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开先韵文所见明代中期的汉语-尾韵母

李开先韵文所见明代中期的汉语-尾韵母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更以李开先韵文为例,作一探讨,所得结果足以进一步支持明初以后,汉语口语中的-m尾韵即已在中国北方地区消失的见解。

黎新第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0047)

提要:基于对李开先韵文中-m尾韵字与-n尾韵字押韵情形的穷尽式统计与分析,再辅以其他证据,可以明确支持如下结论:在中国北方地区的汉语口语韵母系统中,早在明初以后,-m韵尾即已并入-n韵尾。

关键词:李开先韵文;-m尾韵字与-n尾韵字;明初以后的中国北方;-m尾韵并入-n尾韵

汉语口语-m尾韵在中国北方地区的逐渐消失,一般均认为在明初以后。如杨耐思1981便推断官话-m尾韵部分转化不晚于14世纪,全部转化不晚于16世纪,而且其次序是先方言,后官话。认识的依据,大抵是明代的韵书(如莫铨《音韵集成》、毕拱宸《韵略汇通》)、韵图(如徐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与朝—汉对音(如成三问等《洪武正韵译训》中的“俗音”、申叔舟等《四声通考》“右音”、崔世珍《四声通解》“凡例”以及《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等材料,但这些韵书、韵图的成书差不多都已在明代末年,只有朝—汉对音材料有的较早,但又出自朝鲜学者之手,从中得出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如安奇燮1995依据《洪武正韵译训》中的“俗音”,金基石1997依据《四声通考》“右音”,分别判断汉语北方话中的-m尾韵在两书成书(1455)之前的年代里已经全部消失。姜信沆1980则以为,只是“从《翻译老乞大、朴通事》(1515年左右)内字音起,韵尾只记录着-n -ŋ- -j -w(只“怎么”-m)”。

在明初以后、明末以前中国北方地区汉语的实际运用中,-m尾韵字的表现究竟如何,或者说,反映-m尾韵消失的韵书、韵图与对音等材料所依据的实际语音究竟是怎样的面貌,尚少有见于文学作品的实例展示。而这种实例,正如薛凤生1976所说:“如果我们企图说明这一历史时期与下一历史时期之间的语音变化,那么,产生于这两个时期之间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作品中互相押韵的字,对于我们确定发生在这两个时期之间的语音变化过程,或者对于我们验证先前用其他方法确定的这个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本文之前,刘广和1998研究刘伯温(1311—1375,浙江青田人)乐府歌行古体诗韵,尹戴忠2000研究高启(1336—1374,江苏苏州人)古体诗与乐府诗用韵,邓兴锋1997研究杨升庵(1488—1559,四川新都人)词用韵,都没有发现-m、-n二韵尾字混押的情况。只有李子君2000研究赵南星(1550—1627,河北高邑人)散曲用韵,从中观察到闭口韵消失,但尚为孤证,而且实例不多;李小平、曹瑞芳2011研究傅山(1607—1684,山西阳曲人))古体诗用韵,观察到-m、-n、-ŋ三尾字大量混押,但傅山所处年代已是明末。本文更以李开先韵文为例,作一探讨,所得结果足以进一步支持明初以后,汉语口语中的-m尾韵即已在中国北方地区消失的见解。

之所以以李开先韵文为例,理由有四:一是因为只有韵文中的韵脚字才对韵尾有严格要求;二是因为李开先是著名作家,对俗文学由衷喜爱,留传至今的作品不仅雅俗兼备,而且韵文数量不小,能够从中引出可信的结论;三是因为李开先是山东章丘人,长期居住章丘及北京,平生足迹从未离开过中国北方的腹心地区;生活的年代(1502—1568)又正值明初以后,并早于赵南星,应当更具有代表性;四是因为此前已有曹正义1984言及李开先作品反映-m尾韵消失,足资启发,但曹文着眼于文献与方言,介绍李开先作品反映-m尾韵消失只用了寥寥数语,并未就此展开论证,统计数据与性质判断亦有缺失,亟需充实与修正。

