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能力获得收益的机制

能力获得收益的机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理解已有观点存在的不足,可以知道,在教育获得收益的过程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能力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收益还不得而知。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人及其能力价值的肯定,进一步对能力提高产出和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对能力的研究无疑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典型范式。

通过理解已有观点存在的不足,可以知道,在教育获得收益的过程中,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能力通过怎样的机制实现收益还不得而知。对教育收益多样性的成因分析也表明,考察教育及其收益已经不能仅局限于投入产出模型,而是应该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进行分析,即在更具一般性的人类活动层面上考察教育及其收益。

通常情况下,为了获得各种收益,人们需要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完成各种活动,如生产、投资、消费、销售等。这些活动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有的只需要由单个人来完成,有的则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有的甚至需要整个社会成员的参与(如公民投票等)。实际上人们的活动非常具体,如在农业生产中购买什么样的种子,劳动力是否要流动或者迁徙,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学习和学习多少年,在什么地方定居以及和怎样的人组建家庭等。可以观察到,每一个人完成这些活动的情况以及结果并不相同,因而获得的收益及效用也不同,在生活状况上的差异也很大。显而易见,能否完成这些活动以及完成的质量如何,取决于个人的能力状况和水平,教育因培养完成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而与各种教育收益产生密切的联系。

一、能力在经济学中的演进:能力平等

依附于人并通过做事情、完成功能性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古典经济学中就已经被提及。古典经济学家已经注意到人的能力只有通过外化参与各种生产活动才能产生财富和各种社会后果。威廉·配第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命题,指出人及其能力通过参与劳动活动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亚当·斯密将社会全体居民或成员所具有的有用的能力归入生产中的固定成本,表明生产活动需要消耗人的能力。亚当·斯密将个体间能力差异的原因归结为劳动分工,分工表达了生产中各种专业化活动的不同,以及这些活动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不同。与此相反,哈耶克认为是知识分工决定了劳动分工,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需要花一定的费用,只有在知识的预期收益高于其费用时,知识转移才会确实发生,个体知识累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差异,导致个体能力的逐渐不同。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进一步阐明了能力对工业效率的决定作用,他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并认为一般能力对提高工业效率更为重要,普通教育与工业教育对提高个体一般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将劳动力定义为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他发现资本的统治地位及其对利润的追求使得劳动力成为一种具有消耗性的日用品,不平等的雇佣关系即资本对企业剩余的完全占有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冲突。可见,在古典经济学中,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及其能力对创造财富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作用,以及社会关系对生产和分配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对人及其能力价值的肯定,进一步对能力提高产出和效率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彭罗斯发现能力对企业成长具有决定作用。企业是市场经济中创造财富的最主要组织形式,彭罗斯注意到企业是多种能力的聚合体,因为企业实际投入生产的并不是资源本身,而是通过使用资源所产生的“服务”。这种服务可以分为“企业家服务”和“管理服务”两类,前者用来发现和利用生产机会,后者用来完善和实施扩张计划,它们都是企业成长所不可或缺的。所以从根本上讲,企业消耗各种资源进而形成的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力,因为在市场中不断有企业产生和死亡。企业能力对企业成长行为的影响是人的能力对人的行为影响的一个重要扩展,因为企业是具有各种能力的人的集合体,市场中的企业竞争力包含着微观个体的能力对企业活动的作用机制。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能力是完成一项特别行动所具有的竞争力和效率,能力为人们完成各种活动提供了各种性质的服务,即能力服务。舒尔茨将能力抽象为可以量化的人力资本,其和物质资本一起投入生产过程,产出收益的同时按贡献获得报酬。人力资本理论对能力的研究无疑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典型范式。人力资本理论在舒尔茨提出之后,经由贝克尔、明塞、丹尼森等人的模型构建和实证检验,最终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论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依据在于,存在一个类似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即存在满足人力资本投资公式的内部收益率,该收益率可以经过实证检验,其中E t为t时期的收入,Ct为t时期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n为时期,IRR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人力资本理论平等对待人的能力与物质资本,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但它对能力怎样作用于生产过程不予深究,且人力资本的服务目标还是要实现资本增值。

