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 实抓实干, 辽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 辽宁召开全省规模最大、 层次最高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会, 出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意见, 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0万提高至1亿, 今年将增至1.5亿; 设立辽宁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每个基金政府投入引导资金3000—5000万元。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特点_文化建设中的地域与共融

(一) 实抓实干, 辽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 辽宁召开全省规模最大、 层次最高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大会, 出台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实施意见, 成立由省长任组长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3000万提高至1亿, 今年将增至1.5亿; 设立辽宁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每个基金政府投入引导资金3000—5000万元。 同时,政府投入50亿元, 新建、 迁建省图书馆、 博物馆、 群众艺术馆等八大公益文化场馆。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 实抓实干, 加快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1. 创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辽宁广电” 模式

辽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 建设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共建成点播服务点行政村1.1万个, 自然屯6万多个, 完成全省所有自然村全覆盖, 推广点播用户209万, 提前3年完成国家既定任务, 真正实现广大农村群众足不出户收听、 收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节目,创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花费少, 见效快, 覆盖面广” 的“辽宁模式”。

2. 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建立专群结合、 全民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 开展 “振兴之歌” “红诗红歌唱响辽宁” “大地情深” 等一系列群众性红色咏诵活动2500多场, 创建红诗红歌基地、 社团、 队伍18500多个, 3万名文化工作者培训辅导、 示范演出; 举办辽宁群众文化节, 一个月各类群文活动演出540多场, 专业院团送戏下乡2000多场, 20多万群众文化骨干和专业人员参与, 受益群众1000多万, 其中,由3000多名演员参加的大型歌咏晚会 《祖国颂》,80%的演员全部是普通群众。

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出台 《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纲要》, 组建广电、 报业、 出版、 新媒体、 有线网络等省直九大文化产业集团, 重点抓好过亿元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企业, 创造条件, 推动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上市, 打造具有影响力的 “北方系辽宁文化传媒板块”。 近年来, 辽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实现产业增加值568.7亿元, 是2004年的4.24倍和2008年的1.67倍; 动漫产业产量翻番增长,精品力作大幅增长, 是全国动画产量增长最大的省份; 以赵本山为领军人物的本山传媒集团在全国范围开拓以 “刘老根大舞台” 为主的演出娱乐和影视制作、 电视栏目、 艺术教育等, 成为 “国内演艺第一品牌”。

(二) 创新整合, 大力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拓展

牢牢把握工作主导权、 创新思路、 主动谋划、 创新举措、 实施是辽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拓展的特色。

1. 创新实施跨区域、 跨行业整体改革

设立辽宁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 采取整体设计, 统筹推进, 打破8个城市的地区、 行业和单位界限, 推动各地区分散改革向跨区域整体改革深入, 各部门自身改革向跨领域协同改革深入, 各单位独立改革向跨行业综合改革深入。

2. 创新开展省市两级报业深度资源整合

推动指导 《辽宁日报》 实施以内容为核心的全方位改版, 开展主流道德评判、 文学批评价值重估, 引领道德风尚文学评论, 全面提升内容质量、 舆论引导力和社会影响力; 创新党报发行体制, 与邮政公司合资成立公司, 实现党报进报亭、 进家庭; 建立辽宁中部城市群8家党报、6家都市报报纸新闻资源共享平台, 设立省级晚报地方版, 实现跨区域资源深度整合。 完成辽沈晚报转企改制, 一步到位实现 “事转企” 与股份制改造, 成为全国第一家都市类报纸整体转企改制单位。 目前, 辽沈晚报已做好国内采编与经营业务整体上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辽宁日报》 仅报刊亭日均零售量达23000多份,2011年实现盈利1100万元, 探索了一条党报自身实现面向市场、 权威好看、 自我盈利的发展之路。

