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起搏器电极走哪根静脉

起搏器电极走哪根静脉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心脏起搏器由电子脉冲发放器和电子脉冲传导器组成。临时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应急和有效的措施,也是心肺复苏的急救手段。外科心脏手术后,留置临时起搏导线可帮助复苏,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控制心动过速,处理手术所致房室传导阻滞。此时置入临时起搏器,可防止晕厥的发生,改变血流动力学,避免心肌缺血的进一步加重。

人工心脏起搏器由电子脉冲发放器和电子脉冲传导器组成。它通过电子脉冲发放器模拟心脏电激动和传导等电生理功能,用低能量电脉冲暂时或长期地刺激心肌,使心肌产生兴奋、传导和收缩,完成一次有效的心脏跳动,从而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现代的起搏器不仅能起搏心脏,而且还能记录心脏的活动情况,供医生诊断疾病和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起搏参数时作参考。由于起搏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起搏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已逐步探索成为快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肥厚性心肌病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心脏起搏根据应用时间可分为:临时起搏、永久起搏;根据置入部位分为:心内膜起搏、心外膜起搏、心肌起搏;根据置入心腔位置可分为:右心室起搏、右心房起搏、房室起搏。随着起搏适应证的拓宽,近年来又发展了双房起搏、三腔起搏、四腔起搏等。

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基本知识

(一)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组成

1.脉冲发生系统(起搏器)

(1)能源:常为锂电池,由于配有低功耗电路及低阈值电极,电池寿命可达8~10年,甚至更长时间。

(2)集成电路。

(3)附件:由外壳、插孔、电极固定装置组成。

2.能量传输系统(电极) 由电插头、螺旋导线和电极头组成。为了使电极在心内膜固定,不易脱位,尖端有翼状、锚状或可旋入心肌的螺旋电极等,由于所置放的位置不同,心房电极一般为J形,以利于插固在右心耳。临时起搏用的电极都为双极电极,且电极头部为柱状,目的是以后取出方便,但稳定性差,容易移位。

(二)起搏器的编码和结构类型

1.起搏器的编码 根据1987年北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会(NASPE)与美国起搏器生理学组(BPEG)建议用的NBG代码(表11-1):第1个英文字母代表起搏心腔;第2个英文字母代表感知心腔;第3个字母代表反应方式;第4个英文字母代表程控功能;第5个英文字母代表抗心动过速功能。

表11-1 NBG起搏器编码

V=心室;A=心房;D=房、室双心腔;O=无此项功能;S=单心腔;R=频率应答;I=抑制;T=触发;P=简单程控;C=通讯;M=多功能程控;P1=抗心动过速;S1=电转复;D1=(I+T);D2=(P+S)

2.起搏器类型

(1)单腔起搏器:分为非同步型、抑制型、触发型3种。非同步型心室起搏器(VOO)、非同步型心房起搏器(AOO);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器(VVI)、抑制型按需心房起搏器(AAI);触发型按需心室起搏器(VVT)、触发型按需心房起搏器(AAT)。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是VVI和AAI。

(2)双腔起搏器:房室全能型(DDD)起搏器是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的起搏器,也是当前临床上最常用的双腔起搏器。DDD起搏器具备多种工作模式,适应不同的需要,实现房室顺序收缩,有效提高心功能,防止起搏器综合征。

(3)频率反应性起搏器:如频率适应性心室起搏器(VVIR)、频率适应性心房起搏器(AAIR)、频率适应性心房同步心室抑制型起搏器(VDDR)、双传感器频率适应性单腔起搏器(SSIR)、双传感器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器(VDDR和DDDR)。

(4)抗心动过速型起搏器。

(5)置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三)电脉冲特征及起搏阈值

1.电脉冲 是矩形波,为负脉冲,接触心内膜的电极应接在起搏器输出的负极端,埋藏起搏器表面的金属即为正极,构成回路。

(1)脉冲频率(f):指起搏器每分钟发放的脉冲次数。基础频率一般为72/min,如起搏器电池耗竭,则脉冲频率变慢,大多数起搏器采用比原来频率下降10%的脉冲数作为更换频率,提示起搏器需要更换。