阿马蒂亚·森将能力定义为功能的派生概念,功能是人们完成的活动和所处的状态(doings and beings),能力是一个人实现的各种功能的组合。这个定义以人们完成的活动来定义能力,以活动的结果来考察能力的大小,并不考虑能力如何工作以及某一活动如何能够完成,考察的是静态加总的宏观上的能力。对于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如何产生收益,阿马蒂亚·森认为能力提高了个体将资源(各种商品)转换为功能(各种活动)的转换率。阿马蒂亚·森扩展了能力的内涵,将可以做某事的权利也归结为能力,并认为权利的缺乏以及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限制,是造成平民失业、贫困和饥饿的重要原因之一。

考察人的能力在经济学中的演进过程,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能力具有明显的“知识”特征。知识分工促进了劳动分工的不断深化,一般能力使得个体在不同职业之间的转换变得容易,管理服务能力有助于挖掘企业资源的潜力,能力越高的个体选择其想做的事或想要的状态的自由也越高。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是人们达成的社会共识,进而权利也具有知识特征。能力所具有的知识特征使得教育可以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人的能力的方式,因为教育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传播知识和创造知识。正如马歇尔所言:“在学校中得到的进步之所以重要,除了由于它本身的缘故之外,更多的是因为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将来进步的能力之故。”[1]在实践中,西方国家广泛采取的促进就业政策,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失业者的职业能力。

第二,应在更为普遍的人类活动层面上研究人的能力及其价值。考察人的能力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能仅限于生产活动,而应该在更为广泛的人类活动层面,不仅包括生产活动,还应包括人的社会活动,以及结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生产活动虽然非常重要,但不能代表人类生活的全部。生产活动本身并不能确保自身持续进行,只有同时进行消费、投资等其他活动才能使其得以继续。生产活动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不平等、社会冲突、环境污染等问题。显然,仅考虑生产活动并不能解决目前人类发展所遇到的难题。

第三,作为实现福利持续增长的手段,能力采取的形式并不是个体自由,而是社会意义上的能力(权利)平等,即完备能力平等。已有文献对能力的研究存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即能力是影响人们各种活动完成状况的重要变量,它具有“利他增殖”的性质,也就是说,能力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它能够促成目标实现的其他手段的运用。能力在经济学中的演进表明,作为实现目标手段的能力采取怎样的形式,与其需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直接关联(见图4-3)。

图4-3 能力手段的不同形式和经济目标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时代,衡量经济价值的唯一标准是财富。舒尔茨看到了此时期知识与技能在生产领域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以等同于物质资本的地位看待人的能力,将能力抽象为人力资本,但人力资本并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占有全部劳动剩余,劳动者无法分享到自己的劳动剩余,劳动者只有通过形成工会和进行罢工以集体能力来提高自身在生产中和分配中的地位。为了弥补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姚先国、郭继强提出“劳动力产权”理论,认为劳动者可以以人力资本产权的方式分享企业剩余,“员工持股”即是可以采取的一种具体形式。但劳动力产权理论并没有能够完全摒弃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还是将人的能力局限在生产领域进行讨论,劳动力产权并不能解决社会矛盾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以,当人们以物质财富及其增长作为经济目标时,作为实现此目标的手段的能力表现为资本形态,即人力资本,把本属于“人”的东西外化为属于“物”的东西。

