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目标导向评价向绩效评价发展

从目标导向评价向绩效评价发展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特色方案》努力向绩效评价的模式靠近,但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并会在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中最终走向实现 “多元价值的协调发展”。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 《特色方案》中一系列改变均是由于评估主体的变化而产生,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估方法等均从主要评估主体的角度考虑。

《特色方案》评估内容由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两部分组成:内涵建设评估以数据平台为依据,强调 “客观事实的评估常态”,而特色建设评估采用 “自我举证、专家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强调 “价值共建”的平等对话。同样,新一轮评估中采用的绩效评价模式也不例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特色方案》努力向绩效评价的模式靠近,但会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并会在不断修改、不断完善中最终走向实现 “多元价值的协调发展”。

比较这两种模式的目的、主题、内容、逻辑、方法等方面,可见其差异所在 (见表1)。

表1 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与绩效评价模式比较一览表

目标导向与绩效评价这两种模式最大的区别是评价主体。目标导向的评估主体是教育方,比较单一。而绩效评价模式采用360度多元主体评估方法,评估主体是需求方,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以及上级主管领导;而外部评估主体包括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和校友以及专家组 (见下图)。评估主体的多元结构是保证绩效评估信度的基本原则,因为各评估主体都会代表自己的立场和利益,都有其特定的评估角度。

高职院校360度多元主体评估方法图

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 《特色方案》中一系列改变均是由于评估主体的变化而产生,指标体系的设计、评估方法等均从主要评估主体的角度考虑。

内涵指标包括7个主要评估指标、22个关键要素。7个主要评估指标来自 “5号文件”,包括领导作用、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特色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和社会评价。根据绩效评价模式,22个关键要素不再是 “二级指标”,而是说明7个主要评估指标的原因。

特色指标有4个主要评价指标、9个特色观测点。4个一级指标,包括规划定位、保障措施、运行管理和效果声誉 (见表2)。

表2 特色建设指标体系表

《特色方案》对特色做出了以下界定:“特色是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的优势,要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方向,有稳定的运行机制,经过一定的实践周期,并已取得明显成效。”特色,就是比较优势,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的核心竞争力。要求高职院校认真总结自身的办学优势,把特色建设从概念创新转向实践积累,逐步构建包括特色内涵、保障机制、实践过程、实施效果等的特色体系,突出在质量保障过程中对特色项目的 “条件、过程、绩效”实施质量管理。在评价特色过程中,需要回答以下问题:

(一)特色何处寻找

这表现在办学历史、办学思路、教育模式、学科构成、专业特色、文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比如,人才培养特色可从人才规格特色、育人模式特色和学生职业特色三方面寻找。

(二)特色是否存在

这体现在办学是否独特、是否有出色的教学成效等方面。

(三)特色是否成熟

这体现在特色的稳定持久、表象鲜明、理论化程度高等方面。

(四)特色是否具有推广价值

这体现在特色所影响的受益面和学习应用所必备的条件,指办学投入成本与产生教学收益的办学效益。

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这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支撑的关系。作为一种“公平的”鉴定性评估,评估必须使用统一的评估标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检验各学校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既定标准;但由于各学校的多样性、特殊性和复杂性等差异,生搬硬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指标只能导致 “千校一面”,无法引导学校因势利导办出个性与特色。由此,内涵建设与特色建设 “合二为一”的 《特色方案》就是要试图反映高校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

“本色”与 “特色”,“共性”与 “个性”的统一,把普遍性要求与差异性处理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说内涵建设部分的目的是鉴定学校是否 “达标”的话,那么特色建设部分则是促进学校进一步个性化发展,探索 “和而不同”的追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