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来绘本还可以“玩”

原来绘本还可以“玩”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成人的眼里,书是用来看的,而在孩子们的眼里,什么都是可以用来玩的。这样的“玩”能从另一个侧面大大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绘本的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议:“既然大家都想表演,那我们就来玩玩《母鸡萝丝去散步》的音乐游戏吧!”同样是由解读绘本过程中幼儿产生的需要而自然生成,但和集体拓展游戏明显不同的是,小组区域游戏是为了满足所有孩子在绘本解读后产生的不同需要。

多样的绘本游戏:原来绘本还可以“玩”

在成人的眼里,书是用来看的,而在孩子们的眼里,什么都是可以用来玩的。书,也一样。要怎么引导孩子们玩出花样、玩出精彩、玩出经典来,那就是教师们的功夫了。在对绘本经典进行解读之后,将绘本中的可操作部分,自发地转化成幼儿的游戏或者日常探索实践,渗透到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中去,在行动中继续尝试、体验、验证、延伸绘本中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教师们要做的事。这样的“玩”能从另一个侧面大大激发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同时加深对绘本的理解。

我们这样来组织

绘本游戏组织起来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将绘本内容拓展成集体游戏的形式,一种是将绘本内容拓展成区域小组操作游戏的形式。

集体游戏

为了满足全体幼儿的共同需要,做到人人参与,集体游戏多以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为主,基本都由解读活动自然生成。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幼儿渴望开展游戏的兴趣点,解读前就做好可能生成集体游戏的内容和材料准备,确保游戏的顺利进行。集体实践活动拓展还包括将健康经典转化为自己日常的行为实践。

img43

【案例一】《母鸡萝丝去散步》解读后,孩子们对这只跟在母鸡后面倒霉透顶又滑稽可爱的狐狸形象极为感兴趣,情不自禁地模仿起来。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提议:“既然大家都想表演,那我们就来玩玩《母鸡萝丝去散步》的音乐游戏吧!”教师呈现了一段背景音乐,渐进的速度和明确的段体正好卡上狐狸先后五次倒霉的事件。于是,教师来做母鸡萝丝,孩子们来做那只倒霉的狐狸,音乐游戏这就开始了。孩子们卡着音乐的乐段和速度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不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狐狸一次比一次更受伤、更倒霉的窘态,从内心深刻地体会着狐狸受了伤还不能让别人发现,内心却又火急火燎、哀怨声声的心态。一遍又一遍的有趣游戏之后,孩子们不仅越发爱上了这个绘本故事,对故事的理解和语言描绘也更为热情、生动。

img44

【案例二】《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解读后,孩子们都对鼠小弟的矮小无能表示惋惜,并纷纷表示“我个子很高的,我可以摘到苹果”、“我跳得很高的,一定能摘到苹果”等,还相互争议起谁能跳得最高来。于是,集体体育游戏“鼠小弟摘苹果”就随之而生了。教师在跑道横杆上挂上一些苹果卡片,孩子们轮流进行原地纵跳摘物和助跑纵跳摘物游戏,之后还组织了竞赛游戏,比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比比谁摘的苹果最高等等。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学习和练习了纵跳摘物和助跑纵跳摘物这两个基本动作,还更真实地体验了一把鼠小弟摘不到苹果时的失落和其他小动物轻而易举就摘到苹果时的兴奋。突然有个小个子女孩提出:“为什么非得跳着摘苹果呢?其他好办法不是有很多啊!”于是,新一轮游戏又开始了,登高摘物、借助杆子摘物、投掷摘物等,有创意,有合作,乐趣无穷。结束后再次阅读,发现有一个孩子默默画了根竿子在鼠小弟手上,还自言自语地说:“我借你根竿子吧,这样你就能摘到苹果了。”

小组游戏

同样是由解读绘本过程中幼儿产生的需要而自然生成,但和集体拓展游戏明显不同的是,小组区域游戏是为了满足所有孩子在绘本解读后产生的不同需要。每个游戏并不是人人参与,而是有同一兴趣点的幼儿凑在一起游戏。所以,游戏内容和材料都更为多样复杂,而且增加了游戏过程和结果的展示环节,因为一来要让没参加游戏的孩子也能了解到这个和绘本相关的信息,二来吸引更多的幼儿来参加这个游戏,体现“能者先,弱者跟”的流动,以期待共同提升对绘本的理解和喜爱。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外围帮手的角色,要尊重并保护幼儿私密的游戏体验空间,指导尽可能地隐形渗透在环境和材料中,根据幼儿的需要介入,及时分享每个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收获和快乐。这一类游戏,根据绘本的经典不同,有明显的领域倾向性。

