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质疑王祥卧冰求鲤三题

质疑王祥卧冰求鲤三题

时间:2022-07-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但是,声称为王祥“卧冰求鲤”发生地者,全国有三处。其一,山东临沂:“孝河又称孝感河,王祥卧冰求鲤处,位于山东临沂白沙埠镇境内。”在北宋早期文献中,有关王祥“求鱼”,一

王胜明

提 要:“卧冰求鲤”是最为著名的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之一,近年来,山东临沂、江西抚州、河南新安皆声称为王祥“卧冰求鲤”发生地。但考诸历代各类文献,则知唐代及先唐文献并无王祥“卧冰求鲤”之说,所谓王祥“卧冰求鲤”乃宋人附会“楚僚卧冰”事。山东临沂所称“孝河”或“王祥河”最早出现于宋代文献,且王祥祖籍临沂,琅琊王氏之盛始于王祥,王祥之后,衣冠之盛甲于江左,故其所谓“卧冰求鲤”处很可能是后人附会。其余各处“卧冰求鲤”处及王祥墓等多为散居各地王氏后人追奉先祖而后建,或当地官员士绅推崇王祥孝行而仿建,综合分析相关文献,王祥“求鱼”处应在洛阳新安。

“卧冰求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题材,讲述晋人王祥冬日为继母捕鱼,孝行感天而冰破鱼跃之事。后世奉为孝道经典故事,元人郭居敬将其列入“二十四孝”,如今已经入选山东省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因之举办两次“孝河文化节”,称:“孝子王祥卧冰求鲤、侍奉继母的故事感动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王祥卧冰求鲤的孝河也成了历史敬仰的孝贤圣地。”[1]

但是,声称为王祥“卧冰求鲤”发生地者,全国有三处。其一,山东临沂:“孝河又称孝感河,王祥卧冰求鲤处,位于山东临沂白沙埠镇境内。”[2]其二,江西抚州,见江西“大江论坛”之“崛起抚州”栏目所载《强烈声讨山东临沂,典故卧冰求鲤出自抚州》[3]网文。其三,河南新安,见《洛阳晚报》2013年10月18日庄学《王祥河:“卧冰求鲤”发生地》[4]

王祥“卧冰求鲤”究竟在何处?让我们从历代文献所载王祥及其“卧冰求鲤”记录中探寻真相。

一、唐代及先唐文献并无王祥“卧冰求鲤”之说

王祥“求鲤”,最早见于东晋孙盛《晋阳秋》:“后母数谮祥,屡以非理使祥,弟览辙与祥俱。又虐使祥妇,览妻亦趋而共之。母患,方盛寒冰冻,母欲生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鱼出。”[5]谓王祥欲剖冰求鱼,正好一处河冰融化,鱼跃出。事件当属巧合,叙事较为客观。但在孙盛《异同杂语》中,却变为孝心感天的灵异事件:“祥字休徵。性至孝,后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养无怠。盛寒之月,后母曰:‘吾思食生鱼。’祥脱衣将剖冰求之,少顷,坚冰解,下有鱼跃出,因奉以供,时人以为孝感之所致也。”[6]文中冰裂鱼跃,不再是巧合,而为上天奖励孝道的结果,刻意加工痕迹明显。

干宝在《异同杂语》基础上增添若干信息,以小说创作手段神化王祥“性至孝”的感染力,情节更加生动。《搜神记》卷十一云:“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7]所补“黄雀入幕”事出萧广济《孝子传》:“祥后母忽欲黄雀炙,祥念难卒致。须臾,有数十黄雀飞入其幕。母之所须,必自奔走,无不得焉。其诚至如此。”[8]

唐人房玄龄等撰《晋书》在此基础上整合《世说新语》、《孝子传》等材料,继续增益完善,卷三十三王祥本传云:“王祥,字休徵,琅邪临沂人,汉谏议大夫吉之后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母又思黄雀炙,复有黄雀数十飞入其幕,复以供母。乡里惊叹,以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结实,母命守之,每风雨,祥辄抱树而泣。其笃孝纯至如此。”[9]

