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

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价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识和理解信息化的内涵及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意义与功能,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基础。特别是随着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重构政府是社会发展对公共部门的必然要求。

9.1 概念、意义与功能

经历全球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各国政府已面对了一个全然不同的新环境。当更多的挑战来自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时,公共部门是否做好准备,重塑更具有回应性、效率性和责任性的电子政府?认识和理解信息化的内涵及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意义与功能,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基础。

9.1.1信息化概念与内涵

1.信息化

在中国,“信息”一词早在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中出现过。“诸葛格围合肥新城,城中遣士刘整出围传消息。王子俭期曰:‘正数欲来,信息甚大。’”这里的“信息”指的是音讯或消息。在西方,“信息”一词却出现得比较晚,“information”一词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概念则是20世纪初信息论与控制论诞生以后的事。不同领域的学者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对“信息”一词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信息”的定义一直未有定论。

抛开纷繁芜杂的信息定义,可以大致概括出信息的几个特征:真伪性,即信息有真伪之分,客观反映现实世界事物的程度是信息的准确性;可传输性,即信息需要依附于某种载体进行传输;可识别性,即信息能够以一定的方式予以识别;可处理性,即信息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处理;扩散性和可共享性,即同一信源可以供给多个信宿,因此信息是可以共享的;时效性和时滞性,即信息在一定的时间内是有效的信息,在此时间之外就是无效信息。而且任何信息从信源传播到信宿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都有其时滞性;可重复利用性,即信源发送的信息不论传送给多少个信宿,都不会因信宿的多少而减少,并且一种信息是可以多次被反复利用的;存储性,即信息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存储在不同的介质上。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1963年,日本学者梅棹忠夫在他的专著《信息产业论》里首先提出来以信息为中心的社会为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一词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7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

对于信息化的表述,国内学术界和政府内部有过较长时间的研讨。一般认为,信息化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是一个较大的领域;二是信息服务业,分为传统的服务业和新兴的信息服务业;三是信息在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如政治系统的电子政务;信息化主要包括产业和应用,产业是基础,应用是目的。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专家认为,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体系的组织结构和经济结构进行全面的改造,使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1997年,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所确定的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公共部门信息化

政府公共部门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自然也会受到信息化的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政府公共部门职能的转型,加快信息化建设、重构政府是社会发展对公共部门的必然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引入和运用更为先进的前沿技术与管理方法建立服务型、绩效型信息系统是公共部门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公共部门公开信息从有权“赐予”到有责提供,公众获得信息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公共治理,可以说,中国政府正加速走向信息化政府之路。

信息化主要带给公共部门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公民对公共服务质量要求的影响。社会信息化加快了社会信息的流动速度,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继而造就了公共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另一个是公共部门自身工作方式的影响。事实上,公共部门的各个方面都受到社会信息化的影响,而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自身信息化——即公共部门信息化。

我国公共部门信息化建设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沿着“机关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发展路径展开的,总共经历了“起步阶段(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全国政府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通知》为标志)、推进阶段(以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标志)、发展阶段(以政府上网工程为标志)、高速发展阶段(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标志)”四个过程,目前正处于以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工程为核心建设内容的高速发展阶段。

3.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

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是指公共部门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公共部门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是西方发达国家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涉及政府管理的各个方面,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发展时期。学者蓝志勇和胡税根将其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萌芽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1907年,纽约市政研究院率先开始了对纽约市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实践,并运用社会调查、市政统计和成本核算等方法和技术,建立了政府活动的成本与投入、政府活动的产出和评价社会条件三种类型的绩效评价。第二阶段是起步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40年代中期,雷得累和西蒙在《市政工作衡量:行政管理评价标准的调查》中提出了评价的需求、结果、成本、努力、业绩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三阶段是发展阶段,大致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大规模发展的阶段。1973年,尼克松政府出台了“联邦政府生产率测定方案”,有关部门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制定了3000多个绩效评价指标。第四阶段是深化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绩效评价信息反馈转向电子政务。1993年美国《国家绩效评论》(NPR)中首先提出了构筑以顾客为导向的电子政府和政府在线服务的发展目标,成为电子政府建设的发起者,并很快发展到英国、奥地利、加拿大、荷兰、芬兰等国家以及欧盟等国际组织。电子政府既满足了日常绩效管理的信息要求,又满足了绩效评价与评价者的信息沟通要求。除了英、美等国家以外,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都纷纷实行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此间,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相继开展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活动。

