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技巧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数的教学中,“满十进一”是数值变化的重要规律。家庭对孩子数的渗透在低段有明显的痕迹,但仅限于此,以致于对于数感的发展出现阻碍。比较两个学生的观点,显然生2的数感更好一些,他对于数的认知是有一定理性思维加在其中。学生的数感最终的形成,是依靠个体的自我内化,我们的教学要力争使学生由对数的朴素情感,向更为自觉的认识过渡。从起始年级开始,启蒙良好的数感,渐行慢进、螺旋上升。

新修订的《课标》,重新调整了“数感”的核心概念,更强调通过学习后的数感的优化,使学生对于数的这种感觉要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直观经验走向理性思考,在学生实践量积累过程中需要有目的反思,形成感悟,才能实现对数感的发展。

1.会意,形成理解力

很多数学知识其实具有相通性,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考虑,便可达到无师自通。数学学习提倡举一反三有其内在的道理。数感的形成更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触类旁通加以点拨,起着“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在数的教学中,“满十进一”是数值变化的重要规律。在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时,有些学生没有过多的用钱经历,对于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一时阻塞,一旦把它与计数单位的个、十、百对接,学生一下恍然大悟。用数学的关联进行思考,在后来学习长度单位时,他们就学会把长度单位与计数单位进行联系,“满十进一”的观念充分被体现。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共性与联系,关系间的互通性,心领神会,提高了理解力,促进了十进制相关知识的建构。

2.立趣,激活自主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容易产生倦怠。对于孩子来说数学学习更需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低段孩子情感因素对于学习的影响更为偏重。课堂中的灵动,正是孩子们创造力的参与。

百数图作为数教学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在100以内数的认识后,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来加强对百以内数的内在规律理解。鉴于课堂上的当场找规律力不从心,我把这个活动事先放在了课外,让学生填完百数图,找一找其中的规律,并画出来。下面是部分孩子的作业:

有了这样的基础,以此为蓝本,课堂上全班齐找百数图的规律。学生的自主性被完全地激发出来,缩短了准备的空场期,学生有足够时间去探究更为深入的发现,横看、纵望、斜观各种数据间的规律尽在其中,学得轻松,印象深刻,收获满满。把作业变作品,只有学生主体的能动发挥,才能敞亮学生的数学之思,让我们的教学深入人心,心中有数。

3.求需,促成延续性

在绵延发展的数的长河中,起始年级数的认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也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自然数家庭对孩子数的渗透在低段有明显的痕迹,但仅限于此,以致于对于数感的发展出现阻碍。从自然数的计数到其他数的领域拓展有其必然的趋势,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当我们把自然数放至数轴时,敏感的孩子就提出那左边的是什么数?“我知道,是负数!”其实孩子对此有很大的兴趣。“电梯里就有,越往上数越大,越往下数越小。”“那这条线的左边的数越往左越小,越往右越大。”“欠着的就是负的”……对于分、小数的认识也是如此,有一天一个聪明而调皮的孩子对我说:“我今天只吃了圆饼的五分之二,就是5份中的两份。”师:“那你明天多吃一点。”生:“不过我打算吃的和今天一样多,那是十份中的四份,哈哈。”这是一种朴素的对未知数的好奇,但从侧面反映出孩子认数中的需求,他们其实不满足于当下的知识,这种成长的火苗我们应当给予呵护和鼓励,它是创新的种子,是成长的因子。让孩子自由地用数简明、自然地来表述生活中的现象,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因教材局限存在,而在教学中抹杀孩子的需求,教学要留有发展的空间,课堂上让孩子有时间遐想和想象,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运思,提高辨析力

先来看一个例子:下图(左图)可以用10来表示吗?

生1:我数了一下,图中的长方体只有9个,不能用10来表示。

生2:我觉得肯定不是10。因为10是双数,两种颜色应该交叠出现,现在从黄色开始,又到黄色结束,肯定不能用10来表示。

比较两个学生的观点,显然生2的数感更好一些,他对于数的认知是有一定理性思维(对双数的感悟已不只停留在认识上)加在其中。

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估算结果比精算结果要多得多,人们经常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估算,对数量的一种直觉,是数感发展的良策。从起始年级开始,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比如“越加越多,越减越少”这类基本的计算合理性的估值。如解决问题:小华拿20元钱买学习用品后,还剩4元,他花了几元钱?孩子写成这样的解答:20+4=24(元)。显然,这个孩子对于自己的解答缺乏反思意识,缺少数学问题与现实的联系。新教材中解决问题三步曲中的最后一步“解答正确吗”正是对学生质疑习惯的一种提示。估计能力的形成和优化,正是学生良好信息感、数据感和量化能力的体现。学生的数感最终的形成,是依靠个体的自我内化,我们的教学要力争使学生由对数的朴素情感,向更为自觉的认识过渡。在经验累积中,哪怕在问题纠错中,学会反思,提高对数与量、数量关系、数值估计等的辨析力。

数感是什么?它对儿童来说是一种鲜活的,在丰盈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富有成长性的对数的感悟。2014年秋,浙江省教育厅提出起始年级零基础的教学,这是对幼小衔接的一种定性,更是为学前儿童不必过早抽象化的数学而定的调。数学教学需要的是儿童更丰富的生活和实践的经验,只要教得有方,学得有法,最速曲线成就的就是高效高质的教学。也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快”字的内涵,接受教学中的曲折与反复。从起始年级开始,启蒙良好的数感,渐行慢进、螺旋上升。我们因什么而教,为什么而学,认清了本质和方向,怎会在乎因路边的风景而放慢的脚步呢?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民,史宁中.小学生数感发展规律与特征的实证研究及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2).

[3]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它——《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2.

[4]俞正强.数感是如何丰满起来的[J].人民教育,2012.

[5]李小萌,马云鹏.数感在小学教材中的表征特点[J].小学数学教育,2014,(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