(2)脉冲间期(T):指两个连续脉冲之间的时间间隔,脉冲间期与脉冲频率呈反比关系。基础间期为833ms,基础f=72/min。

(3)脉冲的宽度与幅度:起搏脉冲持续的时间称脉宽。脉冲的强度即脉冲的幅度。一般起搏器的预置值:脉冲幅度为5V,脉宽为0.5ms。

2.阈值 指能夺获心脏的最小电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阈值的大小与起搏电极局部心内膜的急性或慢性变化有一定关系。一般电极刚插入时测得的阈值为起始阈值,由于心内膜的急性损伤,电刺激引起的炎性反应以及纤维化的影响,在埋藏后1~3周阈值可明显增加数倍,3~4周逐渐下降,至6周可下降至接近原来水平。激素电极的阈值则比较稳定。起搏阈值还受其他因素,如电极位置、脉宽、电极面积与形状的影响,当电极头与心肌距离加大、脉宽过窄、电极面积加大或过小,可使起搏阈值增加。

二、临时起搏器安置术及护理

临时起搏为非永久性置入起搏电极的一种起搏方法,是治疗严重心律失常的一种应急和有效的措施,也是心肺复苏的急救手段。起搏电极置入通常在1~2周,最长不超过1个月,达到诊断或治疗目的后即撤出。脉冲发生器置于体外。

临时性心脏起搏一般分为非侵入性心脏起搏和侵入性心脏起搏。

【适应证】

1.一般应用

(1)频率缓慢的心室逸搏、有症状的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2)可逆性因素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高钾血症、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等所致的心动过缓。

(3)患者反复出现阿-斯综合征,有永久起搏器的适应证,但因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安置永久起搏器的过渡治疗。

(4)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或在更换永久起搏器时做紧急过渡性起搏。

(5)外科心脏手术后,留置临时起搏导线可帮助复苏,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障碍。控制心动过速,处理手术所致房室传导阻滞。

(6)心脏外伤性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7)具有心律失常潜在危险的患者,要施行外科手术时作为保护性措施。

2.在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心肌的缺血,可导致窦房结、房室结功能障碍或传导阻滞,患者可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此时置入临时起搏器,可防止晕厥的发生,改变血流动力学,避免心肌缺血的进一步加重。

3.其他方面的应用

(1)电生理检查。

(2)对疑有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患者,药物治疗后需要进行电复律者。

(3)心脏血管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时的保护性应用。

(4)某些心脏电生理的研究。

(5)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行射频消融治疗时的定位标测及消融终点的判定。

【禁忌证】

临时性一般用于抢救,故无绝对禁忌证。若不在抢救时应用,禁忌证主要是尚未控制的感染。

【物品准备】

紧急情况下可在床边进行临时起搏器的置入。有条件情况下,应在心导管室进行。

1.仪器与设备准备 X线设备、心电监护仪、除颤器、电生理检查、血流动力学监测装置等。

2.药物与物品准备 无菌敷料包、急救药品、起搏电极、临时起搏器、治疗车等。

【操作方法】

1.方法选择 根据插管途径分为经皮起搏、经静脉起搏、经食管心脏起搏和经心胸心脏起搏。临时起搏方式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如情况紧急,需要进行临时起搏治疗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常需要迅速对心血管系统衰竭进行预防和干预治疗。下面仅介绍经静脉心内膜单极导管起搏。

2.操作方法

(1)静脉选择:大隐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肘静脉、肱静脉。

(2)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布,暴露穿刺部位,通常选用大隐静脉或肘静脉穿刺。

(3)局部麻醉,以手术刀尖划开皮肤,用16G或18G穿刺针刺入静脉,回血通畅后拔出内芯,向穿刺针内送入导引丝至下腔静脉或上腔静脉,然后拔出穿刺针,保留导引钢丝在血管内。

(4)沿导引钢丝插入血管扩张管及静脉鞘管至大隐静脉或肘静脉,撤出导引钢丝及血管扩张管,保留静脉鞘管在血管内。

(5)将起搏电极从静脉鞘管内插入大隐静脉或肘静脉,经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到右心房,通过三尖瓣到达右心室中部,使电极紧贴心内膜。