一、 对李开先韵文作品中-m、-n二尾韵字混押的穷尽式统计

说明:a.所谓-m尾韵字与-n尾韵字,皆就其在早于明代的韵、字书中的表现而言。以《中原音韵》为例,大致说来,侵寻、监咸、廉纤三韵之字,皆为-m尾韵字;凡属真文、寒山、桓欢、先天四韵之字,皆为-n尾韵字。b.李开先作品及所在页码悉以《李开先全集(修订本)》为据,作品名超过五字的,一般只截取三至五字;-m尾韵字加粗,-n尾韵字则否,后同。c.为简便计,一个韵段中首句末字无论是否入韵,皆不列入统计。

(一) 古体及杂体诗

54页客有问:罕苑远殚侃卷闬蹇忝断衍短烜舛赧散款剪限版简揽算悍产馆选缓戁偃鲜显坦满践检免掩谴殄搴浅反典管敢(-m尾韵字5,-n尾韵字41)

59页林居追忆:槃环间闲衔澜官难(-m尾韵字1,-n尾韵字7)

65页赵濬谷:安悬难叹端餐前轩衔滩传连鞍天漫兰颜堪关肝看(-m尾韵字2,-n尾韵字19)

66页王遵岩:三谙谈探南难潭岚涵惭函岩(-m尾韵字11,-n尾韵字1)

81页后象棋歌:前拦先迁莲关安难攀涓谈悬山贤年翻(-m尾韵字1,-n尾韵字15)

109页雉朝飞:翻蚕(-m尾韵字1,-n尾韵字1)

合计韵段6,-m尾韵字21,-n尾韵字84

(二) 墓志铭

650页医学董君:盘岩阡焉贤怜迁山(-m尾韵字1,-n尾韵字7)

合计韵段1,-m尾韵字1,-n尾韵字7

(三) 传奇(终场诗不录,后同)

1.《宝剑记》

1140页桂枝香·前腔:槛犯范懒谏看弹(-m尾韵字3,-n尾韵字4)

1147页渔家傲:间奸叹患犯炭山干边谏(-m尾韵字1,-n尾韵字9)

1161页谒金门引:暗面换叹线院倦燕(-m尾韵字1,-n尾韵字7)

1164页青天歌:员钱监天(-m尾韵字1,-n尾韵字3)

1165页朝元歌:延险愿显怨贯谗员杆悬远辨(-m尾韵字2,-n尾韵字10)

朝元歌·前腔:宪千年暗犯愆难寒餐(-m尾韵字2,-n尾韵字7)

1166页朝元歌·前腔二:怨年颜管剑圆涟环冤(-m尾韵字1,-n尾韵字8)

1169页月云高·前腔:怨险难殿谴前冤(-m尾韵字1,-n尾韵字6)

1170页锁南枝:冤官怨权陷(-m尾韵字1,-n尾韵字4)

锁南枝·前腔:单涟遣染关免(-m尾韵字1,-n尾韵字5)

1172页好姐姐:端线牵剑赚难(-m尾韵字2,-n尾韵字4)

好姐姐·前腔:宣辨牵剑赚难(-m尾韵字2,-n尾韵字4)

1176页踢鞦儿:懒叹惨免怨(-m尾韵字1,-n尾韵字4)

楚江秋·前腔一:剜展远衫还暗(-m尾韵字2,-n尾韵字4)

1177页楚江秋·前腔三:斑丹懒难关缆(-m尾韵字1,-n尾韵字5)

1178页贺圣朝:军人心尘(-m尾韵字1,-n尾韵字3)

1189页普贤歌:田闲馋穿山(-m尾韵字1,-n尾韵字4)

1199页剔银灯·前腔:宣骖慢偃言勉愆(-m尾韵字1,-n尾韵字6)

1211页风入松:鹃乱谏贬园(-m尾韵字1,-n尾韵字4)

1212页步步娇:险谴眠权卵牵岸(-m尾韵字1,-n尾韵字6)

忒忒犯:篇献远玷贬衫冠简(-m尾韵字3,-n尾韵字5)

1213页玉劄子:班殿潭巅蹇晚(-m尾韵字1,-n尾韵字5)

流拍:山庵蚕泉汉饭(-m尾韵字2,-n尾韵字4)