比较上述材料,可见从晋代开始,王祥孝行故事一直在不断增益和完善中,情节因之越加生动和神异。《晋阳秋》所述王祥事比较简单平实,仅围绕“求鲤”展开叙事,并无其他枝蔓,甚至王祥籍贯、后母姓氏等信息皆未叙及。《异同杂语》所述鱼跃之事明显带上神异色彩。与《晋阳秋》和《异同杂语》相比,《搜神记》叙事比较完整,不光增加王祥籍贯琅邪、继母朱氏等背景信息,还补充“黄雀入幕”等相关内容。唐修《晋书》本传基本沿袭《搜神记》,但内容更加丰富,又加入王祥家世信息及“守柰”等事,使其更加符合史书叙事风格和体例。

上述材料的共同点是,王祥“求鱼”并非如后世所言“卧冰求鲤”,而是“剖冰求鱼”,并且在接受过程中逐步形成“扣冰泣笋”典故,如隋人萧吉《五行大义》卷二:“舜之至孝,尚大杖则逃;王祥扣冰,孟宗泣笋,此岂是义方之教?”[10]

可见,唐代及先唐文献并无王祥“卧冰求鲤”事。

二、王祥“卧冰求鲤”乃宋人附会“楚僚卧冰”事

王祥“求鲤”的叙述混乱肇端于宋代,主要表现有二:其一是各类文献记载王祥“扣冰(剖冰)求鱼”地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地区:1.保州曹河(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漕河镇),见于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七:“七十里至保州。十里,过徐河;十里,过曹河,俗传王祥卧冰处。”[11]2.江南东道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见于乐史《太平寰宇记·江南东道四》:“孝感渎,去州八十五里。王祥,临沂人。事后母,寓居武进县尚义乡。母疾思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忽双鲤跃出,即此渎也。”[12]3.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区),见于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古迹》:“卧冰池一在郡城太平桥南,一在武进县滆湖西,曰孝感渎。”[13]4.淮南道望江县(今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见于乐史《太平寰宇记·淮南道三》:“望江县,南二百十六里,旧五乡,今三乡……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冰取鱼处也。”5.抚州(郡治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如刘克庄《御书抚州忠孝堂》:“郡旧有颜公祠,前人纪咏详矣。王祥卧冰池在孝□寺,距城五里许。”[14]又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一:“抚州……金溪水、铜斗山、灵秀山皆在金溪,卧冰池在城东,乃王祥卧冰之所。”[15]6.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见于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七:“沂州……泽笔池,在沂水县城内,王羲之曝书堂前……王祥河,在峄县北,即卧冰跃鲤处。”[16]7.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见于谈钥《(嘉泰)吴兴志·事物杂志》:“卧冰池,在县西南六十里,方广十余丈。旧编云:故老相传,以为王祥卧冰之所。”[17]

其二是为了渲染王祥孝行,将唐代及先唐文献所载王祥“扣冰(剖冰)求鱼”事逐步改为“卧冰求鲤”。在北宋早期文献中,有关王祥“求鱼”,一般皆谓“扣冰”或“剖冰”,李昉等所编《太平御览》多处录王祥事,皆言“扣冰”或“剖冰”。如其《时序部十一》引《孝子传》:“盛寒,河水坚冰,网罟不施。母欲得生鱼,祥解褐扣冰求之,忽冰小开,有双鱼出游。”[18]《鳞介部八》引《晋书·王祥传》:“母欲生鱼,时天寒水冻,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19]《帝德》录庾信《王祥扣冰鱼跃》:“王祥之母,鲜鳞是求。冰连钧浦(《文苑英华》等作“钓浦”),冻塞寒流。精诚有感,无假沉钩。二老同膳,双鱼共浮。”[20]但从乐史《太平寰宇记》开始,“扣冰”或“剖冰”即变为“卧冰”,如前引卷一百二十五《淮南道三·舒州》之“望江县”条:“王祥池,在县西南二十里。即卧冰取鱼处也。”[21]这是北宋文献中所见极少的王祥“卧冰”资料。