(6)将起搏电极与临时起搏器连接。调节输出电压至能起搏时(即起搏阈值),一般为4V左右。设定起搏频率。调节感知灵敏度(即起搏器感知P波或R波的能力),心室感知灵敏度一般为1~3mV。

(7)当深呼吸、改变体位时能有效起搏,则固定起搏电极和鞘管于穿刺部位皮肤处。

(8)消毒局部皮肤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在体外妥善固定临时起搏器。

【护理】

1.置入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可先给患者镇静药以减轻焦虑、不安。

2.置入后密切监测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及血电解质的变化。监测12导联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确定电极位置。

3.起搏阈值太高,说明电极与心内膜接触不良,此时应改变电极位置。

4.术后平卧24h,经大隐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器者,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手术侧肢体屈曲和过度活动,防止电极移位、脱落或刺破右心室。术侧肢体应按时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静脉血栓的发生。

5.观察穿刺部位,适时更换敷料。

6.观察有无出现呃逆或腹肌抽动现象。

三、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及护理

【适应证】

1.房室传导阻滞 包括有症状的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传导阻滞,心室率<40/min,传导阻滞伴心室静止>4s,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维持心率者。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室率<40/min,窦性停搏≥3s。

3.动脉窦过敏和恶性迷走反射综合征

4.缓慢性心律失常

5.肥厚性心肌病 安装双腔起搏器,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对于少数终末期特发性的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可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

6.其他 治疗无效的长Q-T间期综合征的患者,β-受体阻滞药与永久起搏器联合应用。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其相对禁忌证为:

1.尚未控制的感染。

2.严重的肝、肾功能及心功能不全。

3.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尚未被纠正。

4.出血性疾病及有出血倾向者。

5.糖尿病血糖未控制者。

【术前准备】

1.物品准备 起搏器、与起搏器相匹配的电极、眼科用小剪刀、电刀、圆头刀片,静脉鞘(做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用),穿刺针。另外还需配备电生理记录仪、起搏器测试仪、程控仪、测试线、双头夹、除颤仪。无菌敷料包内含手术衣2件、小洞巾1块、心导管特制大单1条、不锈钢中盆1只、小碗1~2只、小药杯2只、蚊式钳2把、大小纱布数块。

2.药物准备

(1)与安装起搏器相关的药物:生理盐水500ml数瓶、1%利多卡因。

(2)相关的抢救药物:抢救车内有阿托品、1%利多卡因、1%异丙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

3.完善各项检查 血常规、血型、凝血全项、乙肝、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胸片、测量体重、术日晨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生命体征等。

4.知情同意 术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起搏器安装相关事项,并在病历上签字,证明同意手术,完善必要的法律程序。

【安置方法】

1.静脉插管前准备 患者取平卧位,两臂置于身体两侧或双肩平展。常规消毒,铺无菌布,暴露穿刺部位。用0.5%~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2.起搏电极的静脉入路

(1)锁骨下静脉入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穿刺点取锁骨下缘1~2cm,锁骨中线或中线外1cm处,穿刺针指向胸骨上凹和下颌之间,紧贴皮肤,在锁肋间隙中探找静脉。去枕平卧,抬高下肢和垫高肩胛有助于穿刺成功,但不可随意改变穿刺方向。可以先在锁骨下方做起搏器囊袋,填入纱布止血,在切口内穿刺,成功率高。

(2)右颈内静脉入路:与锁骨下静脉入路一样,右颈内静脉入路是相当安全的,只是需要制造皮下隧道。患者取仰卧位,用左手中指于颈部下1/3处(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和锁骨头之间)触摸右颈总动脉,其外侧示指下方即为右颈内静脉;针尖与皮肤夹角可以成90°(最好不低于60°,可以避免刺入胸腔)穿入静脉后再倾斜针体以利导丝进入。穿刺成功后,于穿刺点下外侧做一小切口,并在锁骨下方做第二个切口作为起搏器囊袋。然后用穿刺针(带芯钝头)从囊袋切口经过锁骨上方或下方到达颈内静脉穿刺点的切口,引入导丝,再沿导丝通过鞘管,拔出内鞘和导丝,即可沿外鞘穿过起搏电极。