锦衣香:晏范闲圞闲诞玩(-m尾韵字1,-n尾韵字6)

鸳鸯尾:晚弯掩眠(-m尾韵字1,-n尾韵字3)

1224页降黄龙:今君臣印人(-m尾韵字1,-n尾韵字4)

1238页绿柳摇金线:怨然缘瞒赚关汉言见(-m尾韵字1,-n尾韵字8)

1239页天下乐:难险寒山煎(-m尾韵字1,-n尾韵字4)

锦庭乐:远漫懒延看堑难潭(-m尾韵字2,-n尾韵字6)

1240页锦庭乐·前腔二:冉岚攀环唤撺(-m尾韵字2,-n尾韵字4)

锦庭乐·前腔三:峦险潺悬天唤怨(-m尾韵字1,-n尾韵字6)

普天乐:断愿鞍鉴乱难(-m尾韵字1,-n尾韵字5)

1241页普天乐·前腔二:展盼天剑念(-m尾韵字2,-n尾韵字3)

1257页本序:鸾霑惭怜泉愿圆(-m尾韵字2,-n尾韵字5)

本序·前腔一:转暖院念远烟(-m尾韵字1,-n尾韵字5)

古轮台:欢弦面燕难减缘管桓烟现(-m尾韵字1,-n尾韵字10)

古轮台·前腔:谗全恋欢见简仙苑颜宴圆田(-m尾韵字1,-n尾韵字11)

合计韵段37,-m尾韵字51,-n尾韵字201

2.《断发记》

1322页二犯朝天子·前腔一:林身人新君怜裀信恨颦近神门(-m尾韵字1,-n尾韵字12)

1351页桂枝香:患柬奄馆万管瞒(-m尾韵字1,-n尾韵字6)

1356页狮子序:沦春尽存滚锦粉薰鬓人君(-m尾韵字1,-n尾韵字10)

1378页莺啼序·前腔:挽脸岩啖胆惨点(-m尾韵字6,-n尾韵字1)

合计韵段4,-m尾韵字9,-n尾韵字29

二、 对李开先韵文作品中-n尾字自押的穷尽式统计

说明:不列韵字,只列作品名目、所在页码与韵字数量。后同。

(一) 古体及杂体诗

62页刘嵩阳绘12//65页唐荆川15//74页纪梦16//85页白发叹2//96页思德堂4//99页隐居歌10//100页射歌11//103页渔隐歌14//105页侍姬张二诔4//106页自赞17//110页樵妇吟4//