王祥“卧冰求鱼”之说广泛现于文献是在南宋,当时很多著作中均有类似说法,如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祥》:“礼律通称母,能分继与亲。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22]邵雍《梦林玄解·梦占》:“占曰:王祥卧冰,出鱼救母。今若梦之,父母有病渐愈,妇人有孕主生孝子,经商有意外之望。”[23]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山水》:“孝感渎,在县西南七十里,通滆湖,晋王祥与继母寓此卧冰,得双鲤。故名。”[24]释惠洪《林间录》卷上:“嗟乎,人莫不有忠孝之心也,而王祥卧冰则鱼跃,耿恭拜井则泉冽,何也?盖其养之专,故灵验之应速如影响。”[25]曾季狸《艇斋诗话》:“卧冰于鱼事,用之则可。孟宗乃母亡后思母所嗜冬月生笋,恐不应用也。”[26]袁甫《承务郎致仕洪君墓志铭》:“然王祥事母孝,一日母思食鱼,走溪浒求弗获,忽双鳞跃出,取以进。语子女曰:‘始吾疑王祥卧冰近诬,今信矣。’”[27]

上述混乱的出现,说明宋人对王祥孝行的不断推崇和景仰,因此才会出现七地争相标榜为王祥“卧冰求鱼”地的盛况。但时人对王祥求鱼事的认识并未达到一致,同一诗文或著作中,会同时出现对王祥“扣冰”(“剖冰”)、“卧冰”的不同叙述,如郑思肖《王祥剖冰图》:“母病杯羹意未谐,解衣竟欲卧冰开。有心直透清波下,安得无鱼跃出来。”[28]诗题明言咏“剖冰”,但诗中却言“卧冰”。吴淑《事类赋·地部》:“《晋书》曰:王祥事后母孝谨。母冬月思鲤鱼,祥遂脱衣叩冰,冰开,有双鲤跃出。”[29]先言“王祥求鱼而见卧”,后又引《晋书》云“叩冰”。谢维新《事类备要·亲属门》:“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30]标题为“天寒卧冰”,释文却云“卧冰”。同一著作中出现多处王祥“卧冰”或“求鱼”地的例子亦不鲜见,除前引《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所载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卷一百二十五所载望江县(今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记纂渊海》卷十一所载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卷十七所载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市)之外,王象之《舆地纪胜》一书记载了四处王祥“卧冰”地,卷四谓在吴兴:“卧冰池,在吴兴县,旧编云王祥卧冰之所。”[31]卷六谓在武进:“孝感渎……晋王祥,临沂人。事后母寓居武进县尚义乡,母思鱼,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忽双鲤跃出,即此渎也。”[32]卷二十九谓在抚州临川县:“忠孝堂,在郡治(临川),绘王太傅祥、颜鲁公像于中郡,有王祥扣冰池故也。”[33]卷四十六谓在望江:“王祥池,在望江地。《志》云王祥得双鲤处。”[34]其实对于这些记载,宋人也心存疑虑,如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二十九:“卧冰池,在郡城东。王祥乃琅琊人,世传沂水岁寒冰厚,独祥卧处阙而不合。临川旧亦有冰泮之异,由是疑信相传,岂祥避地卢江,遂成遗迹耶?”[35]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一:“卧冰池,在郡城东。王祥乃琅琊人,岂祥避地庐江,遂成遗迹耶?”[36]