(3)腋静脉入路:为了避免“锁骨下压迫现象”,可以采用腋静脉入路。腋静脉是锁骨下静脉的直接延续,从锁骨间隙跨越第1肋骨,向前外横跨胸壁进入腋窝。穿刺点位胸骨角和喙突连线的中点附近,在X线下定位第1肋骨,穿刺针沿平行胸三角沟方向刺向第1肋骨,然后向外向后移换穿刺点,直到刺入腋静脉。

(4)其他入路:还有头静脉、颈外静脉等。

3.电极的安置、测试固定

(1)心室电极在X线透视下,将电极送入右心房中部,根据患者心房的大小在体外将导引导丝前端数厘米弯成128°~150°的弧度,再插进电极导管至顶端,然后对准三尖瓣口,旋转导丝操纵电极进右心室,再将导引丝后撤1~2cm,推送电极使顶端的伞部钩住右心室肌小梁。到位后的心室电极的前端应是指向心尖,头向下或水平。嘱患者咳嗽及深呼吸等动作,前端随心脏的舒缩而无移位。

(2)心房电极前端一般为J形翼状。先用直导丝将电极送入右心房中下部,后撤导引导丝约5cm,恢复前端的J形。一般在透视下轻柔地撤退,电极头将自行进入右心耳。电极头右心耳到位后的良好标志是右前斜位时电极头指向前方,随心房收缩横向摆动,深吸气时呈L形,咳嗽、转动导管而尖端位置不变。

4.电极到位后的测试

(1)测试电极前端与心肌界成接触部分的功能状况,即PSA功能。主要参数为:阈电压:心室为0.3~1V,心房为0.5~1.5V;阈电流:心室一般<1.5mA,心房一般<3mA;阻抗:一般在400~1 000Ω;R/P波幅:心室在5mV以上,心房在1.5mV以上;斜率:心室在1V/s,心房在0.5V/s。

(2)测试起搏器内部功能参数,如输出电压、电流能量、内部电阻、感知等。

5.血管切开处固定 在血管切开处前方予以松紧适度的结扎,如结扎不紧,电极导管有可能滑脱,太紧则易勒断电极。结扎后再“∞”字形缝合一针,且应结扎紧。

6.起搏器安置 将起搏器有字的一面向外,较长的电极导线顺其自然方向在起搏器后面盘绕1~2圈,放入囊袋内,缝合封闭囊袋口,再逐层缝合皮下组织,最后缝合皮肤,覆盖无菌纱布后用盐袋局部压迫6h。

7.起搏器及电极的更换 因起搏器能量耗竭或电路故障常需更换患者的起搏器。更换前应了解原生产厂家、型号、螺丝、电极插孔及原电极插头的大小,还需了解新安装起搏器的电极的各种情况,准备适宜的适配连接器。原电极测试结果参数正常可以使用,如测试结果不符合安装标准,起搏器依赖的患者在更换起搏器或电极时应预先安置临时起搏器,以防止永久起搏器取出时心脏停搏而危及生命。

【护理】

1.术前护理

(1)知识宣教:根据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等,采用适当形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安装起搏器的目的、意义及大致过程;术中所出现的不适及术后注意事项,如注射局麻药及分离起搏器囊袋时会出现疼痛,安放电极时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让患者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从而消除因知识缺乏所引起的紧张心理。同时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家庭经济状况选择最适合的起搏器,并让家属在手术通知书上签字。

