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贝壳的一生

贝壳的一生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引起学生对身边乡土文化资源的关注,使之形成尊重生命和创造价值的生活观念,我们结合学校“幸福港”课题,以探究“贝壳的一生历程”为主线,开发《贝壳的一生》校本课程。探究贝壳的一生作为课程的任务贯穿课程始终,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该任务相结合,以探索任务中的相关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肖春玲 梁小元

一、课程开发背景

贝壳的价值从人类发现它的存在开始就奠定了。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在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里,贝壳是最珍贵的物质;在商朝时代,贝壳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当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货币需求量而退出中国的货币舞台时,它又以自身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的特点,变成美丽的饰品……时代的变迁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化,随着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的价值观与需求方式发生了改变,而且试图在社会转型阶段寻找自己的最佳生活方式。在这样的变化进程中,人们的生命价值观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珠海是一个海滨城市,贝壳资源非常丰富。南水原居民很早就利用贝壳制作风铃等饰品,还用蚝壳盖房子筑路桥,甚至高温煅烧蚝壳生产建筑材料生石灰,充分利用贝壳的价值。但是,生态变化等原因导致南水的贝壳量大不如前,贝壳装饰品技艺的流失使得孩子对贝壳装饰品制作无从下手,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影响下,人们对稀有品种外的贝壳更是不屑一顾,此时的贝壳更多是被当作垃圾遭人遗弃。

这是传统文化技艺的一种流失,是乡土文化的缺失,更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人的价值观的一种质变。为了引起学生对身边乡土文化资源的关注,使之形成尊重生命和创造价值的生活观念,我们结合学校“幸福港”课题,以探究“贝壳的一生历程”为主线,开发《贝壳的一生》校本课程。学生通过研究贝壳“被发现——发展精彩的形态——在消亡中重生”的过程中体悟生命的价值,增强对家乡特色文化的认同感,在感知与感悟中守护家乡文化,在发现与创作中传承传统文化,并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负责地、智慧而富有价值地生活,谋求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独特感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生通过课程实践,能个性地表达自己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增强守护家乡文化的责任感,并学会创造自己的价值,更好地享受幸福生活。

(1)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活动,认识各种常见贝壳的类型,了解贝壳的存在环境、贝壳装饰品的发展历史以及本地使用贝壳的文化渊源。

(2)学生学会清洗贝壳,掌握给贝壳上色和依势取形的构图方法,学会运用堆、叠、联、粘等方法制作贝壳装饰品,能够在筛选、归纳、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制作方案,完成具有家乡风采的贝壳作品的创作。

(3)学生在实地考察、实践创作及批判反思等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理性质疑的思维习惯,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进取、与人合作、快乐分享,激发创造意识,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体验制作贝壳装饰品的乐趣,懂得用贝壳作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和乡土文化的热爱;学生通过对探寻贝壳的一生历程的反思,明白生命不分贵贱、生命的价值不分形式、生命的延续不分形态等道理,能自觉承担起守护家乡文化和创造自身价值的责任。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以贝壳为载体,把贝壳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通过研究贝壳“被发现——发展精彩的形态——在消亡中重生”的过程中体悟生命不分贵贱、生命的价值不分形式、生命的延续不分形态等道理。由此,课程框架主要包含三大模块:第一模块——寻生命之雏形,通过认识贝壳和探究贝壳的存在环境来感受生命的“被发现”;第二模块——炼生命之精彩,通过“上色”“构图”“装饰”“创作”四个课题开展对贝壳装饰品技艺的探究,体会如何通过外在条件增添生命的亮度;第三模块——悟生命之厚重,通过作品展示收获成功与反思,最后借用化学实验和语文古诗了解贝壳“在消亡中重生”的形态及品质,引起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贝壳的一生》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

(续表)

四、课程实施

适合学生:七、八年级学生,共16人。

课时计划:共10课时,可根据课题需要运用弹性课时组织活动。

设备要求:配备多媒体功能的活动室1间,购买应用于课程开展的贝壳、刻刀、镊子、砂纸、颜料、水盆、刷子、胶水等教具。

校本教材:自编教材。

实施策略:

以学科间的融合为手段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在于通过研究贝壳的一生历程来体悟生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运用地理学科的知识去研究贝壳的存在环境,运用美术学科的技巧去制作贝壳装饰品,运用化学实验转变思维定式,运用语文材料引起学生反思。因此,教师必须跳出学科教学的框框,特别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透、融合,帮助学生借助多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从多个角度来感悟生命的价值,使课程始终围绕课程目标实施。

以任务驱动为方法提升学生主体意识。探究贝壳的一生作为课程的任务贯穿课程始终,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该任务相结合,以探索任务中的相关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如在探究贝壳的存在环境这一活动中,学生的任务是了解不同贝壳的依附环境并根据环境寻找自己所需的贝壳,教师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则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通过交流与反思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提升自身在课程中的主体意识,增强探究学习的能力。

以室内外活动地点的转换创设课堂教学美点。教师要善于发掘和利用室内外教学资源,尽可能地将知识素材或地域背景等环境资源进行整合,把它们作为教学资源的生成点,以创设各种情境,使环境资源得到创造性的应用。如了解贝壳的类型和用途的发展历史,可以在室内通过多媒体和互联网加强视觉感知,而制作贝壳装饰品就可以换在空旷的室外,吹着风、听着惬意的歌曲进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进行美的创作。

五、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内容以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并重,不仅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方面进行整体评价。课程评价按项目分阶段采用教师观察、学生自评、合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定,总评成绩满分100分,包含三部分赋分:活动过程评价占60%,作品展示成果评价占30%,教师观察占10%。

《贝壳的一生》活动过程评价表

(续表)

《贝壳的一生》成果评价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