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维方势垒与隧道效应

一维方势垒与隧道效应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方势垒就是从这种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理模型。介质层相对于自由电子来说,就相当于是一个势垒,而粒子能够穿过比其能量更高的势垒的现象就称为隧道效应。而在一般情况下,透射系数D≠0,扫描隧道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和实际尺寸相比,这一图像可放大到1亿倍。图18-3-6是一张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高序石墨表面的三维STM图片。

1.隧道效应

在两块相同的金属间夹一薄层绝缘介质,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穿越介质层的现象就是隧道效应的一个实例。方势垒就是从这种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理模型。介质层相对于自由电子来说,就相当于是一个势垒,而粒子能够穿过比其能量更高的势垒的现象就称为隧道效应。这就好比在山下开挖一条隧道,汽车无须翻越山顶,直接由隧道就可以到达山的另一侧。

下面讨论粒子在一维方势垒中运动的规律。

如图18-3-3所示,能量为E的粒子沿x轴正向入射到一维方势垒,一维方势垒的势能函数为

图18-3-3 一维方势垒

下面主要讨论粒子在能量E<U0的情况下通过方势垒的透射问题。

根据给定的势能函数列出定态薛定谔方程,得

在Ⅰ区(x≤0):

在Ⅱ区(0<x<a):

在Ⅲ区(x≥a):

令k=k= ,k=,则在不同区域中,定态薛定谔方程分别为132

解上述方程,得

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若E<U0,则粒子不能穿透势垒,将全部被反弹(散射)回去。

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应用定态薛定谔方程解出的波函数ψ1(x)、ψ2(x)、ψ3(x)均不为零。这说明粒子除了可能被反弹回去之外,还有可能穿透势垒,也就是说,粒子能够穿过比其能量更高的势垒,这种现象就是前面介绍的隧道效应。

入射的粒子数与入射波的概率密度成正比,透射的粒子数与透射波的概率密度成正比,即

图18-3-4 一维方势垒的量子隧道效应

利用波函数及其导数在x=0和x=a处连续的条件,可求得波函数的待定系数A和C,将它们代入上式就可计算透射系数,得

若粒子能量E很小,以致k2a≫1,则式(18-3-17)可写为

其中

由式(18-3-18)可见,对于质量和能量E一定的粒子,透射系数D随着势垒高度U0和势垒宽度a的增加而呈指数衰减。而在一般情况下,透射系数D≠0,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隧道效应是一种量子效应,类似于光波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光波入射到不同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的可能,也有折射透过第二种介质的可能,所以隧道效应被认为是微观粒子波动性的表现。

2.扫描隧道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主要是当“眼”来用的,用于观察材料表面的细微结构,能够提供材料表面结构的清晰照片,其分辨本领可以达到单个原子的尺寸。

其工作原理如图18-3-5所示,一根非常尖细的导体探针置于材料表面上方,在针尖与材料之间加上一微小电压,当两者非常接近时(间距通常小于1nm),由于量子隧道效应,样品表面内的一部分电子能够穿过表面势垒,到达表面外形成一层“电子云”,在电压的作用下,电子会定向到达针尖,从而形成隧道电流。此隧道电流的大小对针尖与样品表面间的间隙距离的变化十分敏感,因此当探针在具有高低起伏的材料表面水平扫描时,隧道电流将敏感地发生变化,最后经过计算机处理,就可以显示出样品表面的“地形”构造。和实际尺寸相比,这一图像可放大到1亿倍。图18-3-6是一张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高序石墨表面的三维STM图片。

图18-3-5 STM的工作原理

图18-3-6 高序石墨表面上碳原子规则排列的STM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