(2)备皮:术前1d备皮,上起颌下,下至剑突,左右至腋后线,包括双侧上臂(如右侧头静脉充盈良好,只备一侧即可)双侧腹股沟。嘱患者洗澡、更换干净衣服。

(3)患者准备:训练患者床上排尿、排便。安装ICD起搏器,术前禁食、禁水4~6h。

(4)其他:停用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抗生素皮试,建立静脉通道。

2.术中护理

(1)心率、心律、呼吸及血压的监测:由于起搏电极在心腔内的移动及刺激,可诱发一些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速等心律失常,电极阈值的测试也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心悸不适,故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使患者配合手术尽快顺利完成。如测试时患者主诉膈肌或腹肌抽动,应调整其输出能量,必要时更换起搏部位。应用锁骨下穿刺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空气栓塞症状。了解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必要时告诉手术医生追加局麻醉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2)注意电极与起搏器的衔接情况:防止两者间接触不良或脱位,同时注意囊袋大小,切勿过大,以防起搏器翻转,也不能过小,以防起搏器压迫周围皮肤,引起组织坏死穿孔。

3.术后护理

(1)术后卧床休息24h,手术侧肢体不宜过度活动,以免导管脱落。局部伤口用1kg盐袋压迫4~6h,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及皮下血肿,定期更换敷料。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起搏器的起搏功能和感知功能是否正常,患者原有症状是否消失,对起搏器是否适应等。监测心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注意有无心律失常、电极移位等并发症,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1.术后心电监护24~48h,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况以及起搏器与心脏的磨合是否和谐。

2.术后患者如有胸闷、胸痛、出冷汗等症状,可能为心肌穿孔,应及时报告医生,以利抢救。

3.术后1个月内,避免大幅度的转体活动及上臂向上后大幅度运动(如举过头动作、梳头等)。

4.不要将移动电话放在离起搏器很近的衣袋里。通过机场安检时,请向安检工作人员出示安装起搏器的有关证明。安检不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

5.安装永久起搏器后,一般不会影响使用常用家用电器,如电热器、微波炉等。CT对起搏器无影响。MRI应尽量避免。体外震波碎石可干扰甚至造成起搏器的永久损坏。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起搏电极脱位

(1)电极脱位的判断:心电图显示心脏起搏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X线检查以及起搏器程控的结果是判断起搏器电极脱位的有效指标。电极脱位时,起搏器程控表现为起搏阈值升高(升高到术后早期的3~5倍)、阻抗降低和感知不良,心电图表现为起搏夺获丧失而感知正常(微脱位)或感知不良(显著脱位)。患者伴有眩晕、头晕,甚至反复晕厥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恶性心血管事件。疑诊电极脱位后,应立刻进行起搏器程控确诊。有学者研究建议术后1周内应隔日进行常规的起搏器程控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无临床症状的起搏电极脱位或微脱位,避免出院后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

(2)电极脱位的原因:电极脱位可能与电极的物理性能、患者的年龄、基础心血管疾病对心肌和心腔结构的影响及术中的操作经验(包括电极在心腔内的定位、电极预留曲度以及电极和起搏器囊袋的结扎固定方式)有关。

(3)预防及护理:①动态监测。给予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及起搏信号,注意有无间歇期波或起搏失败,观察患者有无头晕、胸闷等症状;触摸脉搏是最简单的系统监测方法之一,可以间接检查起搏器的功能,尤其是在安装起搏器初期以及电池即将耗竭时。术后有效控制患者可能存在的咳嗽、室性期前收缩等现象,减少电极脱位的诱因。②合理制动。指导患者术后平卧或左侧卧位24h,半年内特别注意睡眠姿势,选择仰卧位或左侧卧位。由于起搏电极常规置于右心房及右心室,若向右侧翻身,可导致电极前端浮动或脱离,影响起搏功能。应告知患者,安装起搏器3个月内术侧肢体避免过度上举或过伸动作,术后6周内避免抬举超过5kg的重物。一般术后4周电极已固定于周围组织,术侧肢体活动不受限制,以防肩周炎(冻结肩)。③避免剧烈咳嗽、便秘及膈肌痉挛,必要时给予止咳药及通便药。

