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谦之求铸三铢钱

高谦之求铸三铢钱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魏书·高谦之传》记载,魏孝明帝武泰元年朝议铸钱,铸钱都将长史高谦之上《求铸三铢钱表》,要求铸造三铢钱,以补财用。高谦之言之凿凿,以史为镜,借古喻今。这种说法与前之元澄说法相似,其实不同。而高谦之对于先圣的遗训中关于积聚财富的重要性未做具体阐述,只就以往帝王保持泉府充盈,民无困弊,如身使臂,及汉武帝如何计算财利做了表白。而高谦之则以为“以济交乏,五铢之钱,任使并用,行之无损,国得其益”。

二、高谦之求铸三铢钱

高谦之(486—528),字道让,渤海蓨(tiáo,河北景县南)人。少袭爵,又加宣威将军,魏孝明帝孝昌初(525)为河阴县令,尝疏奏侍臣戚属擅作威风,亏风败政,遭诸宠要疾。后迁国子博士,因得罪胡太后宠臣李神轨,被赐死。

据《魏书·高谦之传》记载,魏孝明帝武泰元年(528)朝议铸钱,铸钱都将长史高谦之上《求铸三铢钱表》,要求铸造三铢钱,以补财用。

高谦之言之凿凿,以史为镜,借古喻今。起首就讲:“盖钱货之立,本以通有无,便交易。故钱之轻重,世代不同。”此话初看,并不为过。前句话是说货币的出现,原本就是为了互通有无,方便交易。说实话,货币就是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淘汰过程中,由偶然到经常,由交易方式繁琐到简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最终选择了金属货币,又由贱金属发展到贵金属的演化历程。所以货币的轻重大小就世代不同了,问题是这个轻重大小如何之世代不同,在先的单旗子母相权论,其后的盐铁论均有述及,这同样是历史的选择,商品交换发展历史的抉择,绝非圣主贤相的主观意志所能驱使裁定的。高谦之仅仅看到一些表象,凭据历史上极不成功乃至失败的事例说事,什么周景王铸大钱,汉室改铸秦半两为榆荚钱,汉文帝五年铸四铢,汉武帝改铸三铢,元狩年间又改铸五铢,后来又铸造了以一当五的赤仄钱,王莽摄政时,将钱币按重量分为六等,魏文帝废弃五铢,明帝又使其重进流通,江东孙权曾铸造以一当五百的大钱,赤乌年间又铸造了以一当千的大钱,等等,从而得出“轻重大小,莫不随时而变”的结论。岂料这个结论是不讲条件、不计后果的,因而作为无原则的历史结论,会把货币政策性理论引入邪途,或者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为其推行通货贬值政策制造舆论,寻求历史上的支持。

接着他仍以典籍说事,讲什么:“窃以食货之要,八政为首,聚财之贵,诒训典文。是以昔之帝王,乘天地之饶,御海内之富,莫不腐红粟于太仓,藏朽贯于泉府,储畜既盈,民无困敝,可以宁谧四极,如身使臂者矣。……盐铁既兴,钱币屡改,少府遂丰,上林饶积,外辟百蛮,内不增赋者,皆计利之由也。……况今寇难未除,州郡沦败,民物凋零,军国用少,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何损于政,何妨于人也。且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惟贵公私得所,政化无亏,既行之于古,亦宜效之于今矣”。这种说法与前之元澄说法相似,其实不同。元澄讲:“臣闻《洪范》八政,货居二焉。《易》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成养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降及秦始、汉文,遂有轻重之异。……随利改易,故使钱有大小之品。窃寻太和之钱,高祖留心创制,后与五铢并行,此乃不刋之式”。两文之别,在于思路上的迥异。首先,引经据典的出发点不同,元澄以为帝王维护王权要靠仁义,聚集百姓要靠财货,故财货是聚人才,维护王权,养育生民,奉顺天意,治国安民的根本。而高谦之对于先圣的遗训中关于积聚财富的重要性未做具体阐述,只就以往帝王保持泉府充盈,民无困弊,如身使臂,及汉武帝如何计算财利做了表白。所以两人的落脚点不同。元澄为“均齐物品,井斯和”,“货环海内,公私无壅”,即统一货币,稳定物价,市场和谐安稳,钱货通行,公私财路通畅。用今天的话说,为发展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先整饬货币,有了条件再统一币制。而高谦之则以为“以济交乏,五铢之钱,任使并用,行之无损,国得其益”。“别铸小钱,可以富益,何损于政,何妨于人也?且政兴不以钱大,政衰不以钱小,惟贵公私得所,政化无亏,既行之于古,亦宜效之于今矣”。为了救济众生的贫困,原来的五铢钱也可以一同使用。铸些小钱,增加国家财富,对政事能有什么损害,对百姓又能有什么损害,而且政事的兴衰在高氏看来,不在于钱的大小,重要的是公私都能得到好处,无损于政教风化,古已有之,今天也应该效仿,国家还可以受益。国家受益,才是他真正的意图。他还将自己的主张比作“穆公(单旗)之言于斯验矣”,即他的建议相当于单旗子母相权说得到验证。其实他的三铢小钱与五铢并行,是否即子母相权关系,会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亦未可知,我们就不作评论了。

高谦之的建议得到孝明帝的赏识,尚未及下诏,就被杀死,也就未见诸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