宋人改王祥“剖冰(扣冰)求鱼”为“卧冰求鲤”,很可能是将东晋楚僚“卧冰求鲤”事附会于王祥。《搜神记》卷十一云:“楚僚,早失母,事后母至孝……乃梦一小儿,语母曰:‘若得鲤鱼食之,其病即差,可以延寿。不然,不久死矣。’母觉而告僚,时十二月,冰冻,僚乃仰天叹泣,脱衣上冰,卧之。有一童子,决僚卧处,冰忽自开,一双鲤鱼跃出。僚将归奉其母,病即愈。寿至一百三十三岁。盖至孝感天神,昭应如此。”[37]个中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误抄而致,因为《搜神记》卷十一载孝子事迹14条,其中王祥、王延与楚僚三人事迹相连,故在传抄时将楚僚“卧冰”与王祥“剖冰”事迹混淆,遂将“扣冰(剖冰)求鱼”而改为“卧冰求鲤”。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有意附会,因为王祥以孝著称,在践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都是重点旌表对象。早在西晋时期,就是朝廷标榜的典型,“武帝践阼,拜太保,进爵为公,加置七官之职”。“太保元老高行,朕所毗倚以隆政道者”,享受“赐几杖,不朝,大事皆谘访之”[38]的超级待遇。更为重要的是,王祥兄王览之孙王导在东晋建立和稳定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位极人臣,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王氏后人因之极盛于江南,为天下第一望族。族中人才辈出,冠冕不替,有“琅琊八王”之称:“晋王氏自王书生祥、览,而祥位三公。同时衍、绥、澄、戎、敦、导、玄并位至三公,才名冠世,人号琅琊八王。导之后洽、悦、昙首、弘、俭又累世贵盛,与五代相终始。”[39]因琅琊王氏之盛始于王祥,“晋王祥之后,衣冠之盛甲于江左,公之弗施也,或者天将侈之于其后也”[40],因此为了宣传王祥“孝感天神”之神迹,遂将东晋楚僚“卧冰求鲤”事附会王祥。

三、王祥“求鱼”处应在洛阳新安

王祥“卧冰求鲤”乃后人附会,但“剖冰求鱼”,事应不虚。那么,王祥“求鱼”究竟在何处?种种材料显示,应在洛阳新安,理由有二:

唐代文献中,即有以孝水命名的洛阳地名,如唐天宝七年(748)《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夫人勃海李氏墓志铭并序》云:“夫人即衡水公第三女,载十八,适于王氏,时王公衡水主簿回而结婚也……夫人以天宝七载十一月四日遘疾,终于河南县孝水里私第舍,春秋卌有四。惟夫人性含谦顺,德蕴贤和。惜乎,以天宝七载十一月廿四日葬于洛阳北原,礼也。”[44]亦有将孝水作为洛阳特殊地标的文献记录,如唐志中出现“孝水”的墓主人或家于洛阳,如显庆二年(657)《大唐故张夫人墓志铭》:“夫人张氏,河南伊阙人也。氏族之兴,焕乎绨素。或名标孝水,见美宣王;选重诸侯,垂光鲁册。”[45]“伊阙”即唐东都洛阳伊阙县。或卒葬于洛阳,如乾封二年(667)《唐故左骠骑左一车骑将军上柱国王君墓志铭》:“以显庆三年十月七日寝疾,卒于思恭里第,春秋六十有六……粤以乾封二年二月十八日,合葬于北芒山之平原,礼也……圣武发祥,宾笙演庆。银册传宝,金貂阐命。孝水征源,仙凫早泳。”[46]乾封二年(667)《唐故游击将军信义府果毅都尉韩逻夫人苑陵县君靳氏墓志铭并序》:“粤以大唐乾封二年六月九日卒于时邕里,呜呼哀哉!即以其年七月十四日合葬于邙山之阳,礼也……鸳飞桃李,端默成蹊。魂归松栢,风景含凄。荆云遽敛,楚日先霾。心崩孝水,悲深乃怀。”[47]咸亨二年(671)《唐故奉议郎上柱国史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藻神孝水,疏构仁峰。汪汪怀不测之津,岩岩峻弥□之趾……以咸亨二年十月十四日,春秋五十有一,薨于私第……以其年十一月十六日,窆于邙岭之阳清风之里,礼也。”[48]上述资料中“思恭里”、“时邑里”皆为东都洛阳城坊名,“北芒山”、“邙山”、“邙岭”皆指北邙山,乃洛阳著名葬地,因墓主人卒葬洛阳,遂于墓志铭中以孝水作为洛阳地标,寄托哀思。

