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转型与双语变迁

经济转型与双语变迁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经济转型与语言变化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经济变化是双语变迁的原动力,双语演变的趋势和速度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德夯村通行苗语。德夯虽处于单语状态,但苗汉交往由来已久。经济收益的差距激发了德夯人学习汉语的热情。德夯村语言使用功能由苗语到苗汉双语的演变过程只经历了短短的16年,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语言演变时间相比,是短暂的、迅猛的,应该属于急促型。

余金枝

[摘 要]经济转型与语言变化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经济变化是双语变迁的原动力,双语演变的趋势和速度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但语言也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经济,语言功能的扩展为经济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德夯村;经济转型;双语变迁

一、德夯村经济转型前的语言使用情况

德夯村地处湖南西北部,隶属吉首市矮寨镇。矮寨镇是苗族聚居区,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5.14%。德夯村有住户128户,有农业人口518人,全部是苗族。德夯人姓氏多是苗族的大姓“龙”“石”“时”,德夯村是该镇最纯正的苗族村寨之一。

德夯村山高土劣,昔人诗云:“地瘠人耕石,山高马踏云。”凡可耕者,都尽量开发,从山底到山腰,层层叠叠,多为细长梯形状,且多为等雨田,收获无保障。农作物为水稻、玉米、黄豆、红薯等。缺乏经济作物,只盛产山竹,村里人善编竹具,靠卖竹具换取油盐钱。经济形态以农耕为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经济贫困。

德夯村通行苗语。德夯苗语属于苗语湘西方言的东部土语,与标准音吉卫话在声母和声调方面略有差别,但不影响通话。1956年国家创造了湘西苗文,20世纪80年代湘西推行过苗汉双语双文教育。但德夯人不会苗文只会苗语。80年代中期,德夯村45岁以上、8岁以下的人,基本上听不懂汉语,只知道为数不多的常用汉语借词,例如“学堂”“洋火”“煤油”等等。7岁以上的学龄儿童和成年人,因为上课和赶集的缘故,接触汉语的机会多一些,他们会说简单的日常用语,但仅限于在课堂和集市,交际对象不外乎老师和外族商人,回到村子绝对不会也不敢说汉语。母语是他们唯一的交际用语。

造成德夯人单语现象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母语的使用功能完全能满足封闭的农耕经济的需要,不需要族际语言来互补。德夯人的经济生活单一,交际的范围固定而狭窄(家庭、村寨、山坡),交际的对象熟悉而量少(家人、亲人、乡亲),不需要兼用汉语也能过得去。单一的经济生活只需要单一的交际语言。

二是由于语言情感的需要。所谓语言情感就是对本民族语言和外族语言的一种感情倾向。德夯人对自己的母语有深厚的感情,认为苗语是自己民族的象征,他们“宁卖祖宗田,不变祖宗言”。苗族以语言来分支系,讲相同苗语的人一般属于一个支系,苗语能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异地苗族人之间的认同感。讲苗语的人来到德夯,不论是否相识,不问来自何处,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德夯人把汉语称为“扎”,意为“外人的语言”或“异族语”,是划为另类的。这是历代统治者推行的民族镇压和民族歧视政策伤害了苗族人民情感所致。

德夯虽处于单语状态,但苗汉交往由来已久。清末,清政府为了“化夷为汉”,在湘西相继设立高等小学堂,后传教士进入湘西、军阀混战、湘川公路建成、抗日战争等等,都对湘西的经济发展、语言接触、语言兼用产生了较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矮寨至大龙通车,1958年初级村小创建,1968—1975年广播入村,1985年电视进入村寨,使汉语在矮寨镇不断推广。而德夯因物资匮乏、交通闭塞,受外界的冲击最小,成为苗族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最完整的村寨。

二、德夯村经济转型后的语言使用情况

1987年1月,吉首市政府决定在山奇水秀、民风古朴的德夯村成立德夯旅游管理处,着手开发德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征收土地,修筑公路,世代封闭的苗寨大门被旅游开发的经济浪潮冲开。近年来,德夯的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发展、快速增长的态势,现已成为湖南省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民俗文化村,是省级旅游风景区。德夯人的经济生活形态已由封闭的农耕经济向开放的旅游经济转变。他们的语言使用功能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1.经济生活的改变促使语言使用功能发生变化

旅游需求的增加促使兼语范围的扩大。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逐渐向多元化转变。当外族游客源源不断地涌进德夯村时,德夯人意识到已无法回避通用较广的汉语。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族游人的不断增多,用汉语与外族游客交际已成为德夯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语言接触的不断延续,德夯人对汉语、汉文化的理解不断加深,对待汉语的态度也由过去的消极冷漠转为主动接纳。近几年,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德夯人的经济生活水平也快速提高。这种平等互利的民族交往、热情友好的语言接触,更加强了德夯人对汉语的认同感。到2002年年底,有377人兼用汉语,占总人口的72%,兼用汉语的情况已由局部型演变为普遍型。

经济收益的差距激发了德夯人学习汉语的热情。旅游经济需要各式各样的服务,不同的经营种类收入差距很大。如带有民族服务性质的餐饮业、经销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等行业收入较高,但需要较高的汉语水平去介绍民族习俗、民族特点、民族产品;在路边卖矿泉水、各种小吃等小生意收入较低,但只需会说简单的汉语词句。汉语水平成了商业竞争的条件之一,成了隐形的生产力。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德夯人学习汉语的热情陡然上升,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汉语。

