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高中的办学实践

国际高中的办学实践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育的本意来看,国际课程教育的实践成功与否,离不开办学理念的引导。但在中国,真正与中外教师包括家长及学生接触时,确实还是会被这中间文化理念的差异所困扰。作为为中国人办的国际高中,我们还是非常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这也许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教学和考评的方式差异决定的。所以在挑选外教时,试讲环节很重要,教学的风格一定要与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匹配,否则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最终的考试成绩。

(一) 教育国际化应追求什么样的文化价值

从教育的本意来看,国际课程教育的实践成功与否,离不开办学理念的引导。需要着力考虑的是,在中国给中国学生提供国际课程教育,我们到底希望从中得到些什么,也就是说教育国际化的最终取向是什么?我们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希望把孩子教成黄皮肤的英国人或美国人。我们鼓励孩子出国留学,是希望他们的教育经历使他们有能力为中国在国际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所以为中国学生开办的国际学校,都应该考虑中国学生的特点,中国教育的特色,中西教育的差异以及中国学生在学习国际课程中遇到的挑战等。

我们不希望把孩子培养成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不希望把孩子教成黄皮肤的英国人或美国人。

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的文化灵魂,渗透在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我们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我们的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就应兼顾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特色,以中国的文化为主,并融入西方的元素,使孩子们在一种各种文化交融和碰撞的环境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做一个视野更开阔,心胸更包容,行为更自信的中国人。

(二) 处处存在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冲突

管理过国际高中的校长们都深知,国际高中管理的难点,就是如何平衡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

中外文化的差异还是较容易引起一些矛盾的,我在国外生活多年,自认为对西方的文化还有所了解。但在中国,真正与中外教师包括家长及学生接触时,确实还是会被这中间文化理念的差异所困扰。

当描述文化时,我们不能说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也不能说这种文化对,那种文化不对。描述它的只有“不同”二字,这些不同的确体现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下是我在这些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1. 升学成果——我们仍需关注

我们学校有中英文两个网站。中文网站的录取快报,是按大学排名顺序来展示;而英文网站,我们是按大学名字的首字母顺序排列。在国外选择大学的时候,多半是根据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费用、专业设置等因素来考虑。但在国内,特别是当依靠市场来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时,大家用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毕业去向——上名校的学生越多,家长和学生报考的积极性就越大。

对此,外籍教师一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学校每年那么重视升学率?”我就告诉他们中国的许多行业还有待完善,包括对教育机构的评估体系。

在英国,教育部有一个专门的机构——Ofsted(Off 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 Children’s Services and Skills,英国教育标准办公室)来对所有的学校进行评估打分。这些评估报告都是公开的,可以在各学校的网站和英国教育部的网站查找到。这样一来,家长和学生们在择校时,就有一个权威的评估信息做参考。

但中国目前对国际课程体系还处于靠客户“监管”的阶段。

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让外行的家长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而对家长来说,他们不可能从专业的角度来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管理以及升学辅导等方面的工作,唯一能作为他们参考标准的只有结果,也就是升学成果。而目前国际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市场化的运作,既然家长们把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好坏的标准,我们就必须帮助学生尽可能地申请到他们能够申请的最好的大学。

也有一些西方人管理的学校,他们不认为升学结果有那么重要,觉得只要孩子有进步,上一个适合他们的大学就是成功。

这种理念虽然符合教育规律,但在中国,很难被家长们接受。

在中国,再完美的过程,如果没有结果,也难以被人认可——对于这一事实我们必须面对。

2. 教学方式——中西结合效果佳

长久以来,中国的学生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

中国式的课堂是桌椅整齐摆放,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学。另外学生都有一本教科书,老师按照教科书进行教学活动,同时学生还有大量的习题进行课后练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但在国际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只有教学大纲,而没有任何一本教科书能涵盖大纲的所有内容。老师们需要从不同的地方收集教学材料,整理出来发给学生。而教辅市场上还没有大量的练习题,即使老师们想多布置些作业,也没有现成的题库可用。

刚来我们学校的学生习惯了老师们“满堂灌”,上课前很少做预习的准备,课上也很少有做笔记的习惯,只是等着老师把笔记整理好,发给自己。课后也很少看书,如果没有作业,就不知道如何去复习巩固。这些也正是外籍老师一开始所不能理解的地方。所以最初的那几个月,我们感到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比接受知识更重要。孩子只有养成了适合国际课程的学习习惯,才可能学好国际课程。

作为为中国人办的国际高中,我们还是非常重视最终的考试成绩。我们认为一个好老师应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帮助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这两者并不矛盾。我们发现从英国来的老师比较适应 A Level课程的教学,但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老师就因人而异了。一些老师也非常努力地按大纲教学,但学生仍难以达到比较好的成绩。这也许是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教学和考评的方式差异决定的。

在招聘老师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各个国家老师的教学风格相差很大。由于中国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度还很大,所以不是每个外籍老师都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学生的学习过程,也不是每个老师的教授风格都能被学生接受。

中国学生喜欢有“干货”的老师。学生们对外教的投诉多半是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不够高,所以在外教招聘过程中,我们把教师的专业知识放在第一位。而外教的表达能力,一般问题不大。总体来说英国老师的教学比较严谨,美国老师比较自由,习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所以在挑选外教时,试讲环节很重要,教学的风格一定要与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匹配,否则会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最终的考试成绩。

在教学方法上,中外教师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外籍老师强调学生的参与,中方教师更侧重于知识的讲授。而最佳的教学方式是中西结合,一方面课堂气氛要活跃,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老师也应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领导者,只有在这种老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上,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 分层教学——培优补弱,平衡兼顾