元代有石刻文献说明洛阳孝水与王祥的关系,至正三年五月“晋太保孝王祥碑”碑文云:“□□河南三十里,有小河自南而北,曰孝水。水右以居成聚,曰孝水店。”[49]明清记录更多,如李贤《明一统志·河南府》:“孝水,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谷口山,流入涧水,世传晋王祥剖冰于此。”又云:“王祥墓在府城西。”[50]而张瀚《北游纪》则直洛阳孝水乃王祥“王祥剖冰得鲤处”:“自孟津南渡,曰河南,亦曰周南。周南以东,有忠臣唐狄梁公墓碣,有孝子晋太师王祥石碑,而河名孝水,即王祥剖冰得鲤处。”[51]明人又称孝水“王祥河”。如文翔凤《伊书子南国讲录一》:“昔过洛西之王祥河,礼之。”[52]清人如顾炎武《肇域志》卷二十九:“少室山,西接万安阙、塞山,半入洛阳界。谷口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谷水所出,晋王祥葬此山下,名孝水,流入于涧。”[5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孝水在府西二十里,出谷口山,本名谷水,晋王祥卧冰于此,因改为孝水。”[54]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三:“缺门山,今新安县西三十里……孝水今洛阳县西二十里。《纪要》:出谷口山,本名谷水,晋王祥卧冰于此,因改为孝水。”[55]高一麟《洛阳古意二十首·王祥河》一诗:“不惜严寒□一身,购来异膳供慈亲。而今犹跃双双鲤,谁是当年冰上人。”[56]

新安孝水现已干涸,但其故道当地人称王祥河,今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尚见王祥河及王祥河桥,可见以王祥孝行命名的孝水或王祥河自西晋初潘岳时代至今一脉相承。今洛阳市新安县尚有孝水村,从唐代孝水里、元代孝水店村到今孝水村,以孝水命名的古村落亦千余年绵延不绝。

其二,山东临沂所称“孝河”或“王祥河”最早出现于宋代文献,资料记载缺乏历史连续性,很可能是后人附会。临沂“孝河”即“孝感河”之简称,又名“王祥河”,因纪念王祥、王览兄弟孝友村而得名,民国《临沂县志》云:“孝感河源出城北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村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57]传世文献记录最早见于宋代,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七云:“王祥河在峄县北,即卧冰跃鲤处(《纪胜》)。”[58]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三:“王祥河,在沂州北二十五里,源出王祥庙后,即其卧冰跃鲤处,又名孝河。”[59]陆釴《(嘉靖)山东通志》卷五全文摘引。章潢《图书编·沂水考》:“沂水又南,径诸葛城,又南径王祥墓,孝感水入焉,其水出墓西戚沟湖,剖冰跃鲤之地。”[60]顾炎武《肇域志》卷十七全文摘引。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云:“孝感泉,在州北二十五里王祥墓侧。《志》云:沂水入州境,径诸葛城,又南径王祥墓西,孝感水入之是也。”[61]

上述文献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宋代之前没有关于临沂“孝河”、“孝感河”、“王祥河”等文献记载,因王祥祖籍临沂,宋代开始为褒扬王祥孝行,遂以“孝感”等名河。