阿马蒂亚·森所定义的能力,虽不直接来自心理学领域,却是间接的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在功能集上定义能力,完成单个功能即需要能力组合,完成整个功能集则是需要更为完备的综合知识与技能,此时的能力直接表达着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物质财富只是转化为各种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之一,人们希望过的是更高质量的生活。阿马蒂亚·森看到权利缺失对个体参与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制和阻碍作用,主张消除人们参与各种活动的障碍和限制,赋予平民更多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即使他们能够自由地实现发展。可以看到,当人们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时,人的能力还原成为实现此目标的实际手段,把本属于“人”的东西归还于“人”,而能力之所以会被人力资本的表象所掩盖,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失去了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力(见图4-3)。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仅从个体角度考虑完成功能(活动)的条件,即某一个体哪些功能不能完成,以及缺乏哪些权利和受到怎样的限制,通过赋予权利、消除限制、实现自由可以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此种观点实际上是个人自由主义的泛化,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它减少和降低了社会责任。因为自由是无界的,且个体间的自由很难比较,缺乏社会政策上的意义,即社会很难确定一个标准来保证个体能力的自由水平,即福利水平,因而作为手段的能力自由很难在公共政策上得以实现。而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考察能力的作用,即是所有人或者每一个人的参与功能均不会受到限制,所有人或者每一个人均有权利参与这些功能和有能力来完成这些功能。此时,作为手段的能力实际采取的是能力平等形式。能力平等的特别之处在于,能力平等是可以有界的,更易于在政策上得到实现,即社会可以以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功能完全扩展为限,以保证每一个人都可以实现福利的持续增长,这也就是说,社会政策可以以完备能力平等为手段来实现福利的持续增长。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并不是指每个人都会完成相同的活动,而是指每个人都具有完成这些活动的机会,至于每个人具体会参与和完成怎样的活动则取决于他们的个人选择。所以,当经济目标不再是GDP及其增长率,而是人们福利的持续增长时,作为手段的能力是完备能力平等,社会也只有实现完备能力平等才能最终解决日趋严重的不平等、社会冲突及环境污染等问题。总之,作为实现福利持续增长的手段,能力并不是通过人力资本形式,也不是通过个体的能力自由来实现,而是通过能力的人人平等来实现。

二、典型活动和能力结构单元

当整个社会追求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时候,对能力的理解已经不能仅局限于生产领域,同样地,分析能力产生收益的机制,已经不能再使用生产领域的投入产出模型,而是应该从更为普遍的人类活动层次来进行考察。为了不失一般性,可以从“典型的人类活动”开始,即根据理论研究的需要,综合所有的经济社会活动,设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关于活动的理论模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此时所研究的能力,并不是静态的功能集,而是指完成一个典型活动所需要和使用的各种知识与技能,以及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权利。

由于人更具有理性,人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并不仅仅是完成生理上的某些动作,而是完成一系列包含心理、生理以及资源配置的典型活动过程,可以简单地表述成:根据收集的信息判断价值,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的行动过程。根据此描述可以知道,完成一项活动时,发挥作用的并不是单个能力项,而是形成一定结构的能力单项的组合,简称为能力结构单元。人们只有使用一个能力结构单元才能完成一项典型活动(见图4-4)。完成一个典型活动需要能力结构单元表明,抽象的能力是由多个单项能力组合而成,即能力具有清单属性,对于能力的研究离不开对于能力清单的讨论。

图4-4 典型活动的能力结构单元以及教育的补偿机制

能力结构单元是一个典型活动的具体展开,即一项活动需要用一个能力结构单元来完成。能力结构单元有两层含义:一是完成一项活动需要多种能力项的组合。一般来讲,完成一项活动仅有一种能力是不够的,越是复杂的、难度大的活动要求的能力种类越多,要求的能力也越强,有些时候某一项能力可能需要专业化的团队才能完成。二是这些能力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可以发挥1+1>2的功效,不同的能力项在不同的方面形成分工、协作以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力由于形成结构而可以产生某些特殊的效果,比如可以产生创新等。一个典型活动至少包含4种基本能力项的结构组合,它们分别是:收集信息能力、判断价值能力、配置资源能力、技术支持能力。它们形成的是一个闭环的反馈结构(见图4-4),其中技术手段可以分别和同时作用于收集信息、判断价值和配置资源,配置资源还要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收益则是完成典型活动以后自然而成的结果。显而易见,在完成某一具体活动时,能力通过能力结构单元发挥作用。能力结构单元如何作用于活动,涉及过程和结果,依靠的是结构单元中各种性质的能力项的相互作用和协同工作。在此,可以以劳动力岗位搜寻和企业经营为例来说明能力结构单元的工作过程。