“抓两头,促中间”应该是所有学校的教学宗旨。学校的教学内容和计划应该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基础而定,老师们需要额外照顾好的就是一些比较弱和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学生。否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课程没有挑战,而学习成绩比较弱的学生则会因上课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但到底如何抓两头,中外教师认识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旦谈到“培优”,就是课余加课。不少学校也分实验和快慢班等,这是为了好的学生更加出挑,不要被较弱的学生拖了后腿。

很多学校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好的学生更好,所以那些没有被分到实验班的学生,就感到自己被贴上了标签一样,于是大家也都希望被分进所谓的“好班”。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开始我们学校是按字母顺序来分班,比如AsA、 AsB、 AsC、 AsD以及AsE班,家长们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分在AsE班,因为在家长心目中,认为A班最好,E班最弱。外籍老师们也认为不要按“A,B,C,D,E”或“1, 2, 3, 4, 5”来编班,因为这样似乎给孩子们贴了一个标签,建议用动物的名字或颜色来命名班级。但后来发现用颜色或动物来命名班级也不好,太麻烦,不好记,最终还是按字母顺序来编班。我们的做法是平行分班,而且一定不让A班变为最好的班级,也不能让E班变成最弱的班级,这样一来,大家也就无所谓怎样称呼班级的名称了。

在国际课程体系中,由于学生可以进行课程的自由选择和组合,学生们的课表大多不一样。也就是说,既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又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虽然我们采取了平行班级划分,但部分科目是分层教学,由于教学是走课制,就不存在快慢班的概念。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选修课程的不同,在一起上课的机会不多,所以虽然我们保留了中国学校“班级”的概念,但班里同学可能特长各异。

这种班级的组织方式,给班主任的工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因为教授同一班级的任课老师会很多。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时,会大大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

由于不分快慢班,大家对分层教学也就没有那么高的敏感度。而且在家长会上我们也一再强调,分层教学是为了因材施教,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进步,特别是那些比较弱的学生,如果跟着大家正常的教学进度走,这些孩子可能会浪费掉大量的课堂时间。而且分层教学的组是动态的,只要学生成绩上来了就可以进行组别的调换。这也让大家认识到,分层教学是有利于所有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对好学生有利。

另外,虽说学校每年都有严格的升留级标准,但对留级或重读的学生,学校都配备了经验更为丰富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

同时在文化氛围上,提倡“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不同的成长道路”的理念。告诉学生,有的人走得快点,有的走得慢点,只要是愿意前进,学校和老师们都愿意尽一切可能给予帮助。但如果你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破坏课堂纪律,学校也会毫不留情地劝退你。

在中方的文化中,在培优和补弱之间,学校一定是更注重培优,因为这些优等生才会给学校“创品牌”。对成绩弱的,一般会建议学生们自己在外补习。但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认为成绩好,能力强,就应该自己帮助自己,老师最多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延伸拓展学习,应该全靠学生自己,因为你有能力。但对弱生,学校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因为他们需要帮助,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学校一味地按照西方的理念办学,重视补弱,轻视培优,那估计学校也难以吸引成绩优秀的学生前来报考,在家长中的认可度也不会太高。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以最终结果为导向的社会,没有好的升学结果,就难以让家长们意识到过程的完美性,所以在中国办学校培优是必须的。但是,要办好一个和谐的国际高中,补弱同样重要。一方面,所有国际高中的生源都不可能像重点高中那样“整齐”;另一方面,如果那些弱的学生得不到帮助,他们也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进入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在美国“No Child Left Behind”(不要让任何孩子掉队)和英国“Every Child Matters”(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等理念的影响下,我们认为,既然我们办的是国际学校,关爱每一个学生是学校应尽的义务。也正是这种对培优和补弱的平衡,才使得我们学校的文化更和谐,让更多的孩子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让任何孩子掉队,每个孩子都很重要。

4. 学校活动——鼓励创新,丰富多彩

在我们看来,学校开展的活动也是展示校园文化的一种方式。相对国内传统学校的校园生活,国际学校的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一些。

一方面国际学校的学习任务没有那么繁重,花在课外活动上的时间可以更充裕。另外,由于国外的大学也希望知道学生们在课堂外都做了些啥,如果是就读IB课程体系的学生,CAS(Creativity, Action and Service)是他们课程的一部分,每周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在课外活动上,因此国际学校学生们对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的参与度都非常地高。

学校的每次活动实际上都是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每次活动孩子们也都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这些活动不仅使得学生们的在校生活变得鲜活起来,同时孩子们的创造力也在一次次活动中得到锻炼。如今大家总在谈创新、谈创新能力,其实,同样的活动,不同的活动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文化氛围。

光华剑桥的学生在这些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均会得到主办方的赞许。其实我们发现,再调皮的学生,一旦让他们代表学校,一旦发现还有更多的人需要他们的帮助,他们立即也变得成熟长大了。课外活动的开展,有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有的丰富了孩子的人生体验,效果都不错。

除了学校层面组织的活动外,社团活动也时时丰富着学生的在校生活。光华剑桥的社团活动见表4——2。

表4-2 社 团 活 动

社团活动使得学校的生活不再枯燥,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同时社团活动的组织和设计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领导和协调能力。

在国际高中开设的活动,的确是中西合璧。我们既庆祝中国的中秋和教师节,也以西方的方式举办感恩节和圣诞节活动;既有每年一度的新年晚会盛典,也有西方特色的戏剧表演;既有中国式的学科竞赛,也有英语辩论和模联社。学生们喜欢国际高中的一大原因,就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