第二,上述资料所称临沂王祥“卧冰跃鲤”、“剖冰跃鲤”处的“孝河”、“孝感河”、“王祥河”等均源出王祥庙后或王祥墓西戚沟湖,则河因王祥庙或墓而得名。但唐修《晋书》王祥本传云:“烈、芬并幼知名,为祥所爱。二子亦同时而亡。将死,烈欲还葬旧土,芬欲留葬京邑。祥流涕曰:‘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惟仁与达,吾二子有焉。’”[62]其所谓“故乡”,即山东临沂,“本土”即京邑洛阳,可知王祥已视洛阳为本土,以临沂为故乡。又:“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63]则知王祥葬于洛阳邙山而非山东临沂。且历代文献亦不乏王祥墓在洛阳的记录,如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九:“王祥墓,在府城西,祥晋太保。”[64]薛冈《天爵堂文集》卷七:“戊寅旦,登洛阳城……城之北有姬公庙、二程夫子祠,有晋太保王祥墓。”[65]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王祥墓,在洛阳县西。”[66]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七:“孝水,在府城西南三十里,源出谷口山,东流入涧河水。西有晋王祥墓,故名王祥水。”[67]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四十九:“王祥墓,在府城北一十里北邙山,祥晋太尉。”[68]可见,真正的王祥墓在洛阳北邙而非山东临沂,宋代以来文献所载临沂王祥墓应是其故乡人追念王祥事迹而后建的纪念性墓葬建筑。相对于自西晋即存在的洛阳新安“孝水”和王祥墓,山东临沂以宋代文献中才开始出现的后建王祥墓和庙而得名的“孝河”、“孝感河”、“王祥河”等为依据而命名的王祥“卧冰求鲤”处,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

与山东临沂“孝河”、“孝感河”、“王祥河”等得名类似的还有南京江宁的王祥墓,宋代及其后文献多载江宁有王祥墓的记录,如王象之《舆地纪胜·碑碣》:“晋王祥墓碑,在江宁县之城西南何城寺之北。”[69]周应合《(景定)建康志·风土志二》:“王祥墓,在城西南八十里化城寺之北,有断碑。”[70]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八:“王祥墓,在江宁化城寺北。”[71]程哲《蓉槎蠡说》卷七:“王祥墓,在江宁化城寺北。”[72]此种情况一如前述洛阳之外各地所称的王祥“卧冰”或“求鱼”处。其中,王祥墓皆为散居各地王氏后人追奉先祖而后建,如“《景定建康志》言金陵有太保王祥墓,当是导南渡时奉之以来。后子孙七十许人,六朝史皆有其传,此古今所未有,固由太保兄弟盛德所贻”[73]。“卧冰处”则为各地追慕王祥事迹而托名,如武进县卧冰池“相传晋太保王祥之后尝居此,追慕祥徳,故以名池”[74]。常州卧冰池“一在郡城太平桥南,一在武进县滆湖西,曰孝感渎……至晋拜太保,未尝至毗陵。但其孙俊尝封永世侯永世县,尝属毗陵。览孙导显于江左,子孙往往居此,追慕祖徳,故以卧冰名池、孝感名渎尔”[75]。至于江西抚州临川和浙江湖州吴兴“卧冰处”,则乃唐人颜真卿在此二地为官时因推崇王祥孝行而仿建的纪念性建筑,附会王祥“卧冰求鲤”事。大历三年(768)四月,颜真卿刺抚州,五年后转刺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临川和吴兴的“卧冰池”即形成于此时,目的在于引导郡民风,宣扬忠孝,两地方志中都能找到相关记载。久而久之,当地民众遂以为王祥“卧冰求鲤”处就本地。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王祥“求鱼”处应在洛阳新安而非山东临沂。

基金项目:四川省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川社联函[2015]17号)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王胜明,文学博士,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注释】

[1]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AkY8I4HTJQDpb0DnmQYI6kxT6X7mDsnxYxSOqm54Xazee5rMShUp5aLtTkR8ebIFpeKzyL1oLmG7soDL2_a。

[2]http://baike.baidu.com/view/1748949.htm?fr=aladdin。

[3]http://bbs.jxnews.com.cn/thread47436631.html。

[4]http://lywb.lyd.com.cn/html/201310/18/content_996114.htm。

[5][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卷上之上引,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6][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八《魏书·吕虔传》引,中华书局,2011年,第119—450页。