1.把语言经典融入表演游戏

和幼儿一起制作班级表演区的各种绘本故事表演外围材料,如木偶表演台、背景、常用动物或人物卡片等,和幼儿一起制作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使用的各种小木偶,小班多以手指偶、手套偶、丝袜偶、瓶盖偶等为主,中班多以掌偶、幼儿自制的杯偶、信封偶、纸盘偶、球偶等为主,大班多以纸盒偶、棍棒偶、提线偶、皮影等为主。幼儿需要表演时,再根据自己喜欢的绘本角色和场景进行添加,然后,表演游戏就开始了。

img45

【案例】《鼠小弟的小背心》语言句式简单重复,角色熟悉可爱,非常适合表演。解读后,不少孩子表示想表演,于是,表演区热闹开了。有的分工制作动物偶,还不忘相互提醒:“记得从小到大,你可别画得超过我了!”有的制作不断变化的小红背心,有的设计制作演出海报,有的布置场景搭

台排座位,不一会儿,所有材料就准备就绪。自主分配角色后,主动跟教师说:“老师,你帮我们两件事行吗?一个是找一段开场的音乐,一个是当观众,看完告诉我们谁演得好,哪里还可以怎么样演得更好。”教师欣然接受,还当起了广播员,招揽了一群小观众,一起观看并点评。小演员们怕忘词,还特意在幕后分配了一个剧情提示员,负责举着绘本翻页,就这样,自娱自乐的表演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很投入,一次比一次演得好,剧情提示员慢慢就失业了,因为绘本的每一页都已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小演员的心中,对话越来越流畅和富有感情,小木偶动作越来越丰富贴切,相互间的合作也越来越默契。他们的表演越来越成熟,吸引了更多的小观众,看着看着,最后就变得个个都去玩玩,个个都会演了。我们还在周末把这个绘本故事去演给低段的小朋友看,弟弟妹妹的笑声和掌声给了孩子们莫大的成功感,临走的时候有弟弟妹妹问:“下次还来演吗?”有小演员马上答:“等我们看到好看的绘本故事,会马上再来表演给你们看的!”优秀的绘本故事,成了孩子们的下一个期待。

2.把科学经典融入科探游戏

科学经典绘本解读后,好奇心强的孩子们都会提出想来试一试,有的是出于寻求答案,有的是出于验证答案,有的是出于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提出的需要,在科探区创设各种带有科学知识的小游戏,让幼儿在玩一玩、看一看、听一听、查一查中,感受阅读带来的快乐。

img46

【案例一】大班绘本《蚯蚓日记》。它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故事趣味性较强,将普通小男孩的天真快乐与不易接触到的蚯蚓相融合,科学味儿十足,激发了孩子们对蚯蚓的好感和探究的好奇心。于是,在解读后,有幼儿提出:“蚯蚓太有意思了,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本书里没写到的关于蚯蚓的故事?”于是,一同感兴趣的孩子们都自己回家查资料去了,或是天天盯着蚯蚓观察去了。过了几天,孩子们把自己找到的、发现的关于蚯蚓的各种知识和信息打印成小图卡带到幼儿园来了。小图卡贴在“翻翻乐”游戏的积木上,先全部背面朝上,石头剪子布,谁大谁翻。倘若谁能正确并清楚地说出翻出来的画面,这块积木就归谁了;要是说不出或说得不多,就再翻回去,最后比一比,谁的运气好,谁知道的关于蚯蚓的知识多。只要是玩过这个游戏的孩子,不出三次,积木上关于蚯蚓的所有知识和信息,他就完全掌握了。绘本为“翻翻乐”游戏提供了一个内容点,而游戏让绘本更为充实。

【案例二】小班绘本《谁咬了我的大饼》。解读后,小小的孩子们也好想来做一回大侦探啊!有孩子跟老师说:“这个我也会的!”老师马上拿出解读前就设计好的配对游戏材料,说:“好啊,那你就来试试吧,看看这些大饼上的牙印都是哪些动物的。”几个想做大侦探的男孩子人手一份,拿着盒装的材料就去操作区了,通过仔细地目测观察、比对、绘本方法参照等各种办法来匹配。成功一个,也就意味着又了解了一种动物的牙齿外形特征,对不同大小、结构的曲线、折线的区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教师要在墙上的“我是大侦探”底板上,把孩子的照片和绘本中大侦探的照片光荣地贴在一起,以吸引更多的孩子来参与这个游戏。

img47

【案例三】比如《好饿的毛毛虫》。幼儿在自然角饲养蚕宝宝,观察并记录蚕一生的生长蜕变过程,看看是不是如绘本所描写的那么神奇。对绘本中设计的健康意念,转化为自己日常的行为去实践。