经济条件的改善拓宽了学习汉语的渠道。经济发展了,外族游客增多了,使用汉语口语进行直接交流的时间延长了,自然习得汉语的机会也就增多了。经济收入高了,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学习汉语书面语的时间增多了。经济条件改善了,全村电视机入户率达100%,媒介促进了汉语的习得。1994年电话开通,至今有63家安装了电话,占全村住户的49%;2001年无线网络开通,有48人买了手机,与外界联系更方便,间接习得汉语、使用汉语的机会增加了。由此,汉语习得的途径由原来单一的直接习得,拓宽为直接习得与间接习得两种方式;由原来的自然习得,变为自然习得和学习习得两种类型。

2.德夯村双语演变的特点

(1)双语演变的类型为混合型。

从语言演变的历程看,可分为急促型和缓慢型两种。德夯村语言使用功能由苗语到苗汉双语的演变过程只经历了短短的16年,与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语言演变时间相比,是短暂的、迅猛的,应该属于急促型。但从其语言自身演变的经过来看,从单一苗语到苗汉双语的兼用经历了语言接触、语言影响到语言兼用的漫长过程。特别是语言接触从明代以前就已经开始,虽然语言接触的方式受历朝历代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影响而时疏时密,但却从未间断。德夯人虽不使用汉语交际,但对汉语却并不陌生。1958年村小的创办,其后义务教育的不断普及,也为双语的变迁创造了条件。兼语的普及是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逐步扩散;兼语的应用水平经历了由词到句、由不熟练到熟练的步步提高。从语言自身的演化过程来看,既经历了漫长的双语潜伏期,又经历了语言功能扩散、语言水平提高的渐变期,属于缓慢型。因此,德夯的双语变迁类型是急促型与缓慢型的矛盾统一,属混合型。

(2)兼语人的汉语水平随年龄的增长呈现为不对称的抛物线图形。

德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汉语水平不断提高,18~39岁的村民汉语水平已相当高,兼语人可以用汉语表达复杂的情感、抽象的概念。从40岁开始,汉语水平又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徐徐下降,60岁以上的老人汉语水平高的仅有两人,一个是退休教师,一个是村支书

(3)汉语的兼用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夯人兼用汉语的最小年龄为8岁左右。村里有一所初级小学,教师必须用双语授课,因为德夯儿童都不会说汉语。一年级学会的汉语词句都是书面语,在平时交际中从不使用,到二三年级才能用汉语交流,也就是说到了八九岁才具备双语能力。2003年4月笔者去德夯,发现村子里三四岁儿童就能兼用汉语的已有不少,并且可以用汉语招揽顾客。村里有学龄儿童51人,笔者从四年级和五年级抽取4人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测试内容为读字、词、篇和对话,有1人达到二级甲等,3人达到二级乙等,已达到对当地教师的普通话要求。

(4)苗汉双语的转换使用根据交往对象而定。

德夯人现在随处经商,在家里开饭馆、旅社、商店,在景区卖小吃,只要有游客的地方就有兼用汉语的德夯人在做生意。对村外的交往对象,他们就说普通话,一旦发现游客说方言就马上改用方言,对本村人说苗语。双语如何转换根据对方所操的语言而定。

(5)双语兼用呈现出稳定的发展趋势,并有向多语发展的可能

德夯人对苗语有深厚的感情,用苗语交流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他们会长期使用苗语。德夯是苗族民俗村,苗语是最鲜明的民族特征之一,一旦德夯人转用汉语,德夯作为民俗村的旅游价值将不复存在,或将导致旅游经济的衰落。苗语作为当地流行语言的地位不会动摇。如果说苗语起到把外族人吸引到德夯来的作用,那么兼用汉语是帮助德夯人走出湘西、走向富裕的桥梁。因此,德夯人会长期自觉地使用汉语,兼用汉语将会长久地持续下去。近年来,外国游客光顾德夯的人次在增多,1987年为21人,2002年为230人,个别年轻的生意人开始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国人打招呼。随着英语的推广,今后的德夯人会不会兼用英语,这就要看旅游经济如何发展了。

三、双语变迁的启示

1.经济转型与双语变迁存在互动关系

经济生活形态制约语言功能的变化发展。1987年以前,德夯处于单一封闭的传统农业经济时期,使用母语进行交际就能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不需要兼用汉语。

1987年以后,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生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开放式的经济形态需要与大量的外族人进行交际,母语的使用功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经济的进步。这就需要一种族际语言来互补,达到语言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汉语的兼用也就成为必然。

经济变化是双语变迁的原动力,语言的使用功能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双语演变的趋势和速度是与经济发展同步的。但语言也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经济,语言功能的扩展为经济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转型与语言变化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

2.如何看待双语变迁

语言既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又传承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科学进步、文化发达,民族地区兼用汉语是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必然,必定会给德夯村带来积极影响。

首先,兼用汉语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善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拓宽了其生存空间,提高了其生存能力,使他们能运用多种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其次,能够提高兼语人的认识水平和文化水平。兼用一种语言,就会多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多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就能启迪智慧、丰富心灵。此外,兼用汉语能促进民族团结,可以更好地了解外民族,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异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间的友好交往。

双语的变迁对德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对母语和母文化的削弱也是显而易见的。长期兼用汉语会使双语人产生文化趋同心理,不自觉地淡化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因此,我们在积极发展经济、促进双语发展的同时,还应该采取得力措施,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把德夯建成苗族文化气息浓厚的民俗风景区。

原载于《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