(一)劳动力岗位搜索

劳动者寻找工作,首先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对工作的喜好收集岗位信息。这里的专业技能实际代表着寻找某种工作的技术手段,比如普通工人、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所要求的职业技能差别很大,搜寻的目标岗位会有很大的不同。信息搜寻的数量及质量受到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技术手段的制约。接下来劳动者需要进行价值评判。待选岗位可以很多,但必须对每一个岗位进行必要的价值评价,也就是回答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是否值得去做的问题,然后才能做必要的选择。对求职者而言,当然希望找到收入高、稳定,且有长期发展可能的岗位,但这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也需要一些远见卓识。假如雇主是可以选择的,则进入第三个阶段——资源配置阶段。劳动者对自己的时间、空间及货币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达到效用的最大化。由于每一个人的配置技术并不会完全相同,因而配置的效果和结果也不会相同。可见,收集信息、判断价值、资源配置及技术支持这些能力项既是直接工作过程,也具有协同协作作用,通过直接工作和相互作用最终帮助劳动者找到最满意的岗位。当然,能力高者越能获得比较好的职位,成功的概率也越高。

(二)企业经营

企业经营者首先需要选择向市场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可选的产品很多,企业当然希望选择利润较高的产品,此时这里收集信息及进行加工分析的环节必不可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未来市场规模及可实现技术手段的信息。企业所要采用的技术路线决定了未来经营成本的绝大部分,如果竞争对手可以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那将导致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另外,需要对每一种可能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这是对每一种方案的收益、技术和风险的定量评估,这里涉及非常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最后是进行资源配置,根据选定产品及实现的技术选择各种人、财、物以及商标、技术设备等,最终顺利实现生产或者提供服务,才能取得相应的收益。企业的资源配置涉及管理能力,所以即使其他方面相同,企业之间的成本和利润也会有很大差异。企业经营能力是非常高级的能力,对能力和技术的要求更高,其中很多环节是一个人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多个专业团队来处理这些工作,比如市场调研与分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筹资与融资、日常的经营与管理等,而且这些团队的成员必须是受过高等教育及专业训练的,否则很难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团队成员以及团队之间的共同协作,对成员的社会化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性服务行业的出现即与这些服务能力的专业化分工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广告公司、物流企业等。与在个人活动中一样,能力结构单元的协同工作帮助企业完成持续经营活动,只是其中的许多能力项必须由相应的团队完成,而不一定由个人来完成。

工作搜寻和企业经营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人们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作为手段的能力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或者说得到怎样的应用。在能力结构单元里,能力不是静态的概念而是动态的概念,可以根据结果的反馈随时进行调整和提高。能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每一种基本能力项成为完成活动时不可缺少的环节,且如果没有各种能力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工作,活动难以完成或者难以达到成功的要求。所以完成功能性活动的能力,或者说可以产生各种作用的能力是各种能力项的组合体,即能力具有清单属性。

能力的组合性质、清单属性与完备能力的思想是一致的,因为完成一个典型活动需要使用能力组合,所以可以肯定完成完备功能集的能力必然是一个能力组合,这也证明了完备能力清单的存在。以完备能力为标准,则许多人具有进行能力补偿的必要:一是某一个体很难同时拥有多种能力项,因为许多比较高级的能力只有经过专业化的训练才能获得,而对此进行教育培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二是对于个体来讲,能力项也是一个成长过程,能力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产生形成,也会由强变弱,逐步消失,缺乏的和比较弱的能力需要得到补偿;三是功能扩展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这对能力清单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比如新技术、新思想、新产品等的出现,对人们使用和运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使得某些群体缺乏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必要权利。

三、教育的能力补偿机制

完备能力平等的要求,以及能力所具有的清单性质,使得能力具有补偿的必要,而教育本身所具有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功能属性,以及能力所具有的知识属性,使得教育成为进行能力补偿的最有效方式。所有对教育收益的研究成果都清楚地表明,教育对人们在德、智、体、美、劳等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各个方面均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收益,这些收益不仅表现为收入的增加,还表现为家庭和睦、身心健康、行为良好、防止犯罪、社会安定、保护环境等许多方面,教育收益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物质财富范畴,进一步扩展到对人的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而教育收益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对人的完备能力的培养(见图4-5)。此外,教育的能力补偿机制也可以从老年教育的发展、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的发展以及各国的促进就业政策等多方面得到证实。具体来讲,教育的能力补偿机制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4-5 教育收益不断扩展和完备能力的关系