[7][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明津逮秘书本。

[8][南朝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卷上之上引,四部丛刊景明袁氏嘉趣堂本。

[9][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4年,第987页。

[10][隋]萧吉《五行大义》卷二,清佚存丛书本。

[11][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七,至元刻本。

[12][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二,中华书局,2007年,第1842页。

[13][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七,明初刻本。

[14][宋]刘克庄《御书抚州忠孝堂》,载《后村集》卷九十,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15][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同上。

[17][宋]谈钥《(嘉泰)吴兴志》卷十八,民国吴兴丛书本。

[18][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二十六,中华书局,1960年,第125页。

[19]同上,卷九百三十六,第4159页。

[20][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七百八十,中华书局,1970年,第4117页。

[21][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中华书局,2007年,第2481页。

[22][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王祥》,载《后村集》卷十四,四部丛刊景旧钞本。

[23][宋]邵雍《梦林玄解》卷二,明崇祯刻本。

[24][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明初刻本。

[25][宋]释惠洪《林间录》卷上,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清光绪琳琅秘室丛书本。

[27][宋]袁甫《承务郎致仕洪君墓志铭》,载《蒙斋集》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28][宋]郑思肖《王祥剖冰图》,载《郑所南诗文集》诗集,四部丛刊续编景林佶手钞本。

[29]吴淑《事类赋》卷八,宋绍兴十六年刻本。

[30][宋]谢维新《事类备要》前集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清景宋钞本。

[32]同上,卷六。

[33]同上,卷二十九。

[3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十六,清景宋钞本。

[35]同上,卷第二十九。

[36][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明津逮秘书本。

[38][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第988页。

[39][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一,明万历三十年松江府刻本。

[40][明]郑善夫《少谷集》卷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

[41][晋]潘岳《西征赋》,载《文选》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446页。

[42][晋]潘岳《伤弱子序》,同上。

[43][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第390页。

[44]北京图书馆金石组《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5册,第154页。

[45]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56—257页。

[4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56—457页。

[47]同上,第462—463页。

[48]赵君平《邙洛碑志三百种》,中华书局,2004年,第79页。

[49]《晋太保孝王祥碑》收藏于今河南洛阳市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王氏祠堂(当地人称王祥庙)。

[50][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1][明]张瀚《北游纪》,载《松窗梦语》卷二,清钞本。

[52][明]文翔凤《伊书子南国讲录一》,载《皇极篇》卷十,明万历刻本。

[53][清]顾炎武《肇域志》卷二十九,清抄本。

[5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八,清稿本。

[55][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三,清光绪二十七年刻第三次校改本。

[56][清]高一麟《洛阳古意二十首》,载高一麟《矩庵诗质》卷十一七言,清乾隆高莫及刻本。

[57][民国]沈兆祎等《临沂县志》,民国六年铅印本。

[58][宋]潘自牧《记纂渊海》卷十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0]章潢《图书编》卷五十四,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1][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三,清稿本。

[62][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三十三《王祥传》,第990页。

[63]同上。

[64][明]李贤《明一统志》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5][明]薛冈《天爵堂文集》卷七,明崇祯刻本。

[66][清]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四部丛刊续编景旧钞本。

[67][清]王士俊《(雍正)河南通志》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8]同上,卷四十九。

[6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第十七,清景宋钞本。

[70][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四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1][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八,明万历四十六年自刻本。

[72][明]李贤《明一统志》卷十,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3][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七,明万历三十四年谢与栋刻本。

[74][明]焦竑《焦氏笔乘》续集卷七,明万历三十四年谢与栋刻本。[明]祝允明撰《祝氏集略》卷一,第448—449页。龚鹏程《唐朝中叶的文人经说》,《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6—27页。

[75][宋]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二十七,明初刻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