3. 在实现广电媒体 “三台合一、 化学反应” 的基础上, 创新实施省、 市广电媒体深度战略合作

辽宁人民广播电台、 辽宁电视台、 辽宁教育电视台三台合并,成立辽宁广播电视台, 通过完成机构建制、 频率频道和呼号、 服务管理、 产业经营、 规划投入等 “五统一”, 组建新闻、 文艺资源制播共享平台, 双向贯通广播与电视资源等一体化创新整合, “三台合一” 的当年, 仅管理成本就降低20%, 广告收入增长29%, 运营成本大幅压缩, 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 舆论引导能力、 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真正实现 “化学反应”。 在此基础上, 辽宁进一步打破原有条块分割、 行政限制的格局, 实施辽宁省与沈阳市广播电视台深度战略合作, 将两台参与首批合作的10个电视频道和12个广播频率有机整合为8个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 同时, 建立起两台人员、 设备、 管理、 运营等深度合作机制, 并将战略合作后的沈阳台扩大覆盖到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 在国内率先创新实现省级与市级战略合作的新模式。 据最新测算, 战略合作后, 仅直接成本就可节省1.61亿, 收入至少可增加2.1亿。

4. 创新完成全省有线网络整合

在政府未能投入一分钱的前提下, 辽宁创新采取完全股份制市场整合方法, 科学合理均衡各方利益, 全部完成14个市有线网络资产、 收入、 人员、 管理等 “四统一”, 实质性完成整合工作, 真正实现 “全省一张网”。 整合后的全省有线网络当年就实现收入同比增长17.6%, 利润增长50%。

5. 创新网吧连锁经营

经过近3年网吧连锁整合, 目前, 全省8049家网吧整治关闭1472家, 现有6577家网吧全部由8家企业实行连锁经营, 通过集中监控和统一管理, 已形成未成年人受益、 家长放心满意、 网吧业主得益、 政府监管高效的 “多赢” 发展新格局。 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网吧连锁经营, 成为 “全国品牌工程”。

6. 创新开展新时期典型宣传

运用微博、 网页、 手机彩铃等新媒体, 结合报纸、 广播、 电视、 电影、 话剧、 歌曲等传统手段, 开展全国巡讲、 巡演, 设立公益基金, 组建爱心团队等多种方式, 开展 “当代雷锋” 郭明义等典型宣传, 创新新时期典型宣传 “行政引导与市场推进、 统一宣传与双向互动、 技术覆盖与群众普及” 相结合的全媒介、 全覆盖新模式。 目前, 郭明义微博粉丝达500万人, 覆盖网民5000万, 占全国网民的十分之一, 已成为长期扎根群众心中、 引领社会风尚的“恒星”。

(三) 辽宁文化及其特色凝练

1. 辽宁文化的三大板块分布

辽宁地域文化是一种多元构成的亚文化形态。 从历史上看, 它处在中原华夏文化圈的边缘地带, 具有从文化核心区向边缘区辐射的 “过渡带” 的性质。

再从地区分类来看, 辽东、 辽南一带的民俗和口音, 至今还带着鲜明的漂洋过海而来的鲁文化的痕迹, 而处在燕山北麓的广阔的辽西地域, 至今仍保存着冀文化和热河地区的乡民遗风。 辽北的平原地带, 则具有明显的向北发展的文化意识。

2. 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

辽宁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复杂的。 辽宁拥有比较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清朝历史、 反抗外来势力侵略史以及近代工业化历史的痕迹非常明显, 当前的明星文化 (众多的歌星、 笑星、 体育明星) 又构成了辽宁文化的另一个亮点。

3. 辽宁文化的特色之处

辽宁工业化建设中的文化因素传承: 多种历史痕迹给辽宁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因素, 清朝历史、 殖民地历史和近代工业化历史痕迹至今影响着建设中的文化特点。

辽宁老工业基地文化弱势所在: 与其他省份比较, 辽宁在文化发展方面滞缓。 文化振兴, 是需要从 “器物” “制度” 和 “文化”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达成的。 在器物方面, 辽宁有雄厚的工业实力背景, 改革开放30年, 工业发展比较完善; 在制度方面, 需要多部门综合协调, 针对文化复兴、 发展和建设拿出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文化方面, 更要摆脱辽宁固有的落后的思想、 不良的习俗,努力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

辽宁文化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特点, 与其他省份与城市相比较,应该更加突出辽宁文化的特点与优势所在。 西安 “古都”、 成都“蜀都”、 山东 “儒文化” 等都有各自的亮点, 辽宁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独特文化与提升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