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改革课程结构,阅读

改革课程结构,阅读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这个环境不允许它的生存,所以小麻雀最终还是死了。要是小麻雀不死,那悲剧效果就要减弱了。为改变这一现状,语文组以科研引领,主要实验了“全程训练”与“培养学生对文学体裁的兴趣”两个课题。“全程训练”,即对学生作文的起草、修改、定稿等写作的整个环节进行训练,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的教师打分为主的方法。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决于学生是否感到“有可学”和“有所得”。因此,为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学”和“有所得”,教师要更为细致用心。为使教师精力相对集中,我们将阅读、写作相对独立,不同程度学生采用不同教法。

1.阅读教学:培养学生自读习惯,教会学生自读方法,讲究实际效果

我们学校有个从全县择优录取的班级。担任这个班级教学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基础虽好但视野不开阔的特点,实验了“立体化”的语文教学。阅读课上,常采用“比较法”教学。纵向的,如新课文与老课文的比较、梳理、加深;或调整单元课文的编排,如以写人、记事单元为标准,把有关课文放在一起教学。如下图所示:

附注:第一层次,借一件事表现一个人
第二层次,借多件事表现一个人
第三层次,借一件事表现多个人(群像)

学习第一层次,首先侧重于让学生领会肖像、服饰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其次,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件在这一层次文章中的作用。学习第二层次,侧重于让学生领会作者借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方法,以及借多事来表现一人中“多事”的作用。学习第三层次,首先侧重于说明这一事物本身需要集体的力量,其次侧重于说明篇章的结构、线索的安排在文章中的作用。横向的,便是各种文体的比较,如《牛郎织女》内容浅显,学生能看懂,便补充秦观的词《鹊桥仙》,理解它们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方法。这样的教学,打破了陈旧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纵横交错,呈立体化,组成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信息网络。学生学来饶有兴趣,自愿报名参加校文学社社员的绝大部分是这个实验班的学生。

对一些程度比较弱的学生,则制定了更为具体实用的教学方案,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为基本模式。所谓“掌握学习”,通常意指某个学生必须成功地完成所定的这一个学习单元或组件的80%~90%的评定项目。可以设想,达到这一水平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单元的内容。我们通常以表格形式列出字、词、句、文体特点所需掌握的范围,学生掌握了,才可以进入另一个学习单元。若是学生的作业成绩低于所规定的掌握水平,就应重新学习这个单元的部分或全部,而后再接受测验。实际上,学生学完一个设计良好的学习组件后,根据评定表,将有60%~75%的学生能够掌握。余下的学生中,大多数人经过再学习该单元的全部或某些部分,也会通过。只有少数几个人也许需要插入另一个学习组件,然后再回过去学习该单元。

我们的做法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诊断:根据学生现在的情况和过去的经历,准确地预测他将来的成绩。2.规定:根据教师的诊断,为各个学生准备各种适当的学习任务。3.定向:按照要学习的是什么和怎样学习它,向各个学生阐明学习任务。4.反馈:对每个学生经常地提供他在学习方面进步的情况。5.改正:对学习进步欠佳的各个学生及时给予辅助性教学。显然,科学的方法带来了可喜的收获。从学生的各次测验情况看,不及格人数大为减少。这种方法,可以大大促进后续单元的学习,减少学生在背景知识上的最初差距。正像著名的《一分钟经理》的作者布兰查德·约翰逊所说,“因为绩效的回馈是对人们的最大激励。”企业管理是如此,学校教育同样如此。

当然,除了抓紧两头,我们组更多地把目光和精力倾注在大量中等水平的学生身上。教师常常用“自读六步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即把学生感知、理解教材的思维过程按六个依次相关的步骤大体规定下来,使学生一打开课本就能读有其法,思有其序。对重点片段皆要求学生完成“自读笔记”。“自读笔记”的完成,既有在教前,也有在教中或教后的。反复训练,希望学生最终达到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的境地。学生读一篇文章就像教师的备课,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既有从段落分析的,又有从层次分析的,既有评析文章构思之巧的,也有体味文章标点之妙的。而呈现的形式有表格、提纲、图表等等。只要我们把一些学生的“自读笔记”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完全可以组合成一般教学参考书上所讲到的全部内容,有些甚至还是教师备课时没有想到或讲课时无法讲到的内容。比如,学了《小麻雀》,大多数学生认为小麻雀最终还活着,参考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我认为小麻雀最后一定是死了的。证据是:1.文中写道:“把它放了吧,它准是死?养着它吧,家里没笼子。”由此可见,这个环境不允许它的生存,所以小麻雀最终还是死了。2.课文最后写道:“身子长出来一点,还低头看着。”这难道不是一副即将死亡的状态吗?3.小麻雀被小猫衔着“来回跑了几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没用了,我想:小鸟至少已经半死了”,也为我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4.作者写道:“它只有那么一点活气,都在眼里。”这外形描写进一步证明了我以上的观点。5.(麻雀)翅膀被毁,已经很痛了,再加上被猫这么一衔,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小麻雀受不了,所以它最终难逃厄运。6.从作者的写作意图看,作者想通过小麻雀的不幸遭遇表达同情弱小的愿望,以此唤醒大家:如果再不反抗,那么最终还会落得像小麻雀一样的悲剧。要是小麻雀不死,那悲剧效果就要减弱了。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有了“思前顾后”的阅读习惯,仔细推敲的阅读方法,即使理解稍有偏颇也无妨。倘若此时教师及时点拨,再作分析,充分摆出理由,“导读”便是“有的放矢”,否则,教师讲得再深透、学生听得再起劲,如果不是经过学生细心揣摩,印象终究是淡薄的。