(一)教育对能力结构单元的作用

能力的来源可以有很多方面,教育、天赋、家庭及经验等,其中教育对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能力结构单元中,技术支持能力的作用最为重要和最为广泛,它不仅为收集信息、判断价值及配置资源三个环节提供技术手段上的支持,还可以直接作用于活动过程,比如生产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新的方法的应用等。受教育程度高者由于有更高的技术手段而可以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更为出色。这些技术不仅包括某一专业技术上的“硬技术”,也包括新思想、新观念、数据处理等方面的“软技术”。专业技术、先进思想、新观念及新方法,没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正规教育是不可能获得的。类似地,受教育程度高者在进行信息收集时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收集的范围更广,分析问题的方法更为全面和先进;受教育程度高者对价值评判的考虑更为周全,也更为理性,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做更好的选择;资源配置方面,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大,因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社会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学历文凭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能力结构单元中的各种能力项以及它们的共同协作,均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高能力者可以完成更为复杂和难度更大的活动,而高能力者只能由教育来培养。通常情况下,越是复杂、难度大的活动越是不容易成功,因此对能力的要求越高。而处理复杂状况的能力,只能由专门教育来培养。比如,软件工程师编写软件程序,需要掌握多种人机对话语言并且能够熟练使用,获得这种技术能力的途径只有接受专业训练。对于复杂的活动,每一种能力项可能都需要一个专业团队才能完成。比如对新产品的投资,需要技术研发团队、市场调研团队、投融资团队等,这样才能对产品的市场价值及技术先进性做出准确评估,而这些专业团队的成员必定是受过较长时间专业教育和训练的。

(二)教育在能力复制和传播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海量的信息及知识得以不断复制和传播,而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了关键作用。

1.教育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方式

所谓教育就是将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授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活动,新技术的使用是教育传授的知识与技能之一。

2.教育培养了学习能力

教育本身也是学习活动,接受教育者可以学会学习,并以此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能力。比如,基础教育培养的听、读、写、计算能力,是儿童接受更高教育的基础。

3.教育所培养的能力在社会中具有示范效应

比如,对于先进的农业技术,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人总是较易接受和采用,在看到可以提高产量以后,受教育水平低的邻居、朋友等才会进行学习和模仿,跟着使用新技术来提高产量。新的能力一旦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和拥有,就实现了传播,进而形成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反过来,掌握新技术、新能力获得的超额收益又会进一步激励人们学习和掌握更新的技术和更新的能力,形成能力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教育在能力自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能力的重要特点是可以实现自生长,即人的能力可以逐步增强和增加,不断扩展到许多未知的领域。教育一旦完成对人的启蒙,人的能力就可以在多方面得到提高和扩展。例如,新旧两代农民工由于受教育水平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活动轨迹。老一代农民工的活动轨迹是进城打工赚钱,回家养家,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则更希望留在他们所打工的城市。由于受教育水平较高,且受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新生代的农民工会在城市生活更长时间,其生活内容及生活轨迹要比他们的父辈丰富多彩得多,具体表现在继续教育、技能培训、跳槽、购买社会保障、成为市民等许多方面,这说明具有更高教育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能力增长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力自生长的最突出表现是创新的出现,教育对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由高等院校的科研团队完成的。

四、创新的形成

创新无疑是人类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在更为一般的活动层面上定义创新,即是完成一个从来没有人完成的活动。能力结构单元所具有的闭环反馈结构为创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能力结构单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种能力项形成一个闭环的反馈结构,人们可以随时根据结果的状况来对各种能力项环节进行调整和修正,使得活动的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收益的大小及完成质量,是完成活动最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活动的收益不及预期或者活动无法完成,行为人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能力项进行调整,多数的情况是需要提高某种能力项。由于资源条件、经济环境会发生很多变化,有预期到的,也有未预期到的,行为人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当行为人能够完成一个从来没有人能够完成的活动时,发明创造随即产生。但前人没有完成并不是说前人没有做过,现代人总是在前人失败的基础上,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即通过反馈机制来完成创新活动的。当然行为人在通常情况下也不会一次性成功,许多时候通过试错纠错的办法,及时反馈偏差并寻找其原因,最终使得一项新的活动得以完成。比如,远程通话、远程视频、无线通信等的出现,使得人们完成了原来从来没有人完成的活动。当然创新并不仅限于此,这取决于反馈的结果,如果反馈的结果显示是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了问题,则改变现状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如果是生产中的技术支持落后,则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总之,能力结构单元的反馈结构使得可创新的方面无处不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