合计韵段11,-n尾韵字109

(二) 律诗

111页罢官抵家4//112页乔龙山之任4//114页寄申长白4,怪石4//115页贺林雄4//116页卢地4//117页秋冬之交4//120页范张二姬4//121页山居4//135页家居学道4//137页暑夜口占4//150页十二月七日4×2//151页正月七日4//153页雪中有感4//156页赠谢少溪4//157页赠少庵4//158页十月村居4×2//160页送谢龙盘4//161页赠王小村4//162页赠月溪4//165页谢少溪园4//166页再赏牡丹4//170页具江刘凤鸣4×2,雨中祖居4//171页遥贺赵王4//173页初冬夜4//174页悯贫4//175页寒食4//176页春阴4×2//177页春愁4,春泛4//180页送外祖丧4,携家众送葬4×2//183页挽旧尹4,中秋月食4×2//184页挽陈东阜4//186页赠逯小峰4//187页仲秋月复食4//191页静斋李儒士4//192页赠刘西坡4,送钱塘尹4//193页有怀郭艮山4//197页琵琶4//198页笛4//200页瑟4//202页鼓4//204页挽康太守4//206页寄张东山4//207页观秋千作4//208页伤祭墓者4,忆雪山4//211页三月十日4//212页寄王受甫4//215页挽蒋少济4//216页齐东感旧4//219页解职后4,游道院4//222页客有苦寒热4//223页夜宴观戏4//225页牧童4//226页退居修养4//227页历下夏云峰4//228页赠邹平尹4,游客黄静斋4//230页仲春邀客4//234页索和诗4//236页纪异4//246页寄梁玉庵4//248页挽王太守4,和沈青门4//251页送胡丞4//252页送齐东黄尹4//255页新春触事4//257页丁未除夕4//258页赠张云霞4//259页赠虞一峰4//265页寄魏及斋4//267页有感4//271页昼雪4//276页清明日4,清明雪中4//280页归田后4//281页张顺斋4//283页立春日雪4//284页立春日席上4//287页七夕4×2//307页旧省长4//308—333页用石城诗韵4×76//335页元日立春4//340页山中访隐士4,题《保孤卷》4//341页赠冯少洲4//345页养讷4//346页隐逸4//350页游白云湖4//357得赵中丞书4//359页除夕有感4//361页陈棋客4//362页贺胡柏泉4,西野袁翁4//365页挽悔庵4×2//368页贺双寿重封4,送西谷4//369页问西野疾4//373页生日病中4,戊辰元日4//374页应酬人事4//376页游上方井寺39//382页送种植客9//385页忆曾给舍14//387页游女郎山10//390页秋日怀总督14//396页寿致政总督18//397页游百花园7//399页十六夜月5,季冬念日5//401页再雪8//403页为杨大尹作9//406页挽龚状元6//412页雪中杂言2//413页赠朱挥使2×4//415页王渼陂2//416页马谿田理2//417页吕泾野柟2//419页张龙湖治2//421页童内方2,林方斋2//423页张昆仑诗2//424页李石叠2//425页皇甫少玄2//426页张西皋2//427页林东峰2//428页冯冶泉2,杜研冈2,梁默庵2//429页途中口占2,高士2//430页游道院2×4//432页南园牡丹2//433页顷游南村2//434页即事偶成2//438页雪中闻边报2×2//435页云峰诗2×2//440页戏题2×2,喜闻2×2,贺夏黉山2//441页初秋大风雨2//442页自嘲2×2//443页惊闻火灾2×2,寄王遵岩2//447页寄鄢陵尹2//448页秋深村况2//450页悼李子静2//459页僻远村舍2,岁终2//463页望长白山2,醉游2//463—470页塞上曲2×20//471页经过2×2//

合计韵段274,-n尾韵字1048

(三) 墓志铭

659页知府王公4//680页秋潭张公7//683页渭厓霍公17//697页北泉蓝公4//705页古泉王君9//734页东皋魏5//767页绿原显考4//771页愚谷李公3//788页三溪王君12//816页对荆孙照磨10//821页悔庵张君9//

合计韵段11,-n尾韵字84

(四) 祭文韵语

1094页祭高翁25//1096页祭逯处士17//1099页祭王外祖25//1101页祭先母11//1110页祭安国泰15//1112页祭张尹乃尊13//1114页祭张尚书17//1118页祭王太守12//

合计韵段8,-n尾韵字135

(五) 传奇

1.《宝剑记》

1140页桂枝香7//1147页渔家傲·前腔10,扑灯蛾6,尾声3//1166页朝元歌·前腔三9//1169页月云高7//1171页锁南枝·前腔二、三4×2,四娘子引4//1175页挂针儿引4//1176页缕缕金5,楚江秋9,楚江秋·前腔二6//1181页满庭芳4,甘州歌8//1182页甘州歌·前腔一二三8×3,尾声3//1189页普贤歌·前腔5//1190页匝地锦4//1197页菊花新引4//1198页菊花新引4//1199页剔银灯7//1202页双劝酒6//1203页双劝酒·前腔6,玉芙蓉8//1204页玉芙蓉·前腔一二三5×3,天下乐3//1208页小重山引4//1212页沉醉东风7,好姐姐8,嘉庆子4//1213页双蝴蝶6,浆水令8//1224页降黄龙·前腔一二三5+6+7,衮遍4//1225页衮遍·前腔8,余音3,园林好4×2,沉醉东风8×2//1228页诵子3//1229页挂真儿2,懒画眉5×2//1230页懒画眉·前腔二三5×2//1237页烛影摇红4//1238页绿柳摇金线·前腔9//1240页锦庭乐·前腔一6,急急令5//1241页普天乐·前腔一5,尾声3//1246页颗颗珠2//1248页懒画眉5//1251页江波漫引3//1252页二犯江儿水·前腔二三12×2//1255页临江仙6//1257页本序·前腔二三5+6//1258页尾声3//