img78

图9-1 公共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http://www.kingdee.com/news/10888.html.)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在理论上不断深入、在实践中推陈出新。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与绩效评价手段更新双重需求下产生的新的政府活动方式。它同时具有“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与“信息化”两者的特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作为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同政府职能结合的产物,其效益可以来自两种可能途径:一是技术创新,二是管理创新。虽然人们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不同,但是都一致认为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中,“评价”才是本质与核心,“信息化”只是工具和手段。

9.1.2评价信息化意义

1.有利于实现民主和法制目标

现阶段,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中的信息主要依靠党政机关系统逐级传递:上级的各种绩效信息由同一渠道自上而下传递,下级的各种实际情况也通过同一渠道由下而上反馈。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公共部门绩效信息还存在着两个误区:

一是随意扩大公共部门文件保密范围。很多公共部门在制定和印发文件的时候,出于谨慎,常常会有意扩大保密的范围,把一些不应当确定为秘密的事项确定为秘密事项。公共部门主动公开的信息太少,且过于陈旧。同时,即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公共部门申请获取信息。一些公共部门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如“保密需要”、“不属于政府信息”、“信息不存在”等。

二是重形式轻内容。一些公共部门在政务信息公开中,被动地进行政务信息公开。对信息公开的内容,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很多公众迫切需要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获取难。此外,在信息公开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分类和查询制度,缺少对信息的整理,在大量的信息中,涉及公共部门绩效的信息也很难找到。一些网站所公布的文件和信息甚至是几个月都没有更新,还有一些政府网站成了内部网,公布的都是政府内部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动态。这对于一个逐渐加大独立的第三部门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价的年代,很难为公共部门之外的评价主体提供有效的信息渠道。

传统官僚制下的政府管理仰仗的是封闭的流程运作而形成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官僚制之外的公民难以了解公共部门内部绩效信息,所以,一方面,造成公民对公共部门理解上的不满,而公共部门又缺少对公民的回应,公共部门与公民之间的隔阂由此而生。另一方面,公共部门的暗箱操作极易形成一个权贵利益集团,从而将传统官僚制推向千夫所指的风口浪尖。事实上,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可以造成公共部门结构的扁平化,并进而带来权力结构的扁平化。使得公共部门的人员在立体网状的权力结构中看清自己的位置,更方便地进行同事之间的协作。事实上,经过新公共管理洗礼,民主化和法制化为全球大趋势,而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恰好具有对民主化和法制化的推波助澜之效。

2.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目标

从公平正义的角度来说,信息获取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公平正义的基础。在我国传统政务体制下,政府根据职能和权力,划分成条块分割的部门结构,它们独占的大量信息往往成为政府部门寻租的基本资源与来源,信息往往掌握在某些人、某些部门手里,其他人很难获取这些信息,许多表面上很公平的事情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也容易滋生腐败等丑恶现象。公共部门绩效信息无法实现共享的大障碍在于部门分割的信息寻租,以及来自于官员自身的政治激励。或者说,信息的共享会导致租金的流失或减少,削减原来部门的经济利益,因此会造成相关公共部门对信息公开的抵制和对抗。有如云南省委宣传部官员在针对著名的“躲猫猫”事件所说那样,政府在面对这种公共舆论事件时,更多的,或者是常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第一是“拖”。这是很多地方处理类似事件的方法。第二是“堵”。宣传部门还拥有一定的指挥媒体权力,可以让所有的媒体都收声。第三是“删”。把网上不利的,或者是负面的言论一条一条删掉。第四是“等”。因为一些司法案件,相关部门完全可以慢慢地等司法部门调查,按照法律的程序走下来。事实上,公共部门绩效信息是公共资源,而非政府独占资源。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就是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有效地置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