2.起搏器囊袋出血或血肿 常发生在术后早期。若术中未彻底止血,术前或术后未停用抗血小板聚集药或压迫伤口盐袋移位,均可造成囊袋出血或血肿。患者主诉局部疼痛,皮肤变暗发紫,有波动感。预防:术中重视每一个止血环节,尽量钝性分离,以免损伤细小血管,同时根据医嘱酌情停用阿司匹林等药物,并在术后密切观察盐袋是否移位,有无血肿形成迹象,必要时及时处理。一旦血肿形成,可考虑穿刺抽吸,在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下,用7号针头抽出局部积血,穿刺时斜向进针,若血肿张力不大,可保守治疗如红外线灯照烤,以促进吸收。

3.局部感染或坏死 常发生在术后早期。可能由于术前皮肤准备或消毒不彻底;手术中未遵循无菌技术操作或手术时间过长;导管室未定时消毒,空气中含过量细菌;以及起搏器与囊袋不适配;囊袋在脂肪层内,这些均是引起囊袋感染或坏死的原因。患者主诉伤口疼痛、局部红、肿、热等炎症表现。预防措施:定时消毒导管室并做空气培养,如菌落计数不合乎规范要求应采取相应措施。手术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如手术时间过长,可在术后应用抗生素3d。如局部严重感染,原则上应取出起搏器,并处理电极导管。

4.电极导线断裂及绝缘层破损 表现为部分起搏甚至完全不能起搏,多见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的起搏器。由于上肢经常摆动及呼吸动作,在锁骨下及第1肋处常可引起电极导线断裂使绝缘层破损,以致产生局部肌肉的抽动(漏电引起)或起搏失效。故应做好出院宣教。一旦发生电极导线断裂或绝缘层破损,需重新调整电极位置或更换电极。

5.起搏阈值增高 表现为原来的输出电压不能带动心脏起搏,多出现在起搏器置入术后2~3d,7~10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1个月趋于稳定。通过调高输出电压或给予氯化钾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来降低起搏阈值,应用激素电极更有避免起搏阈值增大的优点。若起搏阈值持续增高,多为电极接触不良或接触部位纤维化,应考虑更换电极。

6.起搏综合征 安装VVI等心室起搏的患者,由于房室收缩不同步,可使心室充盈量减少,心搏量减少,血压下降,脉搏减弱,病人可出现如头晕、乏力、胸闷、活动时气急,甚至心力衰竭、晕厥等。处理措施为尽可能减少起搏心率,以自身心率为主,患者经济条件许可,应尽量安装生理起搏器。

7.患者术后持续呃逆 呃逆的发生与脉冲刺激膈神经、横膈膜痉挛有关,一般在术后不久发生。呃逆次数与起搏频率相同,患者十分痛苦。首先应常规调低起搏电压,如仍无效则需在X线监视下调整电极位置,远离膈神经即可消除呃逆症状。

【健康教育】

1.指导患者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正确测量脉搏的方法、了解固定频率,发现心率过快、过慢,不规则或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晕厥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2.指导患者重视术后随访 开始2个月内应每2~3周门诊随访1次,2个月后至1年每1~2个月复查1次,此后3个月复查1次。如有起搏失灵或电池耗竭征象应每月甚至每周1次。随访时测定ICD的充电时间及发放电击累积次数。

3.避免起搏器受到干扰 起搏器局部10cm以内,避免电疗、透热、照光等;绝对禁止出入强磁场、高压线、电视台射站、雷达区、电焊的场地,以免干扰起搏器正常工作。一般家用电器不影响起搏器的工作,但需与之保持一定距离。

4.日常生活指导 可适当做家务和正常工作;装有起搏器的一侧上肢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幅度过大的动作,如打网球、举重物等。衣服不可过紧,女性勿用过紧的胸罩,避免使用挂肩背包;平日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酒、严禁饱餐;保持情绪稳定和睡眠质量,防止感冒;保持起搏器置入处的皮肤干净清洁,避免撞击,洗澡时勿用力揉搓。

5.起搏登记卡的使用 嘱患者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和起搏器登记卡,卡片注有患者姓名、年龄,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型号、安装日期等,以便发生意外时为诊治提供信息。

6.更换起搏器的指征 遇有以下情形应更换起搏器:

(1)安装起搏器前的症状再度出现。

(2)心率减慢超过设定频率10/min。

(3)起搏频率减慢,低于原定频率的1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