合计韵段68,-n尾韵字384

2.《断发记》

1270页满庭芳5//1271页满庭芳·前腔5,花心动6//1272页锦堂月7+5×3,醉翁子7+5,侥侥令3×2,十二时3//1273页宝鼎儿11//1274页节节高10+7,余文3//1278页双劝酒6//1279页琐窗郎7+4//1282页风入松5×2//1283页画眉序6+5×2//1284页香柳娘·前腔6//1290页霜天晓角4×2,光光乍4×2,雁过沙6//1291页雁过沙·前腔一二三6×3,红衲袄7×2//1292页红衲袄·前腔二三7×2//1296页谒金门7//1299页尾犯序7//1300页尾犯序·前腔二三四7+6×2//1311页绵搭絮8×2//1313页三学士4+5×3//1314页北点绛唇5,红绣鞋5+4//1322页二犯朝天子12//1350页月云高6//1351页集贤宾8×2,月云高7//1352页桂枝香·前腔8,卜算子2,傍妆台7×2//1353页傍妆台·前腔二三8×2//1355页西地锦4//1356页西地锦·前腔4//1357页太平歌6,赏宫花3,降黄龙7//1358页大圣乐7//1360页小桃红13+10×2,尾声3//1373页香罗带7×3,临江仙4//1376页小桃红8,下山虎9,蛮牌令6,尾声3//1382页玉交枝8+7+6//1383页一封书9+6//1384页剔银灯5+9+7//1385页生查子·前腔4//1387页六幺令4×2//

合计韵段91,-n尾韵字557

(六) 散曲

1450—1464页真文韵6×7,寒山韵6×5,桓欢韵6×2,先天韵6×10//

合计韵段24,-n尾韵字144

三、 对李开先韵文作品中-m尾字自押的穷尽式统计

(一) 古体及杂体诗

56页观《诗经图》7//106页袁西野像赞7//

合计韵段2,-m尾韵字14

(二) 律诗

134页闲居4//137页积书省悟4//143页立秋日作4×16//146页立秋后作4×14//149页雪夜有客4//160页题城南别墅4//178页赠陈道人4//189页过宁先夫墓4//194页拨闷4//196页打毬4//198页水盏4//203页筚篥4//206页寄张东山4//214页贺汤阴旧令4//218页林居4//215页辟山田4//272页夜雪4//279页春日遣兴4//366页携妓游山4//399页生辰自寿7//411页放居2//413页赠朱挥使2//424页江午坡2//435页戏为2×7//437页因雪感怀2//441页初秋大风雨2//461页叹老2//463—470页塞上曲2×4//

合计韵段65,-m尾韵字229

(三) 墓志铭(无)

(四) 祭文韵语

1110页祭王士登16//

合计韵段1,-m尾韵字16

(五) 传奇

1.《宝剑记》(无)

2.《断发记》

1302页江头金桂11+10+11//1303页江头金桂·前腔三11//1311页绵搭絮·前腔二5//1312页绵搭絮·前腔三7//1372页剔银灯6//1377页六幺令5×4,集贤宾8+7//1378页莺啼序8,琥珀猫儿坠5+3//

合计韵段16,-m尾韵字112

(六) 散曲

1450—1464页侵寻韵6×3,监咸韵6×2,廉纤韵6×2//

合计韵段7,-m尾韵字42

四、 分析与讨论

(一)下表是上述穷尽式统计的综合:

据此,可以按照体裁将李开先韵文作品中-m尾韵字的押韵表现粗分为两个大类:古体诗与杂体诗、传奇《宝剑记》是第一类,律诗、散曲、传奇《断发记》、墓志铭与祭文韵语是第二类。两类的区别在于:-m、-n二尾韵字押韵的情形不同。第一类中,《宝剑记》完全没有-m尾字自押的情况,古体诗与杂体诗虽然有此种自押,但不仅相较于-m、-n二尾韵字混押与-n尾字自押的韵段,-m尾字自押的韵段所占比例较小(10.7%),而且相较于与-n尾字混押的-m尾韵字,自押的-m尾韵字,在数量上也有较大差距:14比72(21+51);第二类则与第一类相反:律诗、散曲完全没有-m、-n二尾韵字混押的情形,《断发记》、墓志铭与祭文韵语虽然有此种混押,但不仅相较于-n尾字自押与-m尾字自押的韵段,混押的韵段所占比例甚小(3.6%与5%),而且相较于自押的-m尾韵字,与-n尾字混押的-m尾韵字在数量上更是微乎其微:10(9+1)比399(229+42+112+16)。

