快速发展。 清文化品牌可以成为一种超值资产成为企业产品强有力的附加值, 在政府着力宣传清文化品牌的同时, 与清文化品牌相关的产品的推出可以作为有益的补充, 同时二者又是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

1998年9月沈阳市开始举办以清文化旅游周为主体的沈阳民俗风情旅游节,2002年正式定名为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沈阳作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有着得天独厚的清历史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 “一宫两陵” 和清代一条街, 蜚声中外, 浓郁的清代民俗文化闻名遐迩, 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人遐想联翩。 2002年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上, 皇家礼仪大游行、 皇帝出巡、 满族宫廷舞蹈和萨满中秋祭舞蹈、 盛京文化庙会, 文化氛围十分浓烈, 盛京、 盛景、 盛况、 盛情, 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 沈阳清文化国际旅游节是集经贸、 旅游、 文化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一个国际盛会。 通过几年的实践, 旅游节已经成为促进沈阳市对外开放、 招商引资和展示沈阳城市风貌的品牌盛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