3.有利于实现效率目标

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不过,从总体上看,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都还不成熟,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科学、系统、严谨的做法和标准。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及电子政务在中国的推行,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段开始逐步在公共部门中得到应用,并大大提高行政效率。然而,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方面,仍然以手工操作、人为评价打分情况居多,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较少,应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应用软件则更是凤毛麟角。这既与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有关,也有领导不重视因素的存在。落后的评价手段往往出错率较高、工作量大,并且在评价过程中难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公共部门绩效信息,从而极大影响到评价结果的质量和科学性。信息化将降低这种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低效劳动的可能性。

9.1.3评价信息化功能

纵观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像雨后春笋般正在席卷全球,它以迅不可挡之势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经济、社会和政府管理的重大变革和快速发展。公共部门信息化,尤其是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创建与推动,为政府职能转变的现实化与有效化提供了物质设备与技术支持,为行政权力结构、行政运行方式的变革和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它正在改变着政府治理的旧面貌和旧格局,影响整个全球政府的进程和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和变革,所产生的功效和影响是长久深远的。

1.信息化的功能

首先,经济方面功能。信息化在经济方面的功能表现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在农业信息化领域,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可以切实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充分利用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多种渠道,形成现代信息网络与常规媒体优势互补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开展普遍服务,以及培养农村信息化人才。在传统工业改造领域,我国煤炭、钢铁、石化、电力、建材等传统工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取得实际进展。大型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大力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有力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在服务业信息化领域,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和电子商务应用的日益普遍,加速了我国服务业信息化的步伐。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日益成为破解“三农”问题、振兴装备制造业、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促进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其次,社会方面功能。信息化在社会方面的功能体现在教育、文化、公共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灾害预警和救灾等社会公共领域。在教育领域,各级、各类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遴选、集成、整合与共享保障机制。在文化领域,全国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以及电子图书的整合和利用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公共卫生领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响应能力的建设、全国省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决策平台的建设、省会城市和地市级城市医疗救治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医疗救治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有利于居民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工作落到实处,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省市联网及应用、省市两级数据中心建设及公共服务系统建设,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服务质量。在教育灾害预警与救灾领域,全国灾害信息网络系统的建立,高效、综合的灾情信息发布平台的完善,使环境保护的运行与管理更加安全、可靠、有效、稳定。

最后,政务方面功能。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初步形成,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逐步渗透到电子政务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手段在增强政府行政监管能力、提高执法水平、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和职能的转变、各部门在推进信息共享工作方面的探索,增强了组织协调机制建设和平等协商。总体而言,围绕综合治税、企业和个人征信、农村信息服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业务,探索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的途径和模式,不断增强电子政务相关基础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在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应用集成、基于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架构的仿真验证平台系统、基于国产软硬件产品的电子政务开发集成环境等方面积极开展有关研究,正不断推动政务的科学化发展。

2.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功能

信息化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是深刻的,公共部门管理的职能、方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都在信息化的驱动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公共部门信息化是指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到来,运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对传统的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进行改造,从而大大提升了公共部门管理的有效性,满足社会以及公众对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期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般而言,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功能大致如下:

一是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公共部门信息化主要在三个方面对公共部门公共服务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公共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向社会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比如公共部门的政策导向服务、信息咨询服务、信访服务等,这些服务,为企事业单位、个人及时了解公共部门的各种公共服务信息提供了有利渠道。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公共部门公共服务技术手段落后的问题。其次,可以使公共部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克服官僚主义等弊端。最后,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建立,还可以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真正做到一视同仁。

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下,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时常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个性化的服务。从接受服务的对象来看,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建立,为它们获取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在多数情况下,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对象涉及整个社会,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建立,则可以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通过网络政府,可以把公共部门承担的各类公共服务的内容、程序、办事的方法等向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单位、个人予以公布,使广大群众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公共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提供“一站到底式”服务,在政府提供的网络窗口,很轻松地得到办理,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人有可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服务。

二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行政成本。传统的政府统治中,经常出现管理成本过高,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主要是不能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建立,以及政府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以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提高包括信息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率。