再比较第一第二两类中-n尾韵字自押与-m尾韵字自押的数量,也能观察到两类的明显不同:在第一类中,-n尾韵字自押的数量是493(109+384),-m尾韵字自押的数量是14,前者大约是后者的35倍;在第二类中,-n尾韵字自押的数量是1968(1048+144+557+219),-m尾韵字自押的数量是399(229+42+112+16),前者大约仅是后者的5倍。

(二)有足够的理由判断,李开先的第一类韵文作品的押韵情形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m尾韵字使用的实际状况。

首先,古体诗的情形可以显示,在李开先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韵母系统中,-m韵尾如果不是已经并入-n韵尾,就是已经与之十分接近。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说:“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56页)据此,李开先古体诗作中所出现的-m、-n二尾韵字互相押韵的韵段(31.5%),如果不是这些韵段中彼此押韵的字已经分别合为一韵,也至少是已经互为邻韵字。但依据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56—57页)和《汉语诗律学》(343—346页)中对唐宋两代古体诗用韵的归纳,都绝对没有-m、-n二尾韵通用的例子,更没有-m、-n二尾韵可以合为一韵的例子。因此,对于此一歧异的解释就不能不是,在李开先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汉语韵母系统中,-m韵尾如果不是已经并入-n韵尾,就是已经与之十分接近。

仍是李开先,尚有《诗禅》之作,汇集其所编制的近百条谜语。上述解释正可以得到其中谐音谜语的支持。

2015页:咬破袈裟僧舍鼠(古人名):伤衫寺耗—商山四皓(衫,-m尾韵字;山,-n尾韵字)

2016页:好摆秀才官不至(常言):衫摇禄远—山遥路远(衫,-m尾韵字;山,-n尾韵字)

2017页:重修山上寺(《西厢记》一句):并换岳庵—病患要安(庵,-m尾韵字;安,-n尾韵字)

2024页:“忍”字三更哭(常言):含饥半夜啼—寒鸡半夜啼(含,-m尾韵字;寒,-n尾韵字)

2025页:天气晴明懒出行(常言):不阴不游—不因不由(阴,-m尾韵字;因,-n尾韵字)

2027页:一枕黄粱白了须(古人名):梦皓髯—孟浩然(髯,-m尾韵字;然,-n尾韵字)

2028页:偶因/阴一语/雨蒙抬举,反被多情/晴又别离:(物)—伞(阴,-m尾韵字;因,-n尾韵字)

2029页:水清汤自懈(常言):泉廉汁怠—全连执袋(廉,-m尾韵字;连,-n尾韵字)

合计谜语8,含-m尾韵字6,-n尾韵字6。

值得注意的是,这8条凭借-m尾韵字与-n尾韵字谐音构成的谜语中,有四条都提示谜底为“常言”。常言者,日常语言,亦即口语,如果明示为“常言”的谐音谜语都不拿当时当地的口语作为依据,又如何能让当时当地的人猜到谜底呢?

李开先古体诗与《诗禅》所反映的-m、-n二尾韵相混,还应不仅属于当时章丘一地的口语,同时也应属于当时的中州之音。而中州之音亦即当时的共同语口语音。这不仅是因为章丘地处广义中原,更有下边的一项研究,可以作为佐证。