2.写作教学

传统的写作教学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然后教师再批改,并适当作些习作指导,结合学生作文中心问题讲解一些写作知识。为改变这一现状,语文组以科研引领,主要实验了“全程训练”与“培养学生对文学体裁的兴趣”两个课题。

(1)“全程训练”,即对学生作文的起草、修改、定稿等写作的整个环节进行训练,改变以往作文教学中的教师打分为主的方法。我们的做法是,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评点别人的文章,从而清醒地修改自己的文章。因为学生能否看懂别人文章的优缺点,能否对这些优缺点进行评析,直接反映着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人云:“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入妙”是“频改”的结果,因而在“频改”过程中也最容易领悟文章“入妙”之法。

评点的步骤是:先由教师示范,让学生明了评点的一般要求,然后再在布置每篇作文时具体规定评点要求。比如有时着重审题,有时着重选材、立意,有时着重环境、事件。然后“迁移”,学生互评及集体课堂评改。在评点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也可采用学生自改、集体互改两种方法。一次作文打两次分:评改分、作文分。教师从来不在学生作文本上“满篇见红”,而是善于等待,按学生写作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地引导。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操练”的成效,而过多的干预只能适得其反。当然,教师首先是“主导”者,主导者除了组织、指导外,还须启发、鼓励。于是,我们常用“个别谈话”的机会,肯定学生作文中哪怕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一点成功之处,再加上教师的亲身实践,现身说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的全程训练,从根本上改变了作文教学只有教师一方积极的局面,不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了明显提高。我们在学生的课外练笔中遴选汇编成《撷》和《启明星》两本刊物,作为对学生作文取得成绩的鼓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体裁的兴趣。与其说这是一个培养兴趣的问题,不如说这是一个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在基础较好的班级,在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后,可以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写作散文、小说、戏剧。须知,“真正的教育乃是精神需要和愿望教育”。这种练习,为学生提供可能满足的需要,学生发挥了最大的潜力。这些作文,思维活跃,形式多样,学生享受到了写作的最大的快乐,唤起了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精神力量。程度一般的学生,我们以竞赛的形式,历时一个学期,让每个学生模仿《吹牛大王历险记》写一篇《吹牛大王在中国》的系列故事,要求学生能“融历史、地理、科学技术和风土人情、时代特色于一篇”。每周有三位学生撰写,每堂作文课向全班同学交流,不同程度地满足了人人皆有的“发表欲”。

(3)每学期,语文组每位教师至少执教一次公开教学研究课。课后,执教教师谈教学设想,大家评议,互相切磋。语文组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各自写出了教学论文——《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语文教材单元安排的一点尝试》《写作教学更应该贯彻“三主”思想——从指导一篇说明文写作谈起》《开设口才训练课的尝试》《写作教学点滴》《如何体现“三主”教学思想》等。

由于全体教师的努力,学生在各类语文竞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人获国际少年儿童书信比赛第7名,国内第1名。1人获“少年巴金征文奖”。1人获市少年书法竞赛佳作奖,县书法比赛少年组第1名。1人获县语文速读竞赛一等奖,初中组朗读竞赛第1名。1人获“红领巾读书读报征文”一等奖、市鼓励奖,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1人获县演讲比赛初中组第2名,速读竞赛二等奖,县钢笔字竞赛二等奖。1人获“木兰杯”作文竞赛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4人获县初中生黑板报竞赛第3名。1人获华东六省作文竞赛鼓励奖。有22篇习作分别被《中国少年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学生读写》《初中生作文指导》《解放日报(市郊版)》《少年文艺》《嘉定文艺》等报刊录用。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课内教学,也收效于课外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