img48

【案例四】比如《国王生病了》。幼儿也来试试给自己制定运动计划,并按计划试试、看看制定得对不对,适不适合自己锻炼等。小班的自我服务系列经典绘本,尤其如此。

3.把艺术经典融入美工游戏

通俗地说,绘本就是一本“画出来的书”,图画在书中不仅仅具有辅助和演绎文字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可视的艺术。这种画合乎美学的要求,富有想象力,具有启发性。绘本在绘技、大小、色彩色调、框线、视角等方面的经典表现,都在解读过程中深深地吸引着幼儿,如《天使的笑脸》中用各种布艺制作的彩色向日葵,《飘着幽灵的小房子》中红与黑的夜晚色调和半透明小幽灵的造型等。学生们都不满足于欣赏,尤其是女孩子们。解读活动还没结束,她们就迫不及待地向教师提出:“老师,待会儿上完课我想到美工区去亲自玩一玩。”教师只需要趁机把解读前准备好的材料拿出来介绍一番,不用教授技法,下了课,孩子们自己就看着绘本琢磨去了。教师就等着跟孩子们一起欣赏和展示成果吧。

img49

【案例一】《云朵面包》解读后,孩子们被神奇的“用云朵做面包”情节深深吸引,纷纷发出感叹:“要是我也能摘一朵云来做一个面包该多好啊!”教师适机引导:“是啊,可惜我们摘不到云朵,那是不是可以用别的材料替代一下呢?”孩子们马上想到了美工区里的弹力棉。于是,教师拿出一大包解读前就准备好的弹力棉和底板,喜欢的孩子兴奋地一拥而上,抬着去美工区了。等到区域游戏时间,找来绘本做参考,做个什么好呢?有的做了兔子云朵面包,有的做了小熊云朵面包,有的做了花朵云朵面包,有的做成了棒棒糖云朵面包……小巧手不停地造型与点缀着,不一会儿工夫,一家“云朵面包坊”就开起来了。“老板们”还模仿绘本,纷纷给自己做的云朵面包赋予了一些神奇功效,“顾客们”都排队购买,生意好得脱销啊!

img50

【案例二】在阅读过《999个青蛙兄弟的春天》和《燕子和春天》之后,孩子们萌发了对自己眼中春天的想象和表达欲望。于是,好朋友一起凑在美工区,用自己的方式制作《小朋友眼中的春天》绘本。孩子们积极地动脑、动手,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作出形式多样、形态各异的图书。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喜欢的贴花贴在画纸上,用订书机装订好,一本有趣的图画书制作完成了。有的喜欢画漫画,一本浅显易懂的漫画书在孩子挥动的笔下成形了。还有的小朋友借助彩泥制作了可爱的人物造型,演绎了生动有趣的故事。瞧下面这本《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分为三个篇章: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快乐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变的书。图书制作完成后,孩子们一起交流制作经验,分享、阅读自制的图书。一本本独特的图书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孩子们阅读得多投入啊!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不但爱上阅读图书,而且体验到制作并阅读的乐趣。

4.把情感经典融入角色游戏

情感经典的绘本体现在和爸爸妈妈等亲人之间的亲情,和同伴之间的友情,对自我的欣赏、接纳与认识等,尤其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绘本只是给幼儿树立了一个榜样,更多的要通过模拟游戏,慢慢内化为幼儿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情感语言类绘本,适宜在娃娃家、小吃店、理发店等常规角色游戏区去实践,比如小班解读完《你好》,在娃娃家串个门的时候马上就能用上了。情感行动类绘本,可以特设角色进行游戏。比如大班解读完《一本关于颜色的黑书》,特设“小医院志愿者服务站”,给“盲人们”送去一些帮助。情感思想类绘本,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需要幼儿用心去发现、比较和体会。所以,游戏拓展时,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善于挖掘角色游戏,拓展亮点。

【案例】解读完《我就是喜欢我》,教师迁移:“那么,你喜欢自己吗?也能像弗洛格一样,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本领吗?”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特别是能力上比较强势的孩子,纷纷想上来展示一番。教师说:“大家都争着抢着想到台上来展示本领,真像是电视里的一档什么节目来着?”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马上发挥作用了——“中国达人秀!”“那我们也来搞一个‘区幼达人秀’吧!”“不是区幼,是‘大六班达人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设想开了,教师趁机揭幕解读前准备好的舞台,请孩子们一起装饰。孩子们自发推荐了主持人,还有理有据地选出了点评嘉宾,约好了晚上回家都去准备准备,三天后节目正式“开播”。开播当时,教师也被震撼了。唱歌、跳舞、画画什么的常规项目都没人选了,有的打架子鼓,有的跳踢踏舞,有的来了段功夫,有的用吸管编花,有的把自己的手指都叠起来变成生姜,有的表演口技,有的表演一只眼睛闭着的时候另一只眼睛还能或睁或闭,有的表演吹大气球……教师游戏后既兴奋又诧异地在班级QQ群里问家长,结果家长们说:“回家一再强调,一定要独一无二!”教师这才恍然大悟。绘本中每个小动物的本领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词已经深深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我就是喜欢我,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img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