唐作藩1990研究苏轼诗韵,分古体诗为二十二部:歌(戈)、麻(佳半)、鱼(虞模)、咍(灰皆佳半泰夬)、齐(祭废)—支(脂之微)、豪……宵(肴萧)、尤(侯幽)、侵、覃(谈)……添(衔咸盐严凡)、寒(桓删山元仙先)、真(谆文欣痕魂)、阳(唐江)、蒸(登)……庚(耕清青)、东(冬钟)、屋(沃烛)、铎(药觉)、曷(末黠鎋月薛屑合盍洽狎业叶乏帖)、职(德陌麦昔锡质术栉物迄没缉)。“—”表示有合为一部的趋势,“……表示两部藕断丝连或材料难以划分。论文说:“这与宋词用韵已非常接近,如果将其中有关的八部(齐与支、豪与宵覃与添、蒸与庚)两两加以归并,就只有十八部了,与鲁国尧同志的论文提出的苏轼等宋代四川词人用韵十七部更是相差无几。”而鲁国尧1991指出宋词用韵的一个特点是,“多数词人都是以当时通语为准绳”;“汴洛的中州之音当即通语的基础,南宋虽偏安江左,并不以吴语为通语”。

同作词一样,作古体诗也以中州之音为基础的通语为准绳,南宋偏安江左尚且如此,明代一统天下自当更不例外。

其次,传奇《宝剑记》的押韵情形还可以进一步表明,在李开先时期的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韵母系统中,-m韵尾确实已经并入-n韵尾。从上表中可以看到,在该传奇中,-m、-n二尾韵字混押的韵段不仅已占到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一(35.2%),而且完全没有-m尾字自押的例子。如果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韵母系统中-m尾韵还独立存在的话,即使它已经与-n尾韵已经十分接近,在《宝剑记》如此众多的韵段中,也几乎没有可能一次也不独自押韵。

需要说明的是,传奇《宝剑记》本为南戏。明末著名曲论家沈宠绥就曾概括说:“北叶《中原》,南遵《洪武》。”《洪武》就是《洪武正韵》,是有独立的-m尾韵的。何以李开先的《宝剑记》却没有独立的-m尾韵呢?下边的引文可以提供答案:

在《宝剑记序》中,李开先假借雪簑渔者之口称赞此记:“音韵谐和,言辞俊美,终篇一律,有难于去取者。”又道:“予游东国,只闻歌之者多,而章丘尤甚。”序中雪簑渔者还言及:李氏写作此剧“对客洒翰,如不经意,才两阅月而脱稿矣”;李氏又“尝拉数友款予,搬演此戏,坐客无不泣下沾襟”。

但王世贞《曲藻》下却说:“北人自王、康后,推山东李伯华。伯华以百阕【傍妆台】为德涵所赏。今其辞尚存,不足道也。所为南剧《宝剑》、《登坛记》,亦是改其乡先辈之作。二记余见之,尚在《拜月》、《荆钗》之下耳,而自负不浅。一日问余:‘何如《琵琶记》乎?’余谓:‘公辞之美,不必言。第令吴中教师十人唱过,随腔字改妥,乃可传耳。’李怫然不乐罢。”

沈德符《野获编》卷二五《南北散套》也说:“章丘李中麓太常亦以填词名,与康、王俱石友,而不娴度曲。即如所作《宝剑记》,生硬不谐,且不知南曲之有入声,自以中原音韵叶之,以致吴侬见诮。”

原来,李开先自视甚高且自有主见,在《宝剑记》的写作中并未完全遵循南戏对声腔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取则于自己熟悉的口语。从“予游东国,只闻歌之者多,而章丘尤甚”的话看,李氏写作此剧首先是供当地人演唱,王、沈诸人的批评则株守南戏声腔,无视听众之异,颇可商榷。此外,沈氏的指责还有含糊不清之处,如说《宝剑记》“自以中原音韵叶之”,如果“中原音韵”说的是《宝剑记》依照当时的“中原音韵”亦即流行于北方地区的明代汉语共同语口语押韵,庶几近之;如果“中原音韵”说的是《宝剑记》还在恪守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分部押韵,在-m尾字入韵的表现上,就完全不符合事实。

(三)同样,也有足够的理由判断,李开先的第二类韵文作品的押韵情形并不反映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m尾韵字使用的实际状况,因而与第一类韵文作品所见并不矛盾。