从管理学的发展史来看,信息技术应用于管理领域,使管理学发生了极其深刻的革命。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建立,还可以大大降低公共部门的行政管理成本。第一,公共部门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将大大减少管理的中间层次,行政组织规模大大缩小,使精简机构和人员的目标真正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第二,由于行政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大量以往必须由行政人员手工作业的工作,可以在一种全新的网络状态下进行,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如虚拟办公、无纸办公的出现,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跨部门、跨地区的电子交换作业、公务活动的连线办公、电子邮递、办公自动化、公文电子化处理等,都可以大大减少行政人员的办公费用和公文处理的费用,克服以往长期困扰公共部门的“文山会海”、“公文旅行”等现象。第三,通过公共部门网上采购,又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第四,通过网络系统还可以把全国各级政府机关连接在一起办公,并且能够与外部社会的相关信息系统联网,实现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的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三是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决策科学。公共部门信息化的实施,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公共管理方法,注重规划,多采用宏观、间接管理方式,做到技术先行,加强协调。与传统政府相比,公共部门信息化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公共部门信息化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和监管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公共部门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随着公共部门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将改善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在传统的政府管理中,因信息不畅常常导致重复建设、盲目决策,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同时,由于信息处理手段落后,容易造成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闲置。实行公共部门信息化后,网络所蕴含的巨大信息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公共部门可以运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为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信息的发布,引导市场竞争向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是打破传统模式,增强政府竞争力。公共部门信息化适时地以程序化管理代替责任制管理,将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网上办公、远程会议、虚拟机关的产生,打破了政府工作的时空界限,加强了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互动,使以前无法想象、无法实现的政府服务成为现实,使政府管理和服务更加精干高效。公众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一体化的政府,他不必关心自己打交道的是哪一级政府的哪个部门,只要获取服务就可以了。这就大大提高了政府服务的效率,为公众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政府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极大地改善了政府与社会的沟通。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公共部门信息化是未来公共部门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3.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功能

信息化对公共部门管理的影响不仅仅是工具意义上的,更重要的是促使政府的行政流程及行政职能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这种推动作用同样体现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了信息化这样一个平台,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实现形式变得多层面、多渠道。

首先,有利于拓宽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和公民互动功能,进而完善了网上公众监督和第三方评价机制。这就是所谓的“电子民主”。一方面,公众和各种公共组织可以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公布的信息对公共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评价或投诉;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门户网站有针对性地进行绩效评价样本的采集,如得到广泛应用的群众投票等,并把统计的公众满意度、投诉及其处理结果等作为科学评价指标之一。依托信息化进行绩效评价,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起“机控”机制,增加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减少人为的主观随意性,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人为误差,增强评价的客观公正性,提高绩效评价的质量和效果。

其次,有利于加强公共部门绩效评价过程的科学性。流程式实时绩效监控体系将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由阶段性的考评改进为实时评价、阶段总结,通过实时的工作绩效评价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思想切实地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去。这是信息化支撑下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最大特色,也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主要措施。同时因为缺乏统一的规划、部门行业差别较大、信息孤岛的广泛存在,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平台搭建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基于公共部门内网,将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相结合,构建专业化公共部门绩效评价平台,从而实现指标体系、数据录入和分析的科学化、系统化的思想是一致的,也是众多部门努力的目标。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绩效信息获取、计分规则、计算方法,结果的对比综合分析都有复杂化的趋势,如果没有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平台,评价工作的高效快捷完成将是难以想象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评价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并按规定的文件格式通过高速宽带通信网络进行传输和交换,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能使信息处理的质量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最后,有利于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信息系统以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等多个学科作为基础,集合了多种决策支持工具、统计分析方法和科学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公共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化实现后,各个部门的绩效目标以及相关绩效信息,均在绩效评价信息系统存档,为改进绩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料。公共部门绩效评价的信息化实现,还改变了过去评价周期过长,单次评价过程耗时过长的状况,对相当部分指标甚至可以做到实时评价,如群众满意度评价,督办工作进程评价等,引入目标管理的理念,变事后评价为日常的绩效管理,使指标的修改、评价标准变更、权重变化等问题变得轻而易举,并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反复测试,大大提高了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的进程,便于公共部门在平时工作中发现和解决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实现绩效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