如果单从这类韵文作品押韵的统计数据看,是应当得出其所使用的语言中尚有独立的-m尾韵的结论的。特别是李开先的律诗与散曲,-m尾韵字与-n尾韵字全都分别自押,可谓壁垒分明,只能用其所使用的语言中尚有独立的-m尾韵来解释。但是,众所周知,明清时人写作律诗,仍旧依照归并唐宋韵书“同用”之韵而成的“平水韵”或所谓“诗韵”用韵,而李开先又与稍后的赵南星不同,作散曲仍然严格遵从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的十九韵部用韵,其结果自然是两者都见不到-m尾韵字与-n尾韵字混押,从而并不反映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m尾韵字运用的实际状况了。

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目》说:“碑志类者,其体本于诗,歌功颂德,其用施于金石。”又说:“哀祭类者,诗有颂,风有《黄鸟》《二子乘舟》,皆其原也。”可见墓志铭与祭文韵语皆是“歌功颂德”的所谓“雅言”,用韵尽可能与当时同样被视为诗歌正体的律诗一致,亦自在情理之中。需要讨论的只是传奇《断发记》。

同样是李开先的传奇作品,《断发记》与《宝剑记》截然不同,有着较多的-m尾字自押的韵段(16个),而又较少有-m、-n二尾韵字混押的韵段(4个),与-n尾韵字混押的-m尾韵字也远少于-m尾字自押的韵字(9:112)。且看下边两位明代戏曲家对《断发记》的评价:

天成《曲品·能品十一》:“《断发》事重节烈,词亦佳,非草草者;且多守韵,尤不易得。”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断发》词甚工整,且能守律,当非近日词人手笔。”

应当是《宝剑记》在快节奏的写作中,用韵以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为据,于是其包括-m、-n二尾韵字混押在内的声腔与地道的南戏便多有不合,因而遭到讥讽(见前引王世贞、沈德符语)。李开先乃另作《断发记》,声腔恪守“南遵《洪武》”之训,以证明自己并非于南戏无知。如此一来,自然就与《宝剑记》的用韵南辕北辙,不再能反映当时中国北方地区汉语口语-m尾韵字使用的实际状况。只不过是,《断发记》仍然未能彻底南化,依然留下了-m、-n二尾韵相混的痕迹。

李开先既是一位身登仕途、熟谙官韵的学人,又是一个对俗文学由衷喜爱的作者;既身处北国腹心地区,正当传统-m尾韵在这片地区口语中消失之际,又交游于官场与文人雅士之间。其在不同体裁、不同作品的韵文写作中,在以-m尾韵字入韵时有着不同处置,既是他雅俗双栖、游刃有余的表现,也是时移世易、不得不尔的自然结果。

参考文献

安奇燮 1995《从朝汉对音考察-m韵尾的转化》,《语言研究》第2期。

李开先著、卜键笺校 2014 《李开先全集(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曹正义 1984《近代文献与方言研究》,《文史哲》第3期。

邓兴锋 1997《升庵词用韵考》,《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

郭 力 2003《〈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研究》,《古汉语研究论稿》,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姜信沆 1980《依据朝鲜资料略记近代汉语语音史》,《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1:3,台北。

金基石 1997《朝鲜翻译韵书中所反映的近代汉语/-m/尾韵消失的年代》,《延边大学学报》第4期。

李子君 2000《赵南星散曲用韵别的几个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子君 2003《〈音韵集成〉对〈韵略汇通〉的影响》,《中国语文》第3期。

李小平、曹瑞芳 2011《傅山古体诗用韵研究》,《古汉语研究》第3期。

刘广和 1998《刘伯温乐府歌行古体诗韵考》,《语言研究》增刊。

鲁国尧 1991《论宋词韵及其与金元词韵的比较》,《中国语言学报》第4期。

唐作藩 1990《苏轼诗韵考》,《王力先生纪念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 1977《诗词格律(第2版)》,中华书局。

王 力 2002《汉语诗律学(增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杨耐思 1981《近代汉语-m的转化》,《语言学论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

薛凤生 1970《从语言学角度看七百年来中国诗歌的押韵》,见薛凤生著《汉语音韵史十讲》,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

尹戴忠 2000《高启诗歌用韵研究》,《娄底师专学报》第1期。

张玉来 1995《